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时报_时报历史 > 时报品牌 > 文学作品中的毒品世界是怎样一种体验

文学作品中的毒品世界是怎样一种体验

发布时间:2018-12-2 10:09:56   点击数:

/6/23星期二

ONE

与毒品有关的恶魔形象,缉毒、禁毒、反赌等行动和心理,成为不少优秀文学作品中的题材。

在此我们推荐几部作品,不论是虚构小说,还是纪实文学,它们中有对毒品与金钱勾结起来对人性腐蚀的批判,有对理性与感性的厮杀,天人交战的细微展现,更重要的是,它们彰显了,最终是爱和善,才是救赎的核心力量。这些因素的存在,既是整部作品文学性的闪光点,也在禁毒、反毒的实用功能上,必定有所助益。

爱与毒

被毒品戕害的生命与爱情

在国内,作品题材涉及到禁毒、缉毒题材,最为知名的作家,非海岩所属了。擅长创作警匪题材小说的海岩,笔下有多部作品,对涉毒者和缉毒者之间发生的各种离奇的故事,有深入的形象、性格、心理刻画和描述。

比如,《永不瞑目》的女主角欧庆春,是一位缉毒警察,她的战友,也是她的未婚夫因缉毒牺牲后,其眼角膜被捐给了阳光帅气的小伙子肖童。肖童与欧庆春结识后,爱上了欧庆春。大毒枭的女儿欧阳兰兰,在被肖童救了一命后,疯狂地爱上了肖童,但被肖童拒绝。肖童为了欧庆春,主动要求充当警方内线,打入欧阳兰兰父亲所属的贩毒集团。历经曲折和磨难,最终配合警方将欧阳天贩毒团伙一网打尽。在最后的决斗中,肖童最终死在欧阳兰兰的枪下。一个鲜活生命的消失,让人深深痛惜和反思……

在另一部缉毒作品《玉观音》中,海岩将女主角再次设置为一个缉毒女警察。这位名叫安心的女警察由于一次偶然的“外遇”,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安心在亲与仇,情与法之间痛苦地纠缠,她经历了死亡的残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最终完整蜕变为一个坚强的女警察,再次投入到极其艰苦、危险的缉毒工作中。

在这些作品中,缉毒作为题材,对于海岩来说,常常与他要表现的另外一个主题—爱情,互相纠缠。通过对爱情过程的理想和结局的悲剧性的表达,海岩用小说传达出自己对于人生、命运与爱情的独特认识与理解。

罪与罚

灵魂与魔鬼的博弈

除了海岩的作品,毕淑敏的《红处方》也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小说是以简院长的好友沈若鱼的“亲历”视角展开:沈若鱼以一个“特殊患者”医院,将简院长遭遇的匪夷所思的经历内幕暴露出来。端庄儒雅的军医简方转业后,担任医学医院院长。她善于用高超的医术和浓厚的人文关怀,帮助许多吸毒者迷途知返,声誉日隆。但此时,一名心生歹念的戒毒患者,在与简院长打交道时,设计谋使女院长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染上了毒瘾。有着冰清玉洁的灵魂的简院长,自忖陷溺毒品而又无法戒除,不愿作一个不能感知欢乐与痛苦的苟活者。于是她选择了自杀:她毅然决然地给自己开了一张致命的红处方。遭受毒魔侵害之时,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保持灵魂不沉沦,不愿苟活于世,去殉自己圣洁的事业。如此行为,让读者对人类意志的刚烈,深受震撼。

毕淑敏在这部小说中,设置了重重悬念,故事,环环相扣,读来流畅明快。在语言风格上,毕淑敏的文笔奇巧与朴拙并存,品质细致又不失大气,实乃耐读之作。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小说字里行间里无声流露出一股对女性善良宽容之美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毕淑敏在专职当作家之前,曾是一名医生。作家王蒙对毕淑敏曾有这样的评价:“即使做了作家,她还是心怀做医生的那颗仁慈之心。她现在用以给病人疗伤治病的是文字这种心灵药物。”

