信息,在当代社会被网络捆绑,在古代社会被权利捆绑,在近代社会被时局捆绑。果真如此?这一期推荐给大家的是齐世明的《朋友圈“套”住了谁?》、王小波的《花剌子模信使问题》和傅国涌的《“文章报国”:百年回首大公报》三篇文章。
人类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是制造和使用符号的动物。这就产生了抽象的语言符号和“命题语言”等人类特有的信息。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出现了传媒。当各式各样的海量信息搭乘着手机、网站、报刊、影视等媒体列车在人际间飞驰的时候,如何取舍这些信息?
在信息时代,我们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我们如何应对信息的良莠不齐和狂轰滥炸?如何不轻信,不盲从,不造谣,不谄媚,不空言,不妄语,不捣乱,不糊涂?
邓晓芒先生在《哲学起步》一书中指出,人之为人,“只有通过这两个要素——一个是对工具的制造与传承,一个是对语言的使用和传承——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也许,只有具有理性思辨和批判思维能力,只有具有对信息准确的分析、解读、判断能力,具有在人群(社会)中明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和人生操守的人,才能适应信息时代,才能不迷失,不沉沦。
“人的所有的本质都取决于他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和他人是一种什么关系。”(邓晓芒)“认识你自己”就要回答这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何处去”——即“人的本质、自我意思的本质和自由的本质”问题。这些问题一点都不遥远,并关涉每个人的信息素养。
朋友圈“套”住了谁?
齐世明
你有没有发觉,自从用了智能移动电话后,你的智能、你的移动和你的电话都在减少?一柄新手机,像贾宝玉颈下那“劳什子”,如影随形,甚至如手如足。没错,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