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龙昊庄冠蓉
五年前,将现代服务业作为自身城市演进的轨迹后,重庆渝中——因传统商贸发展而闻名于世的地区,再一次迎来了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历史机遇。
五年后,渝中将人文厚重、时尚都市融为一体,一座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有声有色地舒展开来。年,渝中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其中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亿元,是年的1.6倍,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达12.4%,地均产出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亿元,占服务业比重由年的58.9%提高到72.9%。
对此,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黄英君说,数据可以充分说明渝中区服务业在都市功能核心区中的重要地位,更能反映渝中服务业在重庆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辐射能力。
传统商贸基因与资源禀赋促使渝中实现服务业突围
滚滚而来的长江和奔腾不息的嘉陵江,穿越崇山峻岭在重庆朝天门深情“相拥”,两江身线勾勒出一座三面环水、西面通陆的半岛,这便是渝中。作为重庆的母城,渝中区一直是重庆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文化中心。
这座长江上游的商业重镇发端于年前的巴国。随着年重庆的开埠,商业、商务机构都集聚两岸,渝中基于码头经济的传统商贸得以快速积聚、拓展。菜园坝、朝天门、解放碑……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令重庆商贸闻名于天下。
尤其是重庆直辖以来,渝中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九五”时期,渝中区率先在全市实施“退二进三”战略,成为全重庆唯一没有工业的城区。服务业,成了渝中的发展方向。
23.7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8.54平方公里——这是渝中区在重庆版图上所占的位置。然而,就是这不到全市万分之三的土地,创造的服务业产值竟占到了整个重庆服务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其区域内拥有全市分布最为集中、辐射地域最广的总部经济集群;汇聚了全市50%以上的世界强企业、70%以上的市级银证保等主要金融机构……
但受制于局促的地理空间,加上周边城区副中心的兴起,渝中也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挤压和挑战。渝中区委书记唐英瑜曾算了一笔账:由于交通问题、城市配套设施问题等,近几年,渝中区本级税收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几十家搬出渝中区,影响渝中区本级税收达5亿元,占全区本级税收的八分之一。
在此背景下,提档升级,成为渝中区上上下下对发展的一致共识。这种共识凝聚成渝中区的发展方向:要建设服务业的集聚区,要建成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
凭借积淀多年的发展实践,年底,渝中区得以成为“重庆代表”,跻身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之列。国家明确要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领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
对于渝中而言,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突出都市功能核心区定位,明确“1+3”定位和工作定位目标
经历大大小小百余次会议之后,年7月9日,重庆市政府正式下发《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
放到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层面来说,重庆出台的这份《意见》,不仅体现了一种态度,更重要的是在体制、机制上的一次大胆尝试:首先,完善产业发展引导机制,确定了渝中区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从土地供应、资金保障、项目扶持和放宽准入条件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二是探索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赋予渝中区部分市级行政管理权限,建设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提高行政效能;三是积极探索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对渝中区非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和室内外停车场收费试行市场调节价。
29个市级部门与渝中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力支持,与渝中区形成合力,联动推进改革试点。
年7月20日,紧扣市政府《意见》提出的“三大目标、六大功能”定位,渝中区出台了《关于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定量的工作目标:到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亿元,现代服务业占比75%以上;到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0亿元,现代服务业占比80%以上。
自此,渝中区开始了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改革。
