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时报_时报历史 > 时报品牌 > 董耀鹏关于曲艺理论建设和学术批评若干问

董耀鹏关于曲艺理论建设和学术批评若干问

发布时间:2019-4-23 15:33:06   点击数:

曲艺理论建设和学术批评对于曲艺事业全局所具有的重要支撑和导向作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曲艺事业所达到的高度和水平,也决定着曲艺事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通过近年来的学习思考,结合曲艺工作的实践经历,我以为,当前加强曲艺理论建设和改进学术批评,重点应从以下十个方面着眼和入手,并坚信持续发力,必有实际之功效。

一、深度挖掘和整理中华民族历代产生积累的曲艺学术思想和理论遗产

中华曲艺艺术可溯之源很长,存在发展了多年,但可证之史很短,文献资料缺乏、研究成果不多。现代意义上的曲艺理论学术研究肇始于上个世纪初,初步积累了一些关于曲艺创作、表演、音乐、欣赏等方面的思想认识成果。客观上讲,对于历代产生的曲艺学术思想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存在诸多现实困难,需要花费极大的心血和气力。就曲艺文献流传而言,古代刻印书籍十分艰难,唐文宗时禁止民间私置印历版,直至宋代坊刻兴起,弹词等通俗文学书籍才得以梓行,而正统史书专门论述曲艺的资料付之阙如。又因为曲艺长期活跃在市井酒肆、勾栏瓦舍、农村庙会等民间底层场所,以口传心授方式予以传承,很少进入文人墨客的视野,甚至被视为供人把玩的鄙词俚说,故刻本、抄本流传至今者十分有限。就古代曲艺存在的样式而言,无论秦汉的百戏、宋元的杂剧,还是明清的什样杂耍,曲艺往往与戏曲、歌舞、杂技等交织在一起,难解难分。理论学术研究也是交叉进行,如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官调》就同为现代戏曲和曲艺的研究对象,这就需要我们用现代的曲艺眼光来勾稽古代艺术样式的理论,其难度可想而知。尽管如此,经过历代曲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艰辛探究,通过对史料及口传资料的分析判断,仍可厘清曲艺理论学术史的大致发展脉络,但从现实和未来的需要角度来看,挖掘整理中华民族积累的曲艺学术思想和理论遗产的力度深度广度远远不够。

不温故,无以求新;不知史,无以图未来。挖掘和整理曲艺理论学术遗产,应注重三个方面资料的研究。

第一,宋元以降见诸文本的曲艺理论著述是最可靠、最原始的资料,但完整论著极少,多散见于札记、杂文等之中。其内容大致可分为曲种介绍、艺术技巧、演员资质、社会功能、作品选材、行业规范等。例如,元初罗烨的《醉翁谈录》写道,说书的功能是“褒贬是非,讲论古今”[1];说书人需博览群书、辨明古今;说书应做到“冷淡处提掇得有家教,热闹处敷演得越久长”[2]。为此,应对芜杂的资料进行合理归纳和科学总结,不仅注意其技巧理论,更应重视其对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的价值,发现特点及其规律。

第二,艺人口传心授的艺谚艺诀、行业术语等是内容最为丰富的口述理论学术研究资料。这些口传资料涉及表演技法、艺德修养、价值功能、艺俗禁忌、曲艺欣赏等诸多方面,其中难免有封建糟粕、口传讹误、理解不当、追求口谚对仗和辙押韵而缺乏严密性等问题,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摒弃简单地照抄照搬照用。

第三,话本、变文、宝卷、曲谱、子弟书以及出土的曲艺类文物等所体现和表达出来的押韵规律、艺术技巧、故事结构、人物形象等,间接地反映了所处时代的曲艺学术思想和理论建树,尤需深度挖掘和整理。此类研究资源丰富,须综合文学、音乐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考古学、人类文化学等多学科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地加以研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形成富有考证和史学艺术价值的理论成果。

二、格外珍视和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曲艺取得的学术理论成就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更不会有新曲艺。曲艺作为传统的民族民间大众说唱艺术,亘久以来自然生长、自发传播。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在党的正确文艺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指引下,旧时代的曲艺完成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摆脱了自给自足、自生自灭的传习方式,突破不合时宜的旧习惯、旧模式、旧内容,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被动走向主动,从无为走向作为,积极叙述百姓生活和反映社会变迁,自觉引领社会思潮和风气之先,编新说新唱新,创新有为,发展成为我们看到的当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曲艺。

历史地看,新曲艺取得的学术理论成就丰硕,特点十分鲜明,这是曲艺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应当格外珍视和系统总结,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在革命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新曲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传统。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鲁迅、瞿秋白等为代表的左翼作家便提出用说书唱本表现革命的新内容这一主张:“现在,革命的大众文艺大半还需要用旧式的大众文艺的形式(说书、演义、小唱、故事等)来表现革命的内容,表现阶级的意识。”[3]已故中国文联名誉主席、著名音乐家、社会活动家周巍峙先生回忆讲,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他在广州听过澎湃等共产党人所表演的革命相声,借用相声这一艺术形式宣传革命思想。在抗战期间的重庆,老舍先生和梁实秋先生合作表演过双簧相声《新洪洋洞》和《一家六口》,借以鼓舞民众抗战斗志。延安时期广泛开展的“改造说书”活动,正是将革命思想转化为文艺方针的具体实践,一大批民间说唱艺人实现了向文艺工作者的转变。比如,著名陕北盲人说书表演艺术家韩起祥曾多次为中央领导同志说书,参加延安评书改进小组,创演一大批群众喜爱的曲目,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称为当代“活着的荷马”,因而具有世界性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曲艺工作者更是以翻身作主人的姿态,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说唱,为人民抒情、为社会放歌、为生活点赞,极大地发挥了文艺轻骑兵的作用。

