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作为四川人的的茶饭习惯,胡兰畦在回忆录中写得好传神而十年之后,1937年在南昌一遇,两人更是“格外激动我们紧紧握手,高兴得泪花直转……我也把这十年我的情况告诉了他,并谈到了与陈梦云离婚的事……”
南昌之夜,也是两位职业革命家订婚之夜“突然与他见面重逢,我与他都非常惊喜这时,我也是共产党员,与他志同道合,比较了解,谈得非常投机,真有说不完的话我觉得早就应该与他结合在一起而且,我已经与陈梦云分手,在婚姻上有重新选择的自由这样,我们才订婚了后来,他写给父母的信,都是通过我转去的,他一家人对我都很好”
读城
胡兰畦1901年出生于成都,1994年在成都逝世,享年重庆时报广告部电话93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重版了她早年轰动欧亚的名著《在德国女牢中》,而《胡兰畦回忆录》也推出过两个版本:一个是上下册的1985年版,从1901年出生写到1949年;一个是她逝世一年后的大32开853页精装扩容1995年版,新增1949年到1990年她89岁时的内容,是她在病榻上口述的
但战时岁月峥嵘,她的服务团属于国民党系统,她也没公开共产党员身份,而陈毅是新四军的领导干部,她与他结婚就会暴露身份所以经过项英等劝解,为了工作,他们只好暂且牺牲个人幸福不结婚
在重庆她第一件事就是剪发胡兰畦说:“政府机关明令禁止剪发,这个压力很大,很多妇女不敢和警察局对抗,就不再剪了但是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我要支持妇女剪发运动!我剪去了长发”
邮箱:@qq.com
胡兰畦就在莫斯科一环重庆时报广告部之内,一直住到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去世治丧委员会让胡兰畦参加守灵,在高尔基的葬礼上,斯大林、莫洛托夫抬棺,胡兰畦和高尔基的儿子、儿媳一起手捧遗物,为高尔基执绋
后来两人天各一方,当时又没手机联系,音信全无,遗憾错过1949年,上海解放陈毅当上市长,此后胡兰畦再没婚嫁,在北京工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后勤处负责管理食堂1978年胡兰畦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四川省文史馆员,最后回到老家成都晚年她曾自叹:“这辈子只知道赶着时代大潮走,在浪尖奔呀!跑呀!有时被礁石碰得头破血流,也只能独自舔着流血的伤口”本报记者 马拉
2016年第106个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来打望一位上个世纪初开始在重庆活动的一代美女革命家胡兰畦的故事出生于成都的胡老姐,是四川第一批进学堂重庆时报电子版、剪发放脚、走出“玩偶之家”的新女性她是黄埔6期(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与后来成为抗日英雄的赵一曼、在广州起义牺牲的重庆巴县女杰游曦、红军女将胡筠,被誉为“黄埔四女杰”
胡出身位于成都北门内酱园公馆街的一个世家大族,18岁那年,五四爆发,她已经在华阳县立女校教书,带领学生砸日货1920年由家道中落的父母包办嫁给一个杨姓商人
因此,1922年,当胡兰畦在借住的莲花池8号《新蜀报》宿舍见到陈毅时,已是一头短发,这是当时革命女青年的首要视觉标志;而1955年封帅的陈毅当时还叫陈仲弘,在《新蜀报》当主笔
1931年7月,日军已攻陷中国东三省,胡兰畦赴德留学1933年春,希特勒大选获胜任德国总理,德共属于重点打击目标,胡兰畦同德共人员印发传单,被捕关入女牢经重庆时报广告刊登宋庆龄、鲁迅、国际共运巨头蔡特金等中外人士营救,3个月后胡兰畦获释,被驱逐到法国,写作的狱中回忆录《在德国女牢中》,在法国左翼作家亨利·巴比塞主编的《世界报》上连载,立即被译成俄、英、德、西4种文字,在国际反法西斯阵营风行一时,名动欧美
胡兰畦(中)在1937年10月5日服务团出征日
在回忆录中她写道:“那天,我坐在八个人抬的花轿里嚎啕大哭这哪里是出嫁,简直像哭丧一样”到婆家后,她又不停地哭了两天两夜
1922年在重庆和陈毅结识后,胡兰畦1925年和川军青年军官、川军第三师政治部副主任陈梦云结婚1926年秋她考入武汉中央军校(黄埔武汉分校)女生队,和陈毅又见过一面“我们沿着长街走到黄鹤楼,先到一个茶馆每人泡了一碗茶,坐了下来”说起彼此革命生涯中死里重庆时报爱达社区逃生的事情,陈毅“说话本来是很快的,现在却手里拿着茶碗盖子,在茶碗里一来一去地拨动浮起的茶叶……”,“这一天,我们的话简直说不完一晃,已过了十二点,我们就在黄鹤楼的一家小饭铺吃饭陈仲弘喜欢吃回锅肉和麻辣豆腐,我们就叫了这两个菜”
重庆
也由于《在德国女牢中》的影响,1934年8月,胡兰畦作为外国嘉宾,和法国大作家阿拉贡、马尔罗等人,应邀列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会议会议由苏联文坛一哥高尔基主持,会后在高尔基家的晚宴上,他把胡兰畦安排在靠他右边第一个坐位他左边坐着莫斯科市长莫洛托夫和苏联元帅伏洛希罗夫高尔基指着胡兰畦向大家介绍“这是一个真正的人”,并讲了胡兰畦最近的遭遇,然后还写了一张纸条叫莫洛托夫重庆时报电子版下载给她分了一套房子暂住
传奇
胡兰畦1937年战地档案照
微信公号:马拉打望maladw
婚后不久,一心想“挣脱封建旧家庭”的胡兰畦,终于得到一个机会:一个远亲介绍她到重庆巴县女学高小班教国文、算术,月薪16元她就此去到重庆,1923年解除婚姻关系,开始了晚年用853页回忆录才装得下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马拉打望
她从苏联回国后,全面抗战爆发她成立了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在各战区进行宣传、教育和战地救护她还和著名战地记者范长江一起采写了《两下店第一功》、《川军与抗战》、《川军在前线》等火线通讯,被传颂一时直到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胡兰畦才随军撤离上海,又转战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一带,行经2万多公里,被誉为“战地之花”、“当代重庆时报爱达整装花木兰”
情缘
哪些症状可诊断白癜风白癜风患者睡觉前做好准备对治疗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