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卢恒
重庆,造化所钟的城池。
六十多年前,费正清从昆明飞临重庆上空,这座中国战时首都在瞬间给他的印象是,“一个极为不幸的人类居住地。这里连一块平地都没有,一切东西都似乎蒙上了四分之一英寸厚的灰尘”。
这名年轻的哈佛大学教授,却正是靠着在重庆度过的15个月,感受到中国的精神和力量,奠定了日后成为美国头号中国学权威的地位。类似的例子还有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美国水利专家萨凡奇,《时代》周刊发行人卢斯,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欧内斯特·海明威,以《亚洲内幕》名扬世界的美国作家约翰·根室,在专著《天下一家》中盛赞中国的美国总统特使、作家温台尔·威尔基……
确实,重庆云横雾纵,山重水复,蕴藏了难以言表的历史玄机,诸多偶然的人物和偶然的事件在这里偶然际遇,从此星流云散。这座天涵地负的山城,却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苍桑嬗演中,秉承造化旨意,深谙世事奥妙,因缘巧遘,得天独厚。
重庆已两次重绘了中国和世界历史地图,改变了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
本地史家以重庆人拙于言辞而长于直道的风格,向世人表白,公元年,蒙古大汗蒙哥殁于合川钓鱼城,致使“蒙古最高权力形成真空,大面积入侵欧亚、兵临莫斯科的各路蒙古军队纷纷回顾争夺汗位,欧洲的历史才得以按照现在大家知道的样子发展”。
世界历史如此这般演变的实情是,令欧洲惊恐万状的“上帝之鞭”折戟重庆,使蒙古帝国征服世界的战略发生了偏转。忽必烈继承汗位后将首都从哈拉和林迁到北京,从陆路侵略印度和缅甸,经水路进攻爪哇和日本。蒙哥另一个兄弟旭烈兀则渡过奥克苏斯河,横扫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攻占巴格达、克阿勒颇、德黑兰和大马士革,蹂躏了整个穆斯林世界。同时,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和堂弟、俄罗斯金帐汗国大汗别尔克以及另一名堂弟、突厥斯坦大汗海部等先后挑战蒙古帝国汗位,引发了长达40年的蒙古各部落内战。
从成吉思汗到窝阔台到蒙哥,蒙古铁骑沿伏尔加河、多瑙河、莱茵河、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征服俄罗斯、波兰、匈牙利以及德意志、法兰西乃至整个欧洲的战略路线图从此改观。其结果是,穆斯林世界、印度莫卧尔王朝和拜占廷、波斯帝国连同俄罗斯在内的全部欧亚结合部陷于数百年的历史停滞,惟有西方赢得了近三百年的喘息之机。欧洲由此突破中世纪的厚重帷幕,开始了以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为先导的现代文明进程,并且把这一进程推进到今天,推广到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
重庆不过因应形势,耗费20年光阴修筑了一座钓鱼城,忝列四川制置使驻地。重庆人用自己的铁肩、钢腿和金腰垒筑的城池,竟坚持了40年的“重庆保卫战”,浑然不觉地改变了世界历史。
没有一个欧洲人会感谢重庆,也没有一个穆斯林会忌恨重庆。天意从来高难问,重庆的全部自豪和悲情,都不轻易示人,——事关天意。
七百多年后,重庆意外成为中国战时首都近九年之久,再次大幅刷新了自己的历史纪录,再次影响了世界命运。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面临日本帝国灭亡中国的空前危局,无论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还是中华民国缔造者孙中山,都感到无论北京还是南京,都难以“运于中央,临制四方”;都明言,中国若要免于亡命灭种之虞,必须迁都。在他们开具的迁都名单中,完全没有重庆二字。
重庆竟成了中国抗战时首都!
