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国情是重要基本国情
记者:库热西部长,您好。地理国情监测对普通读者而言,应该是个比较陌生的领域,能否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地理国情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对国家决策有什么重要意义?
库热西?买合苏提:地理国情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测绘地理信息资源和技术,摸清地理国情家底,准确把握国情国力,科学揭示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准确掌握、科学分析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为国家重大战略和规划制定、宏观政策研究、空间规划管理、区域政策制定、加强灾害预警、各行业开展调查统计等提供地理国情公共基底和服务保障。地理国情监测是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的基础性工作。通俗地说,地理国情监测就是要作决策者的“眼睛”,把地理国情查实看清,让决策者“心中有数”;更要做决策者的“智囊”,把情况分析透彻、提出科学建议,让决策者“决策有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一些领域底数不清、数据不实情况仍然存在。李克强总理强调,地理国情是重要的基本国情,是搞好宏观调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也是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重要支撑。为了更好地融入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从供给端入手,提出了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将其纳入“加强基础测绘,监测地理国情,强化公共服务,壮大地信产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测绘强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战略,作为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的主攻方向和改革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模式、促进事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全力推进。
记者: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如此重要,相关的技术保障非常关键,请问近年来,我国在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技术能力方面,有哪些新的进展?
库热西?买合苏提:今年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成立60周年。经过60年的长期积累和创新发展,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在数据资源、技术能力、保障能力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已经具备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开展相关监测的能力。
数据资源方面。我们测制了覆盖全国的1:5万、1:25万、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并实现年度更新,全国1:1万基础地理信息覆盖达到万平方千米,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覆盖了大部分城镇地区;实施了海岛(礁)测绘工程,全面摸清了我国海岛的家底;拥有“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影像万平方千米,各时期、各分辨率其他卫星影像万平方千米,国家、省级基础航空摄影达到万平方千米;成功研制了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今年将启动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项目,拟获取“一带一路”沿线及重点区域约万平方千米的地理信息资源。
技术能力方面。我们建成了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统筹建设了支持北斗系统的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和服务系统,已向社会提供厘米级实时导航定位服务;发射了“资源三号”测绘卫星,自主研发了航空数码相机、倾斜摄影相机、无人机航摄系统、应急监测系统、移动测量系统等大批技术装备,实现了天空地一体化、实时化获取数据;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加快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合,日益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领域;全行业院士数量达到21人,科研团队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技术攻关,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保障能力方面。我们着眼国家信息化建设和促进大数据发展,打造了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整合了统计、旅游、气象等近百层专题数据,为各类用户提供权威、标准和持续更新的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应用服务在国家电子政务、防灾减灾和水利、公安、安监、海关、气象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全部个地级市、多个县级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有力推进了城市信息化进程和网格化、科学化管理,并正在向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升级,积极服务绿色、智慧、创新、人文城市建设和市政管网、海绵城市、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棚户区改造及城市科学治理。测绘地理信息是国家突发应急体系建设和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保障力量,近年来,我们为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芦山地震、天津滨海新区爆炸和深圳滑坡等重大突发事件提供了高效测绘应急保障,正在建设的国家应急测绘保障能力项目将实现4小时抵达80%陆地及沿海区域的现场影像获取能力。
可以说,地理国情监测既是现阶段技术发展条件下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必然方向,也是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必然要求。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年)》,对地理国情监测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标志着测绘地理信息从传统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提供进入以综合地理信息服务为主要目标、由“幕后”走到“台前”的转型发展阶段。
首次全面真实地绘制我国“地情图”
记者:国务院年部署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三年过去了,目前这项工作的进展如何?
库热西?买合苏提: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年2月,国务院决定用3年时间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全面查清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以及空间分布情况,建立地理国情监测及其统计分析、审核发布制度,形成反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文要素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的地理国情普查系列成果,为常态化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奠定基础,进一步提高地理国情信息服务政府、企业、公众的能力。
正如你所说,如今三年期限已到。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在张高丽副总理为组长的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5万余名普查人员的攻坚努力,完成了全国陆地范围全覆盖、无缝隙、高精度的地理国情普查任务,全面摸清了我国“山水林田湖”等地表自然资源要素现状和空间分布,查清了我国人工设施空间分布情况,基本形成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地理国情发布与服务系统、地理国情分析报告和图件等成果,首次全面真实地绘制我国“地情图”,正在进行普查成果审查、发布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地理国情监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效应初显
记者: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精确的地理国情信息,而且,地理国情信息不涉及各类要素的权属关系和管理关系,因此,其监测成果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请您谈谈地理国情监测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在其他服务保障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库热西?买合苏提:李克强总理视察中国测绘创新基地时明确要求:“要充分利用测绘的先进技术、数据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地理国情变化监测与统计分析,对重要地理要素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布监测成果和分析报告,为科学发展提供依据。”近年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坚持“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部署,在国土空间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城市空间发展变化、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和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开展了近个地理国情监测示范,取得了一批重要监测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空间基础、监督检查等保障服务。
在国家层面,取得了京津冀地区7年重点大气颗粒物污染源空间分布、首都经济圈20年城市空间格局、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管理、海南省“多规合一”信息化平台建设、国家级新区建设变化、沿海滩涂变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环境动态监测、三峡地区地质环境变化、抚顺矿山地面沉降等监测成果。成果发布后,引起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京津冀地区的污染源分布、植被覆盖、城市扩展、地表沉降等监测成果引起了张高丽副总理合肥白癜风专科医院小孩白癜风好不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