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你患上了“语言癌”,你会信吗?
肚子饿了被描述成“肚子里有一种想进食的生理反应”;把长得帅的都叫“男神”,长得美的都叫“女神”。
如果这还不够具体,那你是如何称呼李易峰、金秀贤的?欧巴?男神?恭喜,你已经中了“语言病毒”。
如果“人艰不拆”、“喜大普奔”、“跟你有什么仇什么怨”等网络词汇和流行语是你的常用词汇,你已经“中毒”不浅了。
要是你总爱绕着说话,把简单的意思复杂化,比如日常词汇用生物生理学等专业术语表达,请节哀,因为你已经“病入膏肓”。
现在,这种啰唆、累赘、不合常规的病态表达,被称为“语言癌”,而且“语言的癌细胞”不断增生,已经“扩散到大众口中”。
事实上,这种现象已经扩散到了整个华语圈。没准,你就是其中一个。至于“病”到了什么程度,难说。
最先“发难”的对象,是针对“做一个xx的动作”之类的冗词赘字,如“点餐”通常会被描述为“贵宾您好,先为您进行一个点餐的动作”,“按摩”是“那今天疗程的部分,我们就先为您做按摩的部分”……
原本简单的词汇,现实生活中却被表达得非常繁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这类现象最先表现在服务行业,似乎长一点的句子听起来才能显得比较委婉、温顺、礼貌,但一旦不分场合,语言的“癌细胞”将不断增生,扩散到媒体、大众口中。
如今,网络词汇也通过手机与微博占据了大部分青少年的语言空间。
看到“好看的男生”、“暗恋的男生”、“闪耀的男明星”,年轻人异口同声称之“男神”。相反,好看的女生就是“女神”。年轻点儿的帅哥就叫“小鲜肉”。
除此之外,像“喜大普奔”、“不明觉厉”“什么仇什么怨”、“安静如鸡”、“小伙伴”、“都是些什么鬼”等微博新鲜词语,接踵而来,一个个占据了年轻人的话语世界。
许多文艺青年为了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并不跟风大众,甚至会自创与众不同的语言。在他们看来,这种“不好好说话”是时尚。
比如,“小鸡”不说“小鸡”,而说鸡的幼体。“饿”不说“饿”,而说“肚子里有一种想进食的生理反应”。“散步”不说“散步”,而说“比爬行快比跑步慢的无目的的行走”。“疮”不说“疮”,而说“皮肤上一个发生病变的凸起”……凡此种种。
你知道自己的语言癌到什么程度了吗?对照这些新词汇,除了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的,你常用的越多,中毒就越深。当然这样的词
还很多,欢迎大家积极主动对号入座:
十动然拒不明觉厉男默女泪炎钳刘明累觉不爱
细思恐极说闹觉余啊痛悟蜡一百块都不给我
我项链两千多心塞脑洞大开
有钱就是任性带你装B带你飞
我也是醉了呵呵Bigger造图样图森破
何弃疗土豪自干五战五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