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姐姐》中有一期,挑夫和姐姐们经过了一天在土耳其的旅行,围坐在桌前DIY麻辣火锅的场面,不仅嘉宾们吃得幸福,电视机前的观众们估计也看得口水直流。麻辣火锅也许是许多人的心头爱,但是有多少人了解重庆麻辣火锅的起源故事呢?这一传统美食最初的创造者既不是宫廷御厨,也不是民间名家,它的发明者甚至无法具体考究到某一个人,而是长江边被纤绳压弯了脊背的纤夫们。传说,重庆江边码头原是屠宰牲口的地方,牲口被宰后内脏被弃之不用,岸边的水手、纤夫即将其捡回,洗净后倒入锅中,加入辣椒、花椒、姜、蒜、盐等辛辣之物煮熟,一来饱腹,二来驱寒、祛湿。久而久之,这就成了重庆最早的也是最有名气的麻辣火锅。
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合作的《印象武隆》大型户外实景演出中,就将重庆麻辣火锅的起源故事加入了进来,“纤夫”们瞬间变身“大厨”,将“河滩”变成了饕餮美食的“演奏场”,让现代人在轻松逗趣的氛围中,再次感受到了纤夫们战风浪、踏险滩的豪情和乐观。
客家擂茶既解渴又充饥客家擂茶是赣南独特的茶饮料,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据当地史料记载,客家擂茶由汉魏的粥茶和唐宋的盐茶衍变而成,始于黄河以北,宋代之时,这种茶与其他食物共煮的方式已经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嘲笑,他们逐渐摒弃了茶与米、姜、橘皮、薄荷等同煮的方式,追寻纯粹的末茶带来的真味。然而在民间,民众依然盛行着煮擂茶。客家祖先把它带到赣南,客家擂茶的制作工艺很是精湛,擂茶的主要原料为芝麻,再按一定的比例配上花生、黄豆、茶叶、生姜、茴香、八角、茶油、食盐、薄荷,放在客家人特有的擂钵中用擂棒捣之。擂棒也很讲究,得用山苍子树做君子臼。因山苍子树味辛辣,有顺气、驱寒、发散之功能,是治感冒良药,也是擂茶的好作料。
在客家祖地宁化石壁,人们在擂茶中还加入了瘦肉、小肠、花生、各种豆子、粉皮等材料,既解渴又充饥,擂茶中的鱼腥草、薄荷叶、马蹄金、天湖葵等新鲜青草药科学配比成的,既可充饥又可解渴,具有清热解毒、防风祛寒等功效。之所以采用这样的配料,和宁化四面环山、战争年代物资匮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今,虽然人们不用再面临饥饿、疾病等困扰,擂茶的这一配方仍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在宁化的客家美食城,人们不仅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宁化客家擂茶,还能目睹擂茶的制作过程,在有的餐馆,甚至有机会亲手体验“擂茶”这一过程。
麻婆豆腐真是“麻婆”发明的?相传清代咸丰末年有个叫陈春富的人,与妻子一起开了一家小饭馆。女掌柜的刚好面部有几颗麻子,人们便称呼她为陈麻婆。陈麻婆掌灶,善于调味,所做豆腐物美价廉,是佐饭佳品,大受从新繁挑油到省城出售的运输工们的赞赏,他们从万福桥经过时,都要到陈麻婆店上歇脚打尖。进成都时,油篓里有的是油,随便舀上两勺自然不在话下。出成都时,空蒌里也不乏余油,顺便割上点牛肉,将油、肉一并交给陈麻婆烩入豆腐,味道果然与众不同。很快,这一偶然得来的陈麻婆豆腐名声大震,来吃麻婆豆腐的,纷纷效仿运输工们的做法,自带油、肉,以加入菜中。
麻婆豆腐最初的经营方式到今天听来,也甚是新鲜。在不久前一部风靡一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麻婆豆腐就是少数几个出现在展示川菜魅力镜头中的菜品之一,是麻辣菜系当之无愧的代表作。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世界级的“吃货”们突发奇想地用各国的代表菜品制作出该国的国旗,而他们通过网络票选出能制作中国国旗的菜品竟然也是麻婆豆腐。一到成都,许多游客纷纷慕名到“陈麻婆豆腐”餐馆去品尝地道的麻婆豆腐,这一餐饮品牌据说已经开了多家分店,成了当地著名的连锁餐饮品牌。
豆腐中的“三国”故事同样是豆腐,川北“剑门关”的“剑门豆腐”起源更早,极富盛名。“剑门豆腐”共有种口味及款式,变化万千,一度被誉为“豆腐宴”。相传三国蜀汉景耀六年,魏将钟会、邓艾领大军分十路杀入蜀境,蜀主将姜维兵败,退到剑门天险拒守。当时,姜维营中兵士疲惫而不能再战,马乏而不能骑。而魏将钟会全力夺关,眼看剑门关危在旦夕。此时董厥向姜维献计,号令剑门百姓家家磨豆腐,做豆腐,以豆腐犒赏士兵,以豆渣喂军马。数日后姜维兵马体力恢复,遂引兵杀出关去,直杀得钟会、邓艾大败而走。从此,剑门豆腐名声远扬。
五一期间,剑门关镇还举办了剑门豆腐美食节,游客在领略雄奇剑门风光的同时,品味剑门豆腐文化。旅游节期间,游客还可以在当地欣赏木牛流马表演、土法磨制豆花表演和剑门豆腐烹饪比赛。
手抓羊肉曾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手抓羊肉是生活在我国西北的蒙、藏、回、维等民族喜爱的传统食物。手抓羊肉起源于民间,相传有近千年的历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它的起源于当地少数民族艰苦的游牧生活息息相关。在漫长的岁月中,手抓羊肉原本只在西北少数民族聚居的高原和草原的帐篷间被牧民们食用,城市里极少见,名流视之为难登大雅之堂,不屑一顾。
