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时报_时报历史 > 时报品牌 > 纽约时报曝光大丑闻嫁祸脂肪,糖业阴

纽约时报曝光大丑闻嫁祸脂肪,糖业阴

发布时间:2016-10-5 18:57:54   点击数:

来源:本文根据《纽约时报中文版》(美国的制糖业是如何嫁祸脂肪的)、《南方周末》(果糖:不健康的“健康食品”)、《自然》(与果糖有关的心脏代谢)等信息编辑整理。

50年的糖业阴谋

加州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糖业研究会的内部文档和历史报告,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制糖业在50年前收买了科学家去淡化糖在心脏疾病中的作用。研究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医学会内科医学杂志》《JAMAInternalMedicine》上。

美国《纽约时报》在9月12日对这一报告随即进行了曝光。

相关科学家都已经去世,而美国制糖行业协会则发表声明,质疑研究人员“试图重新定义历史事件以便于符合目前的反糖叙事趋势”,制糖行业协会对JAMA发表这样一篇历史研究表示失望。

年代,美国冠心病死亡率不成比例的高,推动了有关饮食因素是否增加冠心病风险的研究。

在年代,生理学家JohnYudkin提出添加糖是导致冠心病的罪魁祸首,而另一位生理学家AncelKeys认为是全脂肪、饱和脂肪和膳食胆固醇。美国糖业资助科学家开展研究,一边把饱和脂肪塑造心血管疾病的元凶,一边为糖类撇清干系。

研究人员挖掘历史文档发现:

糖业研究基金会在年资助了Project,一开始,几家制糖企业组建了一个名叫“糖类研究会”的组织,现在这个组织已经更名为“糖业协会”。他们雇佣了哈佛营养系的研究人员去写综述淡化糖在心脏病中的作用,将谴责目标转移到饱和脂肪。研究人员从中获得了美元——相当于今天的4.89万美元。这篇“加工”好的文章在年成功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这篇文章把糖分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描述得微乎其微,把患上心血管疾病的责任几乎全部推给了饱和脂肪。

这一事件主要牵涉的科学家和制糖企业高管现在都已不在人世,但影响却十分深远。其中一位接受糖业资助的科学家之后还担任了美国农业部的营养学主管,在年还起草了一份营养学意见稿,为后来美国联邦政府的营养摄入指导意见奠定了基础。另一名则担任了哈佛大学营养学学院的院长。

看似机缘巧合,实际上可能是深谋远虑。文件中记录了一位名叫约翰·希克森的行业高管,在年就开始制定计划,要通过“研究、宣传和法律法规”来转变大众对于糖类的印象。因为当时的研究开始把高糖饮食习惯与心脏病高发联系起来,为了降低不良影响,糖业协会下了一盘大棋。

到年代,很少有科学家相信添加糖在冠心病上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制糖业收买科学家淡化糖在心脏疾病中的作用。

这些年里,美国健康部门一直建议美国人限制脂肪摄入,因此不少美国人选择了低脂高糖的食品来替代高脂肪食品。

现在也有专家认为,这种转向实际上加速了美国的肥胖危机。而且在政府的营养摄入建议里,饱和脂肪被塑造成了心血管疾病的元凶,糖类则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能量来源,充其量只会导致蛀牙。

近年来,美国心脏协会、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代表的一些权威机构也开始把糖类列为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凶手。至少饱和脂肪和高糖食品饮料都是风险因素,没有明显的主次关系。

尽管事件本身已经是陈年旧事,但最近不乏类似报道,食品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仍旧时不时把手伸向营养学研究。去年就有媒体报道了世界最大的含糖饮料制造商可口可乐公司每年资助科研人员几百万美元,让他们在研究中尽量减少糖分与肥胖的关系,以减低人们喝饮料时候的顾虑。无独有偶,美国还有糖果制造商资助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吃糖的儿童的体重比不吃糖的儿童更低。

警惕饮料、甜食中的果糖

传统意义上的果糖是天然果糖。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果糖浆的广泛使用,人造果糖大行其道。

高果糖浆又名果葡糖浆,是一种果糖和葡萄糖混合物。其中果糖为人工合成,是用特殊化学品(酶)将葡萄糖异构而成。高果糖浆常见有42%和55%果糖两种配方,但近年亦有纯度更高之产品(如90%果糖)。高果糖浆的常用原料是玉米,在我国亦有用陈米者,取其价廉。

高果糖浆在20世纪50年代被研制成功。60年代末,日本科学家对其工艺进行了改良,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和传统的甜味剂(如蔗糖)相比,高果糖浆甜度高,稳定性好,宜储存运输。最重要的是,高果糖浆成本比蔗糖低,商家于是趋之若鹜,用它来取代传统的甜味剂,广泛地添加于饮料、食品中。

年4月,《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刊出了Bray等人的一篇论文。他们发现美国近二十余年肥胖增长趋势和高果糖浆在饮料和食品中的使用程度密切吻合。迄今,美国成人中有三分之二者超重,三分之一者肥胖。据此,Bray等人提出一个假说:高果糖浆是造成美国肥胖流行的罪魁祸首。

年,来自美国加州的Stanhope等人在《临床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有意思的研究。他们召集了一些成年超重(包括肥胖)者,并将这些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每天喝3杯含果糖饮料,一组喝相同量的葡萄糖饮料。10周后,Stanhope等人对这些受试者之心血管疾病相关健康指标进行了检测。他们发现,与葡萄糖相比,果糖更容易造成人体脏器内脂肪的沉积、降低胰岛素的敏感度,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升高。后者意味着未来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高果糖摄入还会升高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其他一些胆固醇。

年11月发表在《糖尿病治疗》上的一篇文章,Malik等人在汇总了以前发表的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后发现,与不喝含糖饮料者相比,那些每天喝1-2易拉罐含糖饮料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会增加26%。

大量摄入果糖,还会加重肝脏负担,造成脂肪肝等疾病。年9月发表于《美国膳食协会会刊》(JADA)的一篇文章指出,果糖对肝脏的危害和酒精类似。果糖和葡萄糖的代谢途径很不一样,不会导致胰岛素水平大起大落,从这一点来看要比葡萄糖稍好一些。但是果糖必须通过肝果糖激酶的催化才能转化为能量,在肝脏果糖酶的催化下,果糖很容易转化成脂肪,所以果糖摄入量太高的话很容易得脂肪肝,以及一系列和脂肪肝有关的代谢障碍。所以预防脂肪肝需要警惕的是果糖!

年6月25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刊登了一篇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论文,该校细胞生物学教授威尔汉姆·科雷克博士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对小鼠和人心肌细胞的研究,发现过量果糖还能导致心肌肥大,从而诱发心脏病。

年11月发表在《心脏》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对4.2万名男子喝饮料的习惯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每天喝2份以上含糖饮料的男子,在12年时间内出现心衰的风险提升23%。早先发布的另外两项年研究发现,喝加糖饮料同总死亡率升高和发生房颤相关联。因此一定要注意控制含糖饮料的摄取量,一天不能超过2份。

那么,如何判断食物中含有的到底是葡萄糖还是果糖呢?除了看标签外,甜度是一个很方便的指标。果糖的甜度是葡萄糖的2.3倍,越甜的水果果糖含量往往也就越高。比如苹果和梨非常甜,其含有的果糖是葡萄糖的两倍。葡萄、香蕉和桃子甜度稍差,这三种水果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几乎相等。加工食品和软饮料中含有大量人工添加的高果糖浆,添加了高果糖浆的食品往往含有超量的果糖,最好少吃。

手指长按







































北京白癜风康复中心
中科医院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pp/244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