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时报_时报历史 > 时报品牌 > 卢浮宫展蒙骗过多少书画家崇洋媚外走投无路

卢浮宫展蒙骗过多少书画家崇洋媚外走投无路

发布时间:2021-11-22 18:32:24   点击数:
北京皮肤病医院简介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3885.html

(导读:一些国际艺术掮客忽悠国内书画家到卢浮宫展览,其实是卢浮宫一个地下配套商场中的小展厅,以商店和餐馆为主,谁有钱就可以租下来,干啥都行。除了名字的前缀,和卢浮宫博物馆一毛钱关系没有。)

(“艺术战争”文章和作品推送合作,长期合作5折优惠,年度合作3折优惠。合作联系()。)

卢浮宫展蒙骗过多少书画家?崇洋媚外走投无路了

前不久,来自中国一些艺术家的作品被组织在卢浮宫的卡鲁塞尔厅展览,一位来自重庆的画家对我哭诉其上当受骗—“自己的经理人缴纳了百万人民币的费用,却没有起到一点宣传效果”。

原来,这位画家在当地小有名气,有企业家愿意投资包装他。正好这次展览的组织者的代理人找到他们,向其出示宣传册,证明“已经举办数次,有法国政要和中国驻法大使馆官员出席,展览将在法国艺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企业家一听卢浮宫三个字,并没有弄清后边的展厅是在什么地方,认为能在世界最高级的博物馆之一进行展览,和前辈大师比肩,是扬名的时机,就找到数位合伙人商量包装推出这个画家,并与代理人先行签订了展览合同,缴纳了百万人民币的展览费用。

(石齐卢浮宫画展新闻发布会。书画家在卡鲁塞尔地下购物中心展厅的展览,美其名曰“走进卢浮宫”)

后来合伙人经认真的研究和了解后,发现这个展览可能达不到目的,所以不愿意投资。这位企业家遂决定放弃,就在要求退还费用时,代理人拿出合同,说不但分文不能退,还须缴纳违约金。企业家无奈,只好找画家商量,希望画家拿出一部分作品顶这个费用。画家不愿意,就说不去这个展览了。代理人说不去同样要交罚金,不然你租了位置没有人,影响展览。

企业家无奈,只好央求画家帮个忙来参加展览,画也不要了。画家只好“帮忙”来了。来后发现,比想象得还要坏,只有认宰的份。

拿巴黎卢浮宫忽悠艺术家,艺术家自欺欺人忽悠国内的看客,这本就是周瑜打黄盖的事。现在资讯这么发达,大家上网查一查就知道,卢浮宫的卡鲁塞尔厅是卢浮宫管理委员会为解决卢浮宫博物馆经费不足而特别开辟的一块商业中心,以商场和餐馆为主,希望借助卢浮宫人流的优势,发展商业,多挣些钱贴补卢浮宫博物馆的日常维护费用。

这个厅是留了一块地方,作为展览场所。但这就是个商场,谁有钱就可以租下来,只要不违法,干啥都行。除了名字的前缀,和卢浮宫博物馆一毛钱关系没有。在这里展览,和你在街头咖啡馆或者某个空地搞展览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也无法显示你作品的高低。而且很少有人会过来看展览。

(石齐卢浮宫画展新闻发布会。书画家在卡鲁塞尔地下购物中心展厅的展览,美其名曰“走进卢浮宫”)

事实上,卢浮宫博物馆只为一位华裔画家严培明举办过画展,叫“蒙娜丽莎的葬礼”,也是被称为第一位活着的画家在这里办展览的人。其实仔细想想就知道,如果你的作品水平这么高,你还用得着交钱做展览么?正如卢浮宫博物馆曾多次声明,“我们只收藏古典画家的绘画”。

不管怎样,巴黎卢浮宫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家解不开的情结。未成名的人希望借卢浮宫的招牌炒作自己,已经成名的人也想借这个牌子提高身价。事实上,即使你花钱在卢浮宫做了展览,又能说明什么呢?旅法艺术家赵无极、朱德群都没有在卢浮宫开过展览,作品还不是照样征服了世界。

中国艺术家总喜欢拿场所说事,可是好端端的场所就被这些所谓的中国艺术家给砸了。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卢浮宫的卡鲁塞尔厅都是例子。这些年中国发达了,有些人也想拿外国的地方说个事,觉得就有了国际影响。当然现在这些国家的日子也过得艰难,乐意拿些地方出来换些钱,但艺术家忘了这就是个地方,还真抬高不了身份。真正靠实力才能进去的场所,人家的眼睛亮着呢!

作者:黄冠杰《欧洲时报》采访部主任

来源:《中国周刊》

不法商人利用卢浮宫来忽悠书画家

近几年,法国卢浮宫在艺术家眼里成了镀金池。据说,只要是在卢浮宫举办画展的艺术家一出卢浮宫的门便在拍卖行创下了很好的业绩,从此地出来的艺术家大多成了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

只要是在法国卢浮宫参加展览的书画家就是最好的,不管他们的作品是否真的在卢浮宫展览,从卢浮宫镀金回来,称其为大师绝非徒有虚名。就是把自己的一幅画挂在卢浮宫某个地下场所,和法国人合个影,回至国内也是最牛的大师。

卢浮宫(卡鲁塞尔厅)俨然已成为除维也纳“金色大厅”之外的另一“世界艺术圣殿”的代名词,仿佛书画家只要出现在这里,就意味着自己的艺术造诣获得了国际认可。

(书画家在卡鲁塞尔地下购物中心展厅的展览,美其名曰“走进卢浮宫”)

书画家乐此不彼地到卢浮宫镀金,而卢浮宫官方管理委员会声称从来没有收藏过任何国内书画家的大作。至于收藏,也许只不过是书画家将自己的众多代表作中的其中一幅送给了卢浮宫的某位工作人员。回到国内,自然大肆宣传自己的作品被卢浮宫收藏。

艺术大师从国外飞回来的,他们身上的光环,不是阳光,而是洋光,也许,我们远游重洋寻访某些大师曾经发迹的展览“故址”,发现国外的某所豪华公厕居然会成为那些艺术家们蒙骗国人眼球的展览圣地。

从众多媒体的报道和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pp/14512.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