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海绵城市建设亦或能破解城市内涝之困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当前,随着我国长江流域地区进入梅雨季节,雨水爆增,浙江、安徽、江西、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多地遭受暴雨洪涝,各地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大水困城等现象,城市雨洪管理系统滞后、排水系统老旧、排水能力不足成为中国许多城市亟待改善的问题。
据有关专家表示,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能有效缓解城市中出现的城市内涝和排水、雨洪防治能力不足等问题,而且还能有效解决城市水体污染、地下水位下降、热岛效应、山水林田消失、城市养护成本增加以及对气象造成影响等问题。
所谓的“海绵城市”即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根据国办发[]75号文件要求,“到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成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到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目前国内各地方都在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据了解,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也陆续暴露出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理解不够,简单地照抄照搬国外经验,“碎片化”建设倾向等问题。
为此,全国工商联城市基础设施商会联合相关单位发起“中国海绵城市国际交流大会”将于9月23-24日在南京召开。据悉,本次大会旨在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搭建国际性技术成果推广和学术理念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在学术研究、技术成果、建设模式、政府管理等领域交流合作,借鉴吸收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中国海绵城市建设。
02
成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意见出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来源:成都商报
海绵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1日,成都市政府在 《意见》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建设的8大工程,并详细明确了建设内容,其中还强调,对于已经建成的学校、体育场等公共场所,应当逐步进行改造,完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环城生态区将打造为海绵综合体
要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成都将打造海绵综合体。
.11平方公里的环城生态区将被打造为兼顾“生态、民生、产业、耕保”的海绵综合体。根据《意见》,要打造环城生态区海绵综合体工程,按照生态修复的理念,通过实施小型水库、农田湿地、中小河流整治、森林涵养保护区等建设,强化环城生态区及周边区域对雨水的下渗和调蓄作用。
除了海绵综合体,还要打造海绵型绿地工程。成都将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把城市绿地和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整体衔接、统筹实施。新建公园绿地应结合周边水系、道路、市政设施等,开展竖向排水设计和雨水管网设计。要采取平面布局、地形控制、土壤改良等多种方式,尽可能为周边区域提供雨水滞留、缓释空间,提高周边区域内涝防治的能力。
建海绵型道路“快速汇水”变“分散就地吸水”
建设海绵城市,还需要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工程。
《意见》提出,要更新原有的市政建设观念,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将“快速汇水”变为“分散就地吸水”,增强城市道路和广场对雨水的消纳功能。
在新建城市道路和广场建设中,要合理应用新工艺和新措施,增加道路绿地、树池、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停车场和机动车道的透水性;做好雨水收集、调蓄、净化等环节处理,最大程度减缓雨水径流。
而在水系保护和修复工程中,成都则需要通过实施河流综合整治、湖泊湿地建设、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滨水城市景观改造提升、黑臭水体治理等,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逐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河道系统整治,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恢复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
此外,成都还要进行海绵型小区建设工程。新建小区和建筑也都要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进行建设,还要鼓励有条件的既有建筑进行海绵城市改造。
学校、体育场等要改造完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海绵型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将如何打造呢?对此,新建学校、医院、体育场馆、交通场站和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公共建筑项目,要率先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修建绿色屋顶,配套屋面和地面雨水的集蓄回用设施,最大程度减缓雨水径流。
而对于已建成的学校、体育场等公共场,所应逐步进行改造,完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建设海绵城市,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工程也至很重要。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不仅要注重城镇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就地吸纳雨水能力,又要加强城镇排水管网、排涝泵站等灰色基础设施建设。
具体做法包括,要严格实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体的雨水须经过岸线净化。加快建设和改造沿岸截流干管,控制渗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结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涝等要求,科学布局建设旁侧湖、滞水塘、调蓄池、蓄水池等雨水调蓄设施,有条件的可建设地下蓄水储水设施,增加对雨洪径流的滞蓄和承泄能力。
03
西安将建设海绵城市
来源:三秦都市报
西安市将建设海绵城市。如今,《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已获批复,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近、中、远期目标。“十三五”期间,西安全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将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年,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将达到目标要求。
今年,西安将选取高新区、常宁新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和洪庆新城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年,全市各区将选取各自试点项目,重点选择有条件的住宅小区和绿地广场、市政道路、城市水系等城市公建项目开展试点工程建设。年末,试点区域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0%;城市内河防洪标准达到自排50年一遇、抽排雨洪同期2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达到年一遇。年年底,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市全面展开。
西安市将结合“十三五”规划建立海绵城市项目库,编制海绵城市年度建设任务并将其纳入年度城建计划,建设海绵型建筑、小区、公园和绿地广场等项目,全面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模式,完善海绵城市建设。
西安将重点考虑雨水蓄集,在城市各层级水系统、园林绿化、道路交通、排水防涝等专项规划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
通过建设海绵型道路、管网,逐步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优化排水调蓄管网建设,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停车场等场所推广使用透水铺装和透水路面,因地制宜推行道路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加强对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禁止填湖造地、截弯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建设行为。推行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
白癜风医院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