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学东
华夏时报编委
机器人是制造业最顶尖技术的集成,依靠过去的大跃进模式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政府应该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基础性研发中去,通过一点点的积累,实现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最近几年由于机器人技术的成熟,政府的大力推动,再加上国内低端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高企,机器人需求被激发,各地机器人产业出现兴旺景象。但是由于大多数机器人企业技术研发实力落后,政府的大额补贴反而推动了许多低端的或者假冒伪劣机器人企业的出现。
对于中国近几年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政府的大力推动有目共睹。年12月22日,工信部对外发布《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年,我国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以上(目前为23)。年11月初,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又公开表示,工信部将组织制订中国机器人技术路线图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
地方政府迅速跟进,广东东莞投资27亿元建设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而在此之前,湖南长沙、四川、湖北、山东青岛等地已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力捧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
在此次经济下滑中,表现亮眼的重庆将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产业集群确定为该市十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其两江新区、江津、璧山、大足和永川共五个区布局机器人产业。到年该市重点行业装备智能化率将达到65%,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达到亿元等宏大目标。
中国机器人目前的现状仍然让人担忧,核心零部件基本依靠进口。
有人透露:国产机器人中80%-90%使用国外减速器,60%-70%使用的是国外电机、40%-50%使用国外控制器。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领域,占比达96%,而国产机器人则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为主,处于行业低端。有人甚至夸张地说,我们的国产机器人能做的就是外壳。
事实上,一个产业的兴旺与政府的大力推动是分不开的,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的国家,政府的适当推动是必要的。但是政府此次在推动机器人产业的过程中,完全复制了此前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的模式:中央部门制定计划,地方政府圈一块地建立机器人产业园区,以财政补贴资金或者税收优惠吸引企业进驻,接着银行信贷资金跟进等。过去十多年,都是这个套路。
过去几十年来的汽车产业,钢铁、水泥等目前已严重过剩的产业,都是这样推动过来的,只要有政府推动,接着就会出现每个省、每个市甚至每个县都会建立相关的产业园区,比如某些县竟然也建立高精尖的机器人产业园区,成为了一个笑话。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小而全,重复竞争,无序竞争,浪费资源,最后大家打价格战,死掉一批,留下过剩产能。
针对中国机器人的现状和短板,国家要做的首先是叫停地方政府相互攀比大建产业园区的做法;其次,政府的补贴应该精细化,一定要补贴给有技术创新能力,或者产品销售前景好的企业;再次一定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就是要大力促进技术创新,机器人产业是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没有创新就不是机器人产业,这里产学研的结合进行技术开发非常必要,因为机器人是应用型产业,不能仅仅依靠实验室。
最后,更为关键的是,各地政府要摆正心态,机器人毕竟是制造业最顶尖的技术,依靠过去的大跃进式的模式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所谓欲速则不达,应该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基础性的研发中去,通过一点点的积累,实现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从而推动机器人产业的腾飞。
来源:《渝商》
更多精彩敬请治疗白癜风有哪些方法北京最有实力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