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往往是媒体最为忙碌的时候,在今年,也没有例外,朋友圈里的手机摄影大赛如火如荼的进行,紧张、有序、热闹而又严肃活泼。当然,如果有例外的话,今年的黄金周,纸媒越来越薄,甚至有些都休刊了。在以往,黄金周是他们拼命捞金的时候。1屠呦呦获诺奖的新闻思考这个国庆节,让中国人自豪的是,又获奖了,诺奖……(这是第多少个来着?)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生理学或医学奖,虽然是与人共同获奖,但毕竟也分得了奖金的一半。这个新闻占据了国庆节期间大部分报刊的头版,比如南都10月6日的头版主图就是屠呦呦研究员。但是,国内内容朝着两个方向来进行报道。第一,说屠呦呦是“三无”研究员,也就是说,无国外的留学背景,无博士学位,无院士头衔……看报道的意思是体制如何的不公正,如何的“亏待”了屠呦呦。可问题是,哪是这么一回事来。首先,屠呦呦是终身研究员,这已经是中国很多学者梦迷以求的事情了,特别是与今天(10月11日)晚,澎湃所报道出的“苏州大学博导朱栋霖教授实名披露他本人在苏大文学院受到的包括被迫提前退休……”一事相比较,屠呦呦已经有了很高的学术地位,放眼当下,有几个学者能有终身教席?很难的好吧。其次,无博士学位,特别是没有海外博士学位,这也被媒体大肆渲染。其实,现在大家都在说大数据新闻,那么,分析一下嘛,诺奖的博士学位有多少?其实,作为一项奖励,是否应该看一下,这个奖励有多少创新性和对人类的贡献。过分的拘泥,不是很好。还有,为屠呦呦先生不是院士而大呼体制如何如何,其实,我们应该允许对待科学有不同的评价体制。对于诺奖,倒是有两个比较有意思的角度可以看一下,吴晓波频道从财经的角度有一个推文,就是“发了百年巨奖,还怒赚几十亿,诺贝尔奖是如何做到的”,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啊。还有一个推文是刺猬公社的,“为什么‘知识分子’可以独家专访屠呦呦丨对话饶毅、鲁白、谢宇”,要知道,在新闻刚出现的时候,媒体是无法采访到屠呦呦的,比如,有家媒体就说,“我社的报道做得并不好,因为无法采访到屠呦呦本人,这是新闻的缺失”。但是,在10月6日那天,一个叫做知识分子的公号专访了屠呦呦,这个公号何方神圣?其实,这个公号的主编是国内的顶级科学家,饶毅是北大教授,北大前生命科学院的院长。鲁白是清华教授、清华医学院常务副院长,而谢宇则是普林斯顿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这三个顶级科学家做了这么一个公号,进行他们科学传播的梦想。其实,在中国科学界,也有一批这样的“脊梁”,有激情,有热血,有能力,不磨叽,从他们身上,能看到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动力。即使目前学界“嘈杂”不休,但毕竟还有人戮力前行。还有,关于屠呦呦获奖,中医、西医之争就真的那么有必要吗?2中国老人京都“碰瓷”事件还需要说的是一个“出口转内销”的新闻。本来不想说的,这事丑陋啊,“碰瓷”已经成了当下新闻的一个热点话题,到底是“坏人变老了”还是“老人变坏了”,咱们先不去说它,毕竟这些事,在国内也就罢了,最终都成了难辨是非的新闻,“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不是有款手机在做宣传的时候,就用了扶老人做证据用之类的宣传语吗?当然,这段时间,一则“中国老人在京都碰瓷,日本机构发通告警示”的消息在社交媒体疯传。随后,某卫视驻日记者发布“独家消息”称,经核实网络传闻属实。不少网友于是将这起事件当作“中国人素质低”的最新证据,并指责涉事老人“丢脸丢到国外”。然而,这起风波10月6日出现反转——京都祇园町南侧地区协议会承认之前的通告有“不符事实之处”,并向当事人“表示衷心的歉意”。兄弟没有做过驻外记者,但是好像有人说,驻外记者很多的主要工作是看当地的媒体,把新闻翻译过来……如果是真的,那得学好外语,做“新闻编译”啦。但是,涉及这些国家形象的新闻,能否拜托,核实一下后再发布可不可以啊?人家《纽约客》的新闻核实员都为了胡舒立是不是喜欢穿高跟鞋对钱钢先生进行核实,咱们这么大的事,能不能也学习一下啊?其实,当下的新闻之死,有很大的程度是因为互联网的“去伪”。公信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一点的没的。3人民日报客户端VS复旦大数据学院10月7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外墙悄悄亮起一条巨型字幕:人民日报客户端。而《人民日报》总编室官方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
一周传媒动态分析1051011
发布时间:2017-4-2 0:11:50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