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吴克坚:“书写舍生忘死报家国的谍战传奇”
吴克坚(-),湖南平江人,年冬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表示对党和人民的忠贞以及克服一切艰难困苦的决心,他特地改名吴克坚。在新闻战线上,吴克坚曾担任《救国时报》总经理和《新华日报》总编辑,与“中共第一报人”潘梓年等人一起,打造了“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一样”的“新华方面军”。在隐蔽战线上,他早期在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央特科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又只身赴险,以上海为中心领导建立起与王石坚北方情报系统、潘汉年情报系统齐名的吴克坚情报系统,为解放上海,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年2月,吴克坚经香港来到武汉,先后担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副秘书长,长江局国际宣传委员会委员,长江局党报委员会委员、秘书,《新华日报》总编辑。10月,武汉失守后,《新华日报》迁到重庆继续出版发行。从年1月至年6月,吴克坚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分管报馆)、南方局文委新闻组组长、《新华日报》总编辑。
除了呼吁国共合作,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吴克坚还撰写了《中苏人民更亲密的联合起来——为苏联十月革命廿一周年纪念而作》《如何组织国际宣传》《全阿民族坚持奋斗》《动员太平洋各土著民族参加对日抗战》等文章,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呼号。尤其在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新华日报》连续发表两篇社论,同时,周恩来、吴克坚等专门撰写10余篇文章声援苏联的卫国战争。
如果说以《新华日报》为阵地公开宣传抗日救国方针是“明争”,那么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重重压迫和严密封锁,吴克坚等新华报人在周恩来和南方局的领导下,发扬党报的战斗精神,与国民党当局进行合法与“非法”的斗争则是“暗战”。当时,对于《新华日报》的送检文章,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经常“大肆将体现我党精神的文字删去,而将其反共内容硬塞进去,使之无法采用;他们动不动就将原稿扣下”,甚至扬言“要把《新华日报》变成《中央日报》”。
皖南事变后,国共关系濒临破裂,吴克坚等人面临随时被捕杀头的危险。他后来回忆道:“在报馆内部,遵照中央指示,作了必要的疏散。在编辑、经理发行等部门,一共仅留工作人员八十人,其余的工作人员则疏散到延安和其他解放区,以防国民党反动派随时袭击。留馆工作的八十个党与非党同志,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以钢铁一样的决心,把自己的简要历史用电报打给延安中央存案,准备坚持自己的岗位,到必要时,决心与新华日报一同殉难,决不自动放下延安突破国民党区域的这面新华红旗。”
方志敏:“要求笔墨写我的斗争经过及苏维埃和红军的建设”
年11月,方志敏不幸被俘,囚禁于南昌“委员长行营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入狱之初,方志敏被关押在普通号,与刘畴西、王如痴、曹仰山同囚一室。敌人给他带了一副比普通囚犯要重10斤的铁镣。
方志敏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唯一不能释怀的就是不能继续为党工作。因此,入狱不久,方志敏便主动要求监狱方提供笔纸:“我写一个条子给军法处,要求笔墨写我的斗争经过及苏维埃和红军的建设,军法处满口答应,以为我是要写什么有益于他们党国的东西。我在狱中写下这一本略述,当然是出于他们意料之外的。”
方志敏有了笔墨纸张,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这是狱中文稿中最长的一篇,有6万余字。其间写作曾一度中断,“停了十几天没有执笔,连之前写好了万余字的稿子都撕毁了”,但不久仍奋笔疾书,完成了这篇“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历史文献”。
他憧憬着冲出牢笼,继续为党工作的情景:“这次若能越狱出去,当然要用比前加倍勤苦的精神去工作,一两年后,创造几十县的苏区,发动几百万的工农群众起来斗争,创立几千几万的红军,那都是完全可能做到的。”
不久,方志敏积极行动,就越狱征求狱友的意见。狱友认为,监狱“是敌人最巩固的后方,不容易冲出去”,“无外援是不能成功的”。
方志敏听取了狱友的意见后毫不悲观,反而从狱友的话中得到启发。他写道:“最苦的就是不知党的通信处,不能将狱中情形报告党。请党来援救,这确是一个极大的困难了。”随后,方志敏千方百计地与地下党取得联系。年6月,方志敏终于托人将《给党中央的信》交给了上海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在该信中,方志敏特别汇报了自己越狱的计划:
我想,若能越狱,必用尽力量,进行工作,在最短期内,恢复损失了的军队并创造大块苏区,以赎罪雪耻!我们认为越狱是有极大可能,若得外援,可望成功。但4个月来,都找不到一人来,而中央也不能知道我们的情形,这是我们最感苦闷的事情。
不幸的是,此时革命暂时处于低潮,中央红军正进行战略转移,无法为狱中的方志敏等同志提供援助。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豪迈誓言。
林伯渠家风:“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林伯渠是我们党和国家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邓小平评价他是“彻底的革命派”。他对人民有着很深的感情,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总是保持着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林伯渠曾经在自己的日记中端端正正地写下“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十个大字,并郑重地盖上名章,作为时刻警醒自己的座右铭。林伯渠是这样写的,更是这样做的,并以此教育家人。在生活中,他严于律己,家风严明,堪称全党楷模。
在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期间,林伯渠多次跋山涉水到各县进行调查研究,每次从西安或重庆回来,都要拄根棍子,到住处附近的窑洞挨个走走,与人民群众拉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新中国成立后,他不顾身体衰弱,仍然力疾从公,走遍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调查了解实际情况,体察人民的疾苦,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
不仅自己如此,林伯渠还特别注重从小事出发,耐心地教导、启发子女,培养他们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年2月,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林伯渠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女儿林利。父女一别多年,有很多知心话要谈,可是简单询问了家乡近况后,林伯渠却问道:“你知道米多少钱一斤?盐多少钱一斤?布多少钱一尺吗?”听到这个问题,女儿一时语塞。她本以为父亲会给她讲一些革命的大道理,没想到父亲会问起“柴米油盐”这种家务事来。看到女儿的疑惑,林伯渠语重心长地说:“这些都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事,关心人民,就不能不关心这些事。”林利恍然大悟,明白了父亲问题的深意。多年后,林利回忆起这一次会面依然记忆犹新,她后来说:“父亲同我说的这些话,实际上是给我上了第一堂政治课。”
在林伯渠的严格教育下,他的子女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其子林用三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曾担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等职。其女林利曾留学苏联,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无论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子女们都始终牢记父亲的叮嘱:“你们做什么都要靠自己奋斗。”
排版:刘明宇
编辑:陈思绮洪士宇王晓琳
责任编辑:李欣雨
工商管理学院新闻中心出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