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编辑朋友给我传了些她审阅的头痛稿件题目,如“论小学作文教学”“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探索”“谈赏识教育”等。光看这些大而全的题目,就能想到文章写得怎么样。我认为,对初学写教学文稿的老师来说,最好还是先从“小”入手,多写小文章。
因为小,所以实。题目大了,我们把握不住,驾驭不了,写的时候只能东抄抄西摘摘,扎堆使用一些名词术语,懵懂地引用一些教育理论,几乎全是别人说过的话。或者,虽然是自己的话,但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假话、空话、套话。因为题目大了,自己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历、体验、经验,只能想当然。如果写作的题目非常小,那就很实在。
首先,因为小,我们从心理上减轻了一定要用理论来武装它的压力,自然也就不会去抄与摘。其次,因为小,我们把握得住,驾驭得了,自然就能用自己的话将真实的做法、想法说清楚。我写过一篇小文《1=20,对吗?》,仅仅几百字,就是将一位老师执教《一分钟》一课的过程实实在在地记录下来:
昨天听一位老师教学二年级语文《一分钟》,她是这样导入的:先在黑板上板书“1=20”。
在学生怀疑的目光和叫声中,老师问:“可能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可能!”同时脑袋摇得像拨浪鼓。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接着说:“真的不可能吗?请小声读书,读完后再告诉我答案。”
于是,学生认认真真地将书读了一遍,发现文中的元元因为多睡了1分钟的懒觉,结果上学迟到了20分钟。到此,学生都高兴地告诉老师“1”真的等于“20”,老师马上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并启发道:“1是怎么等于20的呢?”于是学生其乐融融地读书探究。
从中可以看出,文章都是在进行真实的叙述。最后,我针对这一流程发表了一点儿自己的看法,就成了一篇文章。这样的文章因为小,所以实在,编辑老师非常喜欢。
因为小,所以新。初学写教学文稿的老师,由于命题太大,只能到处去寻找别人的经验来做支撑,自己成了名副其实的“裁缝”:从这篇文章中截取一部分,从那篇文章中摘录一大段。其中虽然有那么一两点是自己的东西,但因为“拿来”的太多,自己的东西就成了沧海一粟,被别人的东西掩盖,也就不见“新”了。
如果命题小,就不需要长篇大论,而只需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学习生活中某一点独创的东西写下来就行。这样的文章从头到脚都是自己的、新的,投稿命中率自然就高。如我写过一篇小文《没有板书的“板书”》,写的是我听一位教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情况:
执教者从课题“圆明园”切入,展示其昔日的辉煌,并根据课文内容相机板书了若干个“有……也有……”。
课文中写的“有”了解完了后,还让学生展开想象:圆明园中可能还有什么?继续相机板书“……”;突然,语调一转,抓住课题中“毁灭”教学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在具体理解了“怎么毁灭的”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板书,将原来的“有……也有……”转换成“没有了……也没有了……”进行描述,并相机将黑板上的“有……也有……”一个个擦掉,当描述到“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时,黑板上除课题外,空空如也。
这篇小文记下的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案例,最后只针对这一案例谈了一点儿看法,就得到了编辑老师的青睐。
因为小,所以透。文章不在长短,但必须把要论说的观点讲透彻。一些初学写教学文稿的老师,因为贪大求全,所以每个方面只能点到为止,不能深入,也就无法讲透彻,多数时候只能用“组合拳”来拼凑成文。
这样的组合文章看似一个整体,仔细一推敲,有些地方根本衔接不上,读起来很别扭。明白尚且无法达到,何来透彻?如“论小学作文教学”之类题目,完全可以写成一本书,哪里是几千字就能讲清楚的,更不要说透彻了。有老师说,一些名家写作,题目也很大,论述的文字也不多,但读来仍然透彻明了。
这是因为其深厚的学理能化繁为简、化深为浅,高屋建瓴的三言两语就揭示了教育的本真。这对我们初学写教学文稿的老师来说,显然是不可企及的。写小文章就不同了,只需铆钉一点,就能将其说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我写过一篇小文《精心预设“读点”提高朗读实效》,要论说的就是“读点”的确定这一“小”主题,全文从十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自然就说得比较透彻。
记得大众甲壳虫汽车有句广告语是这样的:“想想还是小的好。”今天,我将这句话送给初学写教学文稿的老师们,但愿你们能从“小”入手,多写小文章。
(选自《小学教学》语文版,作者,廖纪元。作者单位:重庆开县教师进修学校)
白癜风的诊断丙酸倍氯米松粉雾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