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前的十八梯十八梯公司供图
十八梯,看尽重庆母城的百年温情与落寞,历经战乱却愈发坚强。
这里囊括着人间的一切好好坏坏与悲欢离合。无数的重庆人和外地人曾在这里徘徊巡游,他们沿梯坎走下或直上,再寻着小巷子穿行又折回,就这样随意地走着走着,触摸最本源的重庆,最古老的母城,无为其他。改造前的十八梯十八梯公司供图人间最不变的是告别。人们怀念那些邻里冷暖与温情,那些喧嚣却真切的生活,但糟糕的生存环境和安全隐患,几近夺去了许多人继续驻留的热情和意愿。十几年前,人们终于觉得是时候了,是时候与衰败的十八梯说声再见了。难以割舍中,十八梯,再次启动了历史的车轮。穿透历史,画满悲凉。他们用赞成票为十八梯按下已停滞了几十年的前进键。改造前的十八梯图片来源于网络十八梯会再现繁华吗?目前看来答案是肯定的。市区两级相关部门数易其稿积极筹划;杭州新天地集团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在这片不大的地方持续耕耘四年有余,心有挂念,传承经典,工程进展得细致入微。年9月,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将会正式与人们重逢。在这天到来之前,让我们走进十八梯那些已经逝去的岁月和故事。一切恍若昨日。一切恍若隔世。青石板路说不尽十八梯的沧桑十八梯公司供图
源自山与水的十八梯人类逐水而居,因而在两江交汇处,便有了山城重庆。十八梯亦是如此。据传,该地曾有一口老井,距离居民的住处正好有十八步,因而这里逐渐被人们称作“十八梯”。这种说法并非野史。多年前《重庆时报》记者采访过一位居住在厚慈街老街区的百岁老人,据她回忆,她曾听自己的长辈说过,位于原十八梯号附近确实有一口老井,人们打水饮用、挑水洗衣都在这里,热闹异常。旧时的十八梯十八梯公司供图水井离周边居民区也确实有十八步,不过后来干涸,就废弃了。再后来修公路,这个水井被填了。重庆知名的文史学者李正权认为,当解放碑还不是商业区的时候,还曾是一片树林,自然有地下水渗下在十八梯形成井水,而当上部开辟成住宅区后,井水干涸,也在其逻辑中。旧时的十八梯十八梯公司供图因水井而名是目前大家最为公认的说法。不过在我们考证的过程中,也发现另外一种声音。我们呈现出来,供大家了解探讨。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在明清时期,当时的人们为方便通行,于此地修筑了石梯小路,由于上下两端坡度较大,因而阶梯被分为十八段,每段有平台供过往行人小憩,遂有了“十八梯”之名。一名源之水,一名源之山,这就是山水之城重庆的十八梯。立体版清明上河图十八梯之所以在老重庆人心里占有那么重要的地位,还要从上下半城谈起。以九开八闭的城门和城墙为界,明清时期重庆母城点缀在渝中半岛之首,面积并不大,但由于华蓥山余脉横亘期间,上下落差几十米,这座城市也被分为了上下半城。下半城是南纪门、金紫门一带,上半城是现较场口和解放碑那片。清末十八梯及周边地图明清时期,重庆是入川门户,陆路水路两栖交通便捷,往来商贾也多在此停留中转,因此彼时下半城至朝天门一带是繁华之地。此时十八梯至上半城一带相对偏僻,军队教场设立在附近,现复旦中学的大门位置,便是那时教场军营门口所在地。随着商贸繁荣、人口激增,人们也开始在上半城安家乐业。至此,十八梯作为连接上下半城通道的重要地位就显现出来。要知道,如今连接着上下半城的中兴路、凯旋路都是抗战时期才修的。彼时十八梯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上世纪40年代十八梯及周边地图十八梯虽为坡地,但依山建房未曾不可。人流量激增,商业经济和文化生活也慢慢火热起来,几经发展,十八梯不再只是一个通道,富商贵人和普通百姓都来此买地建房,那时,这里成为了一片繁华之地。十八梯内的永兴巷便是得名于当时知名的永兴当铺,而轿铺巷则因巷内停满了有钱人坐的滑竿轿子而得名;至于花街子,这个旧时著名的风月之地,是彼时商贸繁荣的一种象征。再后来,凤凰台35号的法国领事馆旧址上,更是上演着历史风云。十八梯旧址画像图片来源于网络据史料记载,行军打仗难免伤残,因此在十八梯一带中医馆林立,同时由于码头之便也成为药材的集散地,药商来往如梭。明清楼阁牌坊依照地形,层层叠叠沿街而上,错落有致,大家闺秀在阁楼上依着“美人靠”,悄悄看着街市下的喧嚣与繁华;这似乎是立体版清明上河图,轿夫、纤夫、力夫、军人、商贩、赶路人、革命者、外国人……纷纷汇集于此。十八梯原黄土坡的“大观平石刻”遗迹十八梯公司供图这里留着最重庆的人间烟火和过往的时光。
曲折陡峭的石阶将山城繁华的商业区,和山下江边的老城区连在一起,见证着老重庆人的真实生活。
这里是重庆版的“清明上河图”。
“天生重庆”的空间特色十八梯展现的“天生重庆”的山地城市形态与空间特色,“横街纵巷”的道路结构和“上坡下坎,弯弯拐拐”的街巷空间共同构成了传统的山城人居空间,承载了市井生活的变迁,时空格局的演进,是地区性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作用的时空产物。旧时的十八梯十八梯公司供图
