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目前就是否与华“脱钩”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争论,其中有涉及政治层面的党争、经济层面的商贸以及社会领域的民生问题,以朔尔茨为首的社民党极力推动中德经贸合作,并亲自访华,而绿党执掌的外交部和经济部则叫嚣与华“脱钩”,德国外长贝尔伯克还起草新规,要求德企防止“高度依赖中国”,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德国的经济能不能离开中国?近日第三方给出了答案。
据参考消息网11月22日发布的报道,新加坡《海峡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德国工业不会与中国脱钩是由充分理由的》的文章,文章开篇直奔主题,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德国总理率团访华后,德国就向世界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德国工业不能,也不会与中国脱钩。文章认为,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去年两国的贸易额为亿欧元,而德国同法国的贸易额才亿美元,德国的汽车工业在中国有着更低的成本和创新收益,文章最后认为,德国年工业不能也不会同中国“脱钩”。
其实不止是德国,任何一个想要走经济全球化道路、实现本国经济发展的国家都不能同中国“脱钩”,中国是全球唯一的规模最大的、全产业链的单一市场,在规模上,中国拥有14亿人口,超过了整个西方世界人口的总和,甚至超过了全球32个发达国家的人口规模,任何一个国家的产品,进入中国后,面向的都是14亿的用户群体。
在市场性质上,中国尽管有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但却共用一套的法律、税务体系,使用同一种商业规则、同一种语言,对企业而言,为企业的产品研发、市场策略制定减少了巨大的成本,再来看印度,尽管印度人口同中国相当,但印度却并不是单一市场,而是由35个联邦组成,每个邦都有自己的法律,印度的民族超过个,除了22种宪法规定的语言外,还有多种语言在使用,此外,印度还有复杂的宗教体系和等级制度,这些对企业而言都是巨大挑战。
在产业链上,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服装鞋袜到航空航天,从矿产开发到电子科技,绝大多数产品都能从中国找到原料或零件供应商,在光伏发电、稀土等部分产业中,中国还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地位,这一切造就了中国是全球多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国市场的三项特征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替代的,即便是印度,也只能在人口上同中国相比,在产业链和单一市场上没有任何优势,除此之外,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欢迎外国企业投资,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幅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在强大的国防实力下,在和平共处的外交理念下,中国还具有安全的国家环境,这对资本来说尤为重要。
与中国“脱钩”意味着什么?首先是丧失40多个工业大类、多个工业种类和多个工业小类的全产业供应链,不论是苹果手机还是大众汽车,都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资金成本,重新寻找供应链体系,而离开中国后,钢材、锂电池、染料、纺织等领域的供应链都要提升数倍价格,其次是失去14亿的市场蛋糕,最后是产业的萎缩和消亡。
对德国而言,能否与中国“脱钩”,德国企业最有发言权,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德国经济的领跑者博世集团董事会斯特凡·哈通坦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不仅成本会降低,还会有很多创新受益。如果不进入这个市场,就无法在全球汽车市场上取得成功。在哈通开来,无论是市场规模、营商环境,还是基础建设,中国的地位印度根本无法取代。
在世界局势复杂多变,欧洲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朔尔茨选择与中国接触是明智的,对德国经济而言,加强与中方合作是最好的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