第二,文化学者的参与,推动了一批曲艺理论学术著作的相继问世。新文化运动以来,许多致力于俗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创了曲艺学术理论研究的先河。在新中国的文艺阳光照耀下,老舍、赵树理、王亚平、阿英、吴晓铃、罗常培、赵景深、王朝闻等一批文化学者参与曲艺学术理论研究,为曲艺界注入了一股书卷气。比如,老舍著述的《谈相声的改造》《多编好相声》《相声语言的革新》《曲艺和曲艺写作》等对曲艺的破旧立新提出了独特思考,王朝闻的《听书漫笔》《台下寻书》《触艺偶得》等文章也较早对曲艺美学作出了思考。

第三,时代脉搏的有力跳动,使新曲艺成为激发人们思想解放的利器。粉碎“四人帮”后,曲艺人重返舞台,《如此照相》《帽子工厂》《特殊生活》等一大批作品把相声针砭时弊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对打破人们的精神桎梏功不可没,起到了解放人们思想的先声作用。

第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积累了新曲艺持续健康发展的宝贵经验。很多从事舞台表演的曲艺家在长期实践中深切认识到了理论的缺失对曲艺发展的严重掣肘,他们开始注意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理论。年,侯宝林先生宣布退出舞台,专门从事曲艺研究工作,与他人合著《曲艺概论》《相声溯源》等。白凤鸣、高元钧、骆玉笙、夏雨田等一批曲艺名家也在创作表演实践过程中身体力行地进行理论上的概括。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先生曾牵头组织曲艺理论研究并出版了《中国曲艺概论》《中国曲艺通史》等奠基之作。曲艺家这种演而优则研创的做法,宣示了曲艺要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发展之路。

三、大力推进曲艺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

千百年来,曲艺靠着口传心授的方式薪火相传,虽然较好地保留了艺术的本色和生命力,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今天仍未能搭上现代高等教育的高速列车,存在本科招生目录和学科建设目录双重缺失,以致传承发展遇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匮乏、创作水平较低、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滞后、人绝艺亡等难以突破的瓶颈,从深层次上严重制约着曲艺的科学发展。因此,曲艺既要坚持师父带徒弟,又要开展高等教育,用“两条腿”走路,才能开拓出曲艺传承与创新的康庄大道。应当说,有了中央下发的《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关于重视和推进学科建设的政策依据,有了曲艺界有识之士矢志不移的持续呼吁,有了国家教育文化主管部门和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的热情支持,有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基础上的长期准备,设立曲艺学学科、推动曲艺高等教育时机已经成熟,条件业已具备。目前,根本在于抓住难得历史机遇,凝聚最大共识,列入议事日程,采取切实行动。

在高等院校开设一门学科并开展教学教育,离不开教材、教法、教师、理论体系和学科框架,这是加快推进曲艺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是逐步建立并完善曲艺学学科体系。曲艺学一级学科体系应由曲艺论、曲艺史、曲艺文学与创作、曲艺音乐、曲艺表演、少数民族曲艺等二级学科组成,主要研究曲艺的现象、本质和规律,曲艺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曲艺的文本写作和创作规律,曲艺的唱腔、伴奏、音乐创作和方言声调,曲艺的表演体系、理论、实践、风格与审美,少数民族曲艺理论、历史、文学、音乐和表演等等。二是加快高等教育曲艺类教材编撰工作。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据调查,现在高校开设的曲艺课程,大都没有正式教材,无法开展规范的教学,严重影响教学教育的质量。特别是在曲艺界既懂表演又懂创作还懂学术理论的人才非常匮乏的情况下,在又没有太多可资借鉴材料的前提下,推出一套理论观点权威、各方都能够认可且符合高等教育教学特点规律的教材,任务异常艰巨。应时之需,顺势而为,中国曲协与辽宁科技大学决定共同开发编写高等教育曲艺类本科专业教材,首批包括《中国曲艺艺术概论》《中国曲艺发展简史》《评书表演艺术》《相声表演艺术》《快板表演艺术》《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全国少数民族曲艺艺术》《中华曲艺专业术语及艺诀艺谚》《中华曲艺书目内容提要》《中华曲艺图书资料目录》等,今年年底可望完成部分初稿。三是团结现有大中专院校开设曲艺教育的师资力量协同推进。推动曲艺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决不是另起炉灶。事实上,目前全国已有十三所高等院校开展曲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八所大专院校和十六所中专学校培养曲艺创作表演专门人才,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二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开设曲艺相关课程和研究,这些都为曲艺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积累了宝贵的一线教学科研实践经验。在年首届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论坛上,正式成立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联盟,全体与会代表发出《关于建立曲艺学学科的倡议书》;全国政协委员姜昆先生在年全国政协会上提出的《突破传承困境设立曲艺学学科势在必行》提案得到重视,引起广泛的社会







































如何确诊白癜风
金花转移因子胶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pp/1171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