十八梯号是一幢民国时期的建筑,原是从前的盐商会馆,为了做生意,盐商们去合川,盐贩去巫山等地采购。他们都在盐商会馆里谋划,或讨价还价,或利润均分。他们有了食盐,又联系货船,或找当今的“棒棒”,与他们谈好力资,再把盐货搬运上船,一切办妥后,将食盐通过嘉陵江和长江运往各地。盐商和盐贩们想把食盐卖一个高价,盐商会馆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有各路盐商来到会馆,在这里喝茶聊天,谈生意,人来人往,生意兴隆。十八梯号盐商会馆旧址在十八梯防空洞的门口,则是善果巷。据史料记载,在清末时,善果巷的居民为了方便夜间的行人,他们自发凑钱买油点灯,做善事行善礼,取善果有报得名。原来,此处曾有一座观音庙,重庆真正的“观音岩”就在这里。继续朝下行,十八梯中段过后则是厚慈街,厚慈街傍山而建,山下就是长江。据说,厚慈街曾是“重庆第一街”,由浩池街、金马寺街、双桅子、泰乾街组成。它连接中兴路、十八梯、花街子等。旧时的十八梯吊脚楼十八梯公司供图有人说,厚慈街是下半城的交通枢纽,也是下半城的繁华所在。旧时的厚慈街,就像一个迷宫,七弯八拐,曲曲折折,全是参差不齐的吊脚楼房。每到晚上,夜间的小吃摊遍布街巷,一盏盏桐油灯、煤油灯燃亮商铺。在每盏灯光下都是一个饮食摊,摊贩们经营烧腊、小面、油炸花生米、水煮黄豆、凉拌豆腐干等。那些码头力夫,他们干完一天的活,就来喝酒吃饭。在食客中,还有下船或住店的客商,也来吃夜宵。这样一来,有划拳声,喧闹声此伏彼起,常常要吼到第二天早上。改造前的十八梯图/张松
因厚慈街与重庆方言“好吃”谐音,于是,就被叫做“好吃街”,时间久了,大家觉得不雅,以街道里有用于防火的浩大水池更名“浩池街”,由此取代“好吃街”,几经变故,与其它小巷合并,取名“厚慈街”。战火纷飞下的十八梯自年重庆开埠后,作为商业重镇的重庆城快速发展。人口激增,扩城与改变市内基础设施成为必要。重庆市第一任市长潘文华大刀阔斧,拆城墙修道路,城市交通迅速发展,以南区路和北区路为代表的现代公路开始联通起重庆城;而等中兴路、凯旋路修好之后,十八梯不再成为最主要连接上下半城的通道。但,对于十八梯来说,真正的伤害来自于战火。抗战时期的重庆图片来源于网络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重庆成为战时首都,世界的目光都汇聚于重庆,日军炮火也对准了重庆。日本飞机从年2月到年8月,对重庆频繁空袭、疯狂轰炸,出动飞机达多架,投弹枚以上。为了达到摧毁重庆人意志力和造成更大伤亡的目的,日军很多时候会投递燃烧弹。这对于木制和竹制房屋来说无疑是灾难。据幸存者回忆,轰炸过后往往到处瓦砾、一片火海,惨不忍睹。抗战时期的重庆图片来源于网络在这段惨痛的岁月中,年6月5日会永远被历史所铭记。较场口十八梯防空洞,是当时重庆的大防空洞。防空洞地深10米、长两公里,有3个出口、高2米,里面有木凳、为了照明,每隔一段距离有一盏油灯。但这里条件简陋,十八梯防空洞没有进水、通风、防火、防毒设施。较场口防空洞图片来源于网络6月5日下午晚,在日机持续五小时多“疲劳”轰炸中,十八梯、演武厅和石灰市防空洞隧道发生了避难者窒息践踏伤亡惨案,遇难者约人。举国甚至世界为之震惊。我们都知道,从年起,重庆每年的6月5日都会鸣放防空警报,为的就是纪念这些防空洞的死难者,以及纪念重庆大轰炸下离去的人们。追怀去者,警示世人。被日军轰炸后的重庆图片来源于网络温情的避风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渐渐起飞。重庆当然也在其中。以解放碑步行街为代表,重庆经济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而曾经繁华的十八梯却逐渐沉默。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南纪门建立劳务市场,大量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也居住在了十八梯。大部分原住民逐渐搬离,十八梯开始显得陈旧而杂乱。改造前的十八梯图片来源于网络那时十八梯的市井气息浓厚——廉价旅店、茶馆、采耳、饭馆、拔火罐、麻将馆等消费场景,就随着这些落脚者应运而生。在这段似乎被时代遗忘的空间里,散发出与现代化城市完全不同的烟火气,特别是让它在与一街之隔,繁华时尚的解放碑相较之下,显示出弥足珍贵的温馨画面。
对于居住在这里的人来说,十八梯是他们的避风港,是他们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底气——在这里低廉的生活成本,毫无疑问,于他们而言是充满温情的。
改造前的十八梯图片来源于网络从上世纪末开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摄影师、文艺青年将目光投向十八梯。在频频需要回望过去的时代,十八梯于重庆也成为标杆和代表。这样的十八梯让一些人喜爱,不在于它是卧虎藏龙之地,而是给勉强生活于城市的人留有最后的机会和保持着过往的时光。
每天路过十八梯的,除了穿梭于上下半城的过客,大多数是背着背包,挂着单反的文艺“朝圣者”,有网友甚至评论:“不去十八梯,等于没去过重庆”。
改造前的十八梯图片来源于网络绿树成阴,电线又横七竖八,锅里的菜香味儿和叶子烟味儿混作一团。小摊小贩的叫卖声走街串巷,录像厅里放着港片儿,时而传来一阵哄笑声,那里是记忆中的十八梯。
曲折陡峭的石阶将山城繁华的商业区,和山下江边的老城区连在一起,见证着老重庆人的真实生活。
开启十八梯的另一段历史毫无疑问,十八梯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