手抓羊肉真正成为驰名全国的美味是近几十年的事。据说,有一位颇有胆识的东乡人率先在临夏市一条偏僻的小巷子里挂起了“东乡手抓羊肉”的牌子。一时间,手抓羊肉的香味四处飘溢,很快便风靡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呼和浩特等城市。在新疆,地道的手抓羊肉要在维族人那里才能吃到。人们围着桌子盘腿而坐,先要一壶滚烫的奶茶,倒进小碗里,奶香四溢间,手抓羊肉已经上了桌。一般的店总会附送几样素菜,其中少不了洋葱。在新疆洋葱被称为“皮牙子”,随手抓羊肉上来的洋葱,只切成片,不加任何调料,是羊肉最好的搭配。
日前,在巴里坤县美食节上,手抓羊肉这一传统美食得到了地道的展现。美食节以“风味大草原美食巴里坤”为主题,人们不仅可以在美食节上品尝到地道的手抓羊肉、酥油茶、奶疙瘩等草原美食,还能亲眼目睹精彩的美食技艺比赛和详细的手抓羊肉制作过程,为参赛选手们助威、打分。
年糕曾“拯救人类”关于春节年糕的来历,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称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兽类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兽类大多都躲藏起来休眼了。“年”饿得不得已时,就下山伤害百姓,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准备了。这样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目的为了喂“年”度关,于就把“年”与“高”联在一起,称作为年糕(谐音)了。
虽然如今,韩式年糕、芝士年糕等为人们带来了更多、更新的年糕吃法,然而这一寄托了许多海外游子浓浓乡愁的传统美食,其经典的制作技艺更该被人们记住并传承下去。宁波制作年糕历史悠久,至少在北宋已经有用米粉做糕的记述。百年老字号冯恒大作坊是“慈城水磨年糕制作技艺”的传承基地。近年,冯恒大成功申报了慈城年糕“国家原产地标记保护”,入选宁波市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几年来,“慈城水磨年糕手工制作技艺”还通过“中国·慈城年糕文化节”“非常庙会”等平台,宣传年糕文化和展示年糕技艺,并建成“慈城年糕非遗陈列馆”,向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少年学子传承年糕的传统技艺。
鱼丸到底姓“秦”还是姓“楚”关于鱼丸的起源,市面上流传着多种说法。其中一个跟秦始皇有关。根据稗史的记载,秦始皇好吃鱼,他统一全国做了皇帝后,每餐必要有鱼,但又不能有刺,如有鱼刺则赐厨师死,有好几个厨师为此丧命;而烧鱼肉汤,又怕有诅咒秦始皇“粉身碎骨”之嫌。有一天,某厨师制作御膳,见到鱼又胆怯又发恨,就用菜刀背砸鱼发泄。一下两下,砸着砸着,他惊奇地发现,鱼刺鱼骨竟自动露了出来,鱼肉成了鱼茸。正在这时,宫中传膳了,厨师急中生智,拣出鱼刺,顺手将鱼茸捏成丸子,不假思索就投入已烧沸的豹胎汤中,氽成了丸子。不一会儿,一个个色泽洁白,柔软晶莹,尝之鲜嫩的鱼丸浮于汤面上,并呈到了秦始皇面前。始皇一尝,极为称赞,下令给予奖赏。后来,这种做法从宫廷渐渐传到民间,称为“氽鱼丸”,也就是鱼丸。不过,也有说法称,鱼丸起源于战国楚平王的年代,残暴易怒的楚平王才是逼厨师想出“鱼丸”这一独特吃法的正主。不论如何,鱼丸在千百年的传承和创新中,已经衍生出了多种派别,如港式的咖喱鱼丸,台湾的夜市鱼丸等。如果有兴趣,你还可以参加各地组织的鱼丸美食节和美食技艺展览等,将各式鱼丸的制作技艺收入囊中。
广西老友粉为“老友”疗愈扬名老友粉是广西南宁的本土美食,与柳州的螺蛳粉、桂林的桂林米粉同为广西“三大米粉”。它把酸和辣巧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南宁小吃的独特风味之一。据说食之具有驱风散寒、通窍醒味之功效。虽然老友粉现今大行其道,而其原版则是老友面。关于老友面的来历有一个典故:20世纪30年代,一位老翁每天都光顾周记茶馆喝茶,有几天因感冒没有去,周记老板十分挂念,便将精制面条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笋、牛肉末、胡椒粉等煮成热面条一碗,送与这位老友吃。热辣酸香的面顿时使老翁食欲大增,他发了一身大汗,感冒也好了。事后老翁感激不尽,书赠“老友常临”的牌匾送给周老板,“老友面”由此得名并渐渐名扬八桂。在南宁街头的小吃店里,不只聚拢了普通老百姓,你经常可以看到那些开着宝马的老板也在一旁排队等着翻台,就是为能吃碗老友粉。老友粉于年入选南宁公布的首批2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广西标志性的美食之一。
——————————————————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治的好儿童白癜风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