一年后,重庆市出台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在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定位中,渝中区全域定位是都市功能核心区。为此,渝中区提出并实施了“1+3”的功能定位和工作定位目标。
渝中区区长扈万泰说,“所谓‘1+3’功能定位,就是围绕都市功能核心区总体定位,加快渝中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历史文化展示区、山水城市形象区建设。”
“‘经济发展质量更优、综合服务功能更强、社会文明程度更高’是渝中区的目标。”唐英瑜说,要实现上述目标,不仅要对产业结构进行提档升级,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与高端服务业相匹配的区域环境,从而强化整个区域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功能。
产城的融合发展,凤凰涅槃的城市变迁路径选择
于是,围绕都市功能核心区定位,渝中区以金融为核心、商业商务为主导、文化创意为引领、都市旅游为联动,强化各项功能融合,促进现代服务业改革整体发展。
渝中区商务局局长卫强将其概括为“增加供给、打通渠道、丰富体系”。
在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渝中区把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由“点”延伸到“面”上,即以楼宇、街道等为单位,在原有的解放碑中央商务区、总部城园区基础上,渝中区还相继打造了“大石化”片区、上清寺重庆互联网产业园区、大溪沟设计创意产业园区等集聚区。
服务业转型升级效果显著。如今,全区商务服务业机构总数由年年底的约户增加到近7户,包括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的3家、五大房地产顾问机构的4家、全国百强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分支机构6家(全市占比为35%)、全国百强资产评估机构6家(全市占比为75%)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商务机构71家,基本形成以本土龙头企业为主体、国内外知名商务机构区域性总部(分支机构)为补充、市场影响力覆盖西部地区的商务服务业体系。
此外,世界强企业有家落户渝中;英国、意大利等10家国外领事机构落户渝中。区域内共汇集全国性、区域性总部企业家,年,总部企业税收占区域税收总额约三分之一,税收超亿元总部企业13家、楼宇22栋,其中邹容广场成为全市首栋“十亿税收楼宇”。
不仅如此,渝中区还将目光瞄准了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城市富矿”——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观光资源、商业街区资源,并以商业为核心、以旅游为纽带、以文化为灵魂互动发展,推动形成商旅文跨界融合发展的体系。
在产城融合的进程中,渝中区更多进行了老旧城市有机更新的探索。
年3月,渝中区鹅岭印制二厂闲置多年的十几栋老厂房热闹起来——投资0万元的印刷二厂“文创公园”项目启动不久,就有近20家国内外企业入驻这个3万平方米的印刷老厂。
“正当印制二厂老厂房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时候,创造伦敦TESTBED1(将一个废弃厂改造成有名的创意艺术空间)的英国著名建筑师带来一个大胆创意,将让这里发生一场‘蝶变’。”渝中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重庆印制二厂前身是国民中央印钞厂,上世纪五十年代,国民中央印钞厂迁走后,重庆印制二厂曾是西南地区的彩印巨头。如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印制二厂倒闭闲置多年,但大大小小的十几栋厂房仍然坚固屹立,将一段独特的历史文化保留了下来。
诸如此类的文化遗产渝中区留存丰富。据了解,当前该区拥有不可移动文物处,非物质文化遗产29项,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都市文化、山水文化等在此汇聚。渝中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朱健说,如今,渝中区正借印刷二厂“文创公园”这样的商旅文跨界融合的项目建设,开启现代商贸转型升级的发展新模式。
目前,这里已经汇集设计师、艺术家、手工达人、有机农作等,正打造以创意、文化、艺术、设计、体验为特色的精品设计酒店、主题创意餐厅、艺术实验展示发布等都市文化业态。二厂“文创公园”总经理助理陈一中介绍说。
渝中区凭借“4+3”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即在升级传统金融、商务、商贸、旅游产业的同时,在培育扶持电子商务、创意、文化等新兴产业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链条和环境,目前已取得良好开局。
民生也是生产力
以往,渝中区的发展呈现“东快西慢、上高下低”的状态。
“上半城是欧洲,下半城是非洲。”这是几代渝中区人对老城旧貌与时尚都市格格不入的调侃。
为此,渝中区委、区政府,必须大力推动旧城活化更新、基础配套完善与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形象提升相协调,推动板块发展相协同,推动经济建设与文化文明相促进。要加速城市有机更新,突出文化引领,推动新旧融合。
沿着一排青石板梯坎,拾阶而上,你便身在嘉西村里了。接着迎接你的是蜿蜒曲折的小巷,高大葱郁的黄葛树,灰黑色石砖房……道路尽头,青石板搭建出一个宽敞的广场和观景台,站在这里,嘉陵江大桥、渝澳大桥便在眼前。放眼远眺,便是嘉陵江对岸的高楼大厦。
谁曾料想,这个有数十年历史、曾经因“脏乱差”闻名的老旧住宅区,变身为重庆市首个国家3A旅游景区的居民住宅小巷。
“那时小区脏乱差,弥漫着臭味,说它是‘贫民窟’也不为过。”在这里居住了十多年的李小华回忆说。
自年起,渝中区政府对嘉西村环境进行了两年的综合治理,整治内容涉及建筑外立面翻新、人行道改造、排水设施改造、消灭“无灯区”、拆除违法建筑和水表电表改造入户等,1余户居民从中受益。