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突然向中外各界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
为国家生命计,为民族人格计,为国际正义与世界和平计,皆已无屈服之余地,凡有血气,无不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决心,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抱必死之决心,以其热血与土地凝结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离,外得国际之同情,内有民众之团结,继续抗战,必能达到国家民族独立之目的。
稍有历史常识和文言读解能力的人士都会体味出,整个国家和民族加诸重庆的历史使命之重。而那时的重庆不过是四川省乙级市、长江上游一处农产品集散港埠、一座前工业化时代的内陆山城。
“重庆市各界抗敌后援会”竟即刻发表《欢迎国府主席暨各委员莅渝告民众书》,号召重庆市民“在长期抗战的决策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去和倭鬼拼个死活,以争取国家民族最后生存的胜利”。重庆《大公报》则仿效拆字先生指出:“重庆是庆祝复兴,我们谨祝此宣言为中华民族复兴之开篇。”
从此,重庆再次领受天命,承载起攸关国家命脉和世界前途的重任。
年5月3日、4日,日本帝国全面违背年《国际航空作战协定》严格禁止轰炸非军事目标的条款,对重庆实行大规模“无差别轰炸”,创下人类战争史上空中屠杀一次死伤超过五千人的世界纪录。5日,在一片烟山火海中,国民政府行政院决议并呈请国民政府颁令,“明定重庆即行升格为行政院直辖市”。
年5月,经受了三年狂轰滥炸和南京汪伪政权强大冲击的重庆,已成为中国名副其实、坚不可催的战时首都。重庆临时参议会通过议案,呈请行政院转呈国民政府及国防最高会议:
重庆为战时首都,成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之枢纽者,三载于兹;且今后抗战胜利,亦必预计其为西南建设之中心,并得在历史上成为千秋万世永值纪念之名城。因而建议政府明令,定重庆为中华民国永远之陪都。
为循名责实,从法理上确认重庆的历史地位,年9月6日,国民政府颁令,“明定重庆为陪都”:
四川古称天府,山川雄伟,民物丰殷,而重庆绾毂西南,控扼江汉,尤为国家重镇。
政府于抗战之始,首定大计,移驻办公。风雨绸缪,瞬经三载。川省人民,同仇敌忾,竭诚纾难,矢志不移。……树抗战之基局,赞建国之大业。战时蔚成军事政治经济之枢纽,此后更为西南建设之中心。兹特明定重庆为陪都。
重庆成为抗战首都既为国民政府议决,更为日寇的轰炸和重庆人民的精神所奠定。时人于此曾多所论列,此谨略取三则,以飨今人:
中国的潜力是不可测的,重庆的潜力也是不可测的。过去,外来人看到重庆,那种小上海式的奢靡,都说这里并不像一个能够吃苦的抗战首都。到今天,外来的人又在表示惋惜,说重庆城一片废墟,这种凄凉,在前方也并不多见。伟大的重庆代表着独特的中国作风,他在默默地忍受着一切的灾难。现代化的武器虽然可以摧毁气候、沙漠、海洋、山岳四大天险,却摧毁不了在死中求生的决心与意志。
四方仰望着的重庆,实在已逐渐成为中国的心脏与脑髓,堪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陪都是一个巨大的电池,如果指挥得法,他可能吸引着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思想,感情与意志,将他有强力的电波,指挥着全国。两年来的大轰炸,好像是有意给陪都一个试验。肉眼看不出的潜力,习俗中找不出的坚毅,都在全世界的隆重赞叹声中,走上了命定的光荣之途。重庆带上了伟大的花冠。
所有的中国人注视着它,所有的中国人向往着它,这是我们无可再退的堡垒,这是我们的耶路撒冷。
年4月30日,国民政府颁布“还都令”,定于5月5日还都南京,其辞曰:
国民政府前为持久抗战,移驻重庆。八年以来……国土重光,金瓯无缺。……回念在此八年中,敌寇深入,损失重大,若非依恃我西部广大之民众与凭借其丰沃之地力,何以能奠今日胜利之弘基?而四川古称天府,尤为国力之根源;重庆襟带双江,控驭南北,占战略之形势,故能安度艰危,获致胜利,其对国家贡献之伟大,自将永光史册……
年6月15日,英国驻华大使薛穆爵士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英国民众发表广播演说,盛赞重庆的伟大:
自日本开始进侵中国,迄今已有五载……中国仍屹立不移,足以象征中国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决心之重庆,乃成为全世界各地家喻户晓之一名词。为各自由民族而言,重庆乃联合国家所有振奋精神之象征;为独裁者而言,重庆乃无数民众甘冒危险忍受痛苦不接受侵略之束缚之象征。重庆直可与世界上任何城市比较而无愧色,重庆之应成为世界理想中之一项事物,实足无异。
年6月20日,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抵渝,罗斯福总统特地委托携带一幅精美卷轴赠与重庆人民,内书颂词,对重庆人民在大轰炸中表现出的坚毅精神极尽赞誉之辞:
我谨以美国人民的名义,向重庆市赠送这一书卷,以表达我们对英勇的重庆市男女老幼的赞美之情。
在空袭的恐怖中,甚至在这种恐怖尚未为全世界所知悉的日子里,重庆市及其人民一直表现出沉着和不可征服的气概。你们的这种表现,自豪地证明了恐怖手段决不能摧折决心为自由战斗的人民的意志。你们对自由事业的忠贞不渝,必将激起未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勇气。
重庆获得如此而已盛誉,源于中外各界交口传喻的“重庆精神”:
重庆精神,默默地表现于坚忍不拔。
重庆精神,默默地表现于刻苦克难。
重庆精神,默默地表现于牺牲奋斗。
这种精神,是在生命与死亡、和平与战争、光明与黑暗、文明与野蛮的大决斗中,在日本帝国惨绝人寰的恐怖轰炸中锤炼铸造出来的。
从年2月18日到年8月23日,日本帝国调集其陆、海军航空部队对重庆展开“航空进攻作战”,为期五年半,史称“重庆大轰炸”。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各国首都中,重庆成为最早、最久、最多的远程战略轰炸目标,成为取消了前线与后方、交战人员和普通民众之间界线的“无区别轰炸”的滥觞,成为战争手段和战争哲学恶性转变、远程运载工具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结合、将整座城市作为人质和对象的毁灭性恐怖轰炸的开端。这个开端,清晰地通向德军轰炸伦敦、英军轰炸柏林、美军轰炸东京、美军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以及战后各次战争中同类手段和同类性质的远程战略轰炸,直到年9月11日国际恐怖组织对美国纽约世贸大厦的劫机轰炸等“空中屠杀”,在战史上都与“重庆大轰炸”保持着逻辑继承关系。
如果重庆被炸垮了,中国将无险可守,中国将再次亡都,甚至亡国。以中国之大、中华民族之坚韧,中国势将最终取得抗日复国的胜利,——但那将是另一种历史结局。
如果重庆没有苦撑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没有支持到抗战胜利——就像七百年前坚持了40年的抗元“重庆保卫战”,那么,日本很可能不会与苏联签订“日苏中立条约”,转而接受希特勒的要求“北进”——与德国夹击苏联,再西向攻取英伦,最后收拾美国,而不是犯下它最致命的战略错误“南进”——过早地单独与美、英直接开战。那么,中国与世界的战争分晓肯定大不一样。
世界反法西斯大国之所以不吝其辞赞誉中国,乃是因为中国始终拒绝与日本“携手”,更不向日本投降,而在东西两端为盟国赢得了战略转机。斯大林最担心的事——日本进攻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再向贝加尔湖挺进——终于没有发生,惟一的原因是“只有当日本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们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罗斯福更是从全球战局的视野评价中国抗战:
假若没有中国,假若中国被打垮了,……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力可以因此而调往其他方面来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合并埃及,斩断通往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其地位和影响不言而喻。
历史曾将挽救民族希望的大任降诸重庆,重庆以其巨大的苦难和卓绝的奋斗报效了这一至高垂顾,重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祖国。
年10月10日,中国惟一一座全国性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在原“精神堡垒”旧址落成,定名“抗战胜利纪功碑”。碑顶设有标准钟、警钟、探照灯、风向器、风速器、方位仪和瞭望台,“胜利走廊”刻有罗斯福总统赠与重庆的卷轴译文,八面碑座石壁上刻有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的颁令全文,以及时人所写《抗战胜利纪功碑碑文》:
重庆建为陪都,巍然系中华民族之枢机,国际舆论目重庆为战斗中国之象征,其辉光实与历史同永久。……虽闹市为墟,伤亡山积;然而百万市民,敌忾愈强,信心愈固,物力财力之输委,有逾于自救其私,实造民族精神之峰极。古人有言:国于天地,必有与立。重庆之所以无忝为陪都,不仅以其地理形势使然,亦此种卓越之精神有以付之也。……后世史家,循流溯源,将知重庆之于国家,实不止八年之献效已也!
年8月28日至10月11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在重庆举行了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