叛与归

一个女人的曲折生命史

在国外文坛中,内容题材涉及毒品危害青少年的作品,并不少见。比如“魔法教母”J·K·罗琳近年首次面对成年读者所写的小说《偶发空缺》,内容就涉及到对失足少年吸毒的描写和思考。在这部小说中,罗琳试图让读者思考,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存在着不足和缺憾,有些人试图用一些负面行动去填充它,比如酒精,或者吸毒。其实这种负面行动,却又造成更大的“空缺”。一个人真正要做的是,要对自己在生活中所处的位置,有足够清醒的认知、自控和责任心。

“如果有一天这部电话响了,就表示我已经死了,你要立刻逃命。竭尽所能地逃,我的小焦糖,千万不要停下脚步……”22岁那一天,格罗留下的手机真的响了,于是她开始逃亡。这简直是好莱坞式的开头。佩雷斯·雷维特是位令人惊艳的讲故事好手。有人评价说:“佩雷斯·雷维特的典范不是普鲁斯特,而是大仲马。史上只有一部书可以与《南方女王》相提媲美,那就是《基督山伯爵》。”有西班牙“国民作家”称号的佩雷斯·雷维特,在其长篇小说《南方女王》中虚构了一个出身寒微的女毒枭形象,她阴差阳错走上贩毒的罪恶之路,但良心未泯,并最终回归正途。

她生在罂粟之地,落得莲花之姿。18岁的特蕾莎,是来自墨西哥某小镇贫民窟的美丽少女。因为爱情她误结交毒贩,虽一开始并没有参与毒品贸易,但也因为“连坐”而被男友的仇人追杀,踏上亡命天涯之路。之后,因生活所迫,她在毒品的世界里,越陷越深。最终她成为称霸一方的大毒枭,被一些人称为“南方女王”。尽管在毒品的圈子里打转,但她也有自己的底线:不杀人。最终,35岁的特蕾莎,在离开家乡12年后,与美国警察合作,回墨西哥老家复了仇,从此金盆洗手、隐姓埋名,世界上再无人知道她的踪迹。这部作品,从一个女性成长的曲折生命史,也让人见识到毒网集团的罪恶复杂的世界。

痛与思

危险和拯救的读本

大卫·谢夫是美国《纽约时报》的一位专栏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有毒瘾的男孩的父亲。作为一位有毒瘾儿子的父亲,他将自己所体验到的一切,写成系列纪实文学,以《我的毒瘾儿子》为名发表。噩梦般煎熬、极致心碎、近乎绝望,以及对儿子强大的爱和拯救,读来令人深受震撼。后来这些文章被独立出版成书《美丽男孩》,曾连续数周位居《纽约时报》等海外图书畅销排行榜榜首。

《美丽男孩》听起来很漂亮的名字,可是故事很沉重。“法国的那个夏天后,尼克变了样,他退出了游泳和水球队和学校报社,开始逃课,冲击宵禁极限。有一天,他的班主任告诉我,尼克破了三年级学生旷课最多的纪录。他和一群显然是吸毒的本地男孩一起闲荡。我质问他,但他否认吸食任何东西,我知道自己正在失去尼克……”身为父亲的作者大卫·谢夫,得知儿子沾上毒品后,从此开始承受这种“失去儿子”的巨大痛苦之中—从吸毒前一个可爱健康的孩子到吸毒后一个全身颤抖的“幽灵”。

在“儿子”尼克吸毒戒毒的十年中,出于对解救儿子出毒魔的强烈愿望,大卫·谢夫自己开始主动做大量的戒毒研究,从医学方面、心理学方面、青少年成长发育,他都希望找到解救儿子的方法。为此,他还走访了美国许多专业研究所的研究者、医院的神经科医生、心理学家、吸毒控制中心的调研员、康复之家的医生……但是“儿子”从吸毒戒毒复吸再反复的痛苦过程,让这位父亲屡次陷入几近崩溃的状况。但是,强大的爱让他对儿子的未来依然没有放弃。

“我们经常被他激怒,又被他的爱心和幽默征服。两个尼克,一个聪明智慧、体贴慷慨,另一个自我陶醉、自我毁灭—这怎么可能是同一个人呢!”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心碎和强大的爱,催人泪下。有评论家评价这本书“堪称是一个危险和拯救的读本”。

·END·









































丹芪胶囊
北京哪里治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pp/11082.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