渝中区通过有机更新老旧城区,改变旧城大拆大建的传统改造模式,坚持保护基础上的有机更新,坚持城市功能完善和楼宇功能再造、文化活化与形态优化相统一,形成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有机融合,获得了令人满意的丰硕成果。
翻阅渝中区历年的财政报告不难发现,从7年开始,区级财政每年投入的民生支出均占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0%以上。年民生投入开始突破60%,并逐年加强对基层民生的倾斜。年,在渝中区列出的财政支出“账单”中,民生工程共安排42.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0.7%。
当前,渝中区基本建成并提升完善社区医疗卫生、体育健身、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社区商业等“10分钟便民服务圈”,布局新建“10分钟养老服务圈”、建成多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努力把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唐英瑜说,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服务业改革试点取得重要突破
实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近五年来,渝中在三个方面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渝中区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祝接金博士说。
第一是改革工作体制机制,服务效能稳步提高。一是剥离各街道办事处服务经济发展职能,组建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历史文化街区、大石化新区、电子商务和创意产业园区等4个功能区管委会,主抓区域发展规划、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形成街道管理服务社会和功能区管委会主抓经济的“双轮驱动”、分工协作体制。二是建立“一统两分三级”政务服务体制。试行区级、功能区管委会(街道办)、楼宇(社区)分级服务机制,建立1个区级行政管理服务中心、4个功能区管委会企业服务分中心、若干重点商用楼宇服务站,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点的专业化、网格化、全覆盖的政务服务体系。三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四是改革统计制度。
第二是改革政策引导模式,聚焦鼓励发展行业。一是明确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市发改委立足全市服务业发展大局,紧扣渝中区量身定制的《渝中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鼓励类服务业指导目录》(简称《目录》),确定了7大类80中类优先鼓励发展的服务行业。首创在区级层面以发布《目录》的方式引导服务业发展,得到国家发改委的高度肯定和书面认可,并建议在全国推广。二是税收优惠政策重点减轻鼓励发展类行业税负。三是财政资金集中支持鼓励发展类行业。改革试点期间,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节能减排、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项目32个,资金近3亿元,支持渝中区鼓励发展类行业的相关企业发展;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市级相关部门安排项目资金近15亿元,支持鼓励发展类行业发展;区政府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近2亿元,重点支持金融、商贸、商务、文化、旅游和电子商务的鼓励发展类行业,支持重点商用楼宇提质增效。
第三是改革行政管理制度,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是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安排部署,渝中区成为重庆市首个试行“先照后证”、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的城区,积极探索放宽部分服务行业准入门槛,努力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政策环境。二是再造企业准入审批流程。试行将工商注册、国(地)税务登记证等五个部门分别办理的事项,统一受理、统一流转、限时办结并发放证照(简称“五合一”),办理时限从45日内缩短为3个工作日。三是探索简易程序办理部分行政审批事项。针对渝中区多栋老旧商用楼宇急需更新改造的特殊区情,试行简易程序办理项目审批、监督管理等事宜,加速推进挂室外乘客电梯、外立面改造、公共设施设备更新等。
中国知识产权协会秘书长,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委员,重庆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组长焦振国认为,以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倒逼市场化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点则是现代服务业开放和提升重庆在全国经济治理中的作用。
渝中区积极探索服务业改革试点路径,主要的经验、做法引起各方
“十三五”时期,渝中提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历史文化展示区、山水城市形象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更优、综合服务功能更强、社会文明程度更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家白癜风品牌影响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