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党从来天下脊。太行山南,目之所及,露出云层的群山层峦叠嶂,似岛屿般一簇簇一抹抹地悬浮着。昔日,山脚下县域面积70%被山地覆盖的壶关是典型的山区县、农业县,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已于年末正式脱贫,今日的壶关正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上阔步前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润泽。作为壶关本土银行,从最初的农信社到现在的农商银行,已经服务这方热土70余年,早已成为与县域经济同频共振不可忽视的金融力量。巍巍太行,浓浓深情。一代又一代的壶关农信人,在这块书写着红色革命传奇的土地上,沿着老一辈农信人的脚步,踏实而坚定地迈步在太行深处的村村落落、家家户户,春去秋来,酷暑严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践行着服务“三农”的光荣使命。作者丨中华合作时报记者王雪冰
“太行见证着我们的博爱,金壶闪耀着我们的品牌,风雨数十载,携手走过来,普惠千万家,我们初心永不改。”
在山西壶关农商银行,这首人人会唱的行歌唱出了壶关农信人奋力打拼的顽强意志和最为宝贵的人生信条。
“初心永不改”是壶关农商银行人的精神气质。
“壶关农商银行始终牢牢把握扎根本土、扎根县域这一市场定位,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普惠金融、民生金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做实做深金融服务。”该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秦润中在接受《中华合作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一系列的数据彰显着该行创新服务实体经济,与县域经济共生共赢的丰厚成果。
截至年12月末,全行资产总额90.91亿元,各项存款余额72.5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4.77亿元,年实现各项收入4.38亿元,资本充足率为12.06%,监管评级连续三年达到2C级。改制五年来存贷款余额和资产规模都翻了一番,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普惠金融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传承红色基因
构建"新生态好银行"的精神坐标
该行以传承红色“百尺精神”,打造“新生态”企业文化,推动联建共建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构建"新生态好银行"的精神坐标。
百尺信用社,壶关农信的根。翻开这卷尘封的史册,破旧的算盘、背包、账本、单据,都真实地记录着那年那月的“百尺精神”,深刻记忆着太行深处的农信情怀……
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日寇对太行山进行物资封锁,居民生活极度困难。时任壶关县百尺镇岭西村抗日村长的王松牢为支援抗战,减轻居民生活困难,积极发动群众互助生产,组织农民互助变工,开荒种地,开始探索生产自救模式。王松牢、魏福科等五人在年8月创办了壶关第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百尺信用银行。信用银行对当时根据地各项生产和商贸活动走出困境作出了贡献。
70多年的拼搏与奋斗,成就了壶关农信事业的蓬勃发展,王松牢等老一辈优秀共产党员,牢记使命,坚守党性,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办大事、干实事,经历苦难挫折淬炼,孕育了信用合作的雏形,开创了“百尺农信”的先河,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和担当。王松牢等人多次参加全国农村金融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图为该行百尺农信初心展览馆内景。
“无论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精神’是干事创业的宝贵财富,农信事业也是同样,要找寻和传承一种‘精神’。”董事长秦润中向记者表示,“新时代年轻的农信人更要努力做好精神传承。”
时光如水,日月如梭。70年后的今天,彼时的百尺信用社已发展壮大为总资产90亿,为30万壶关百姓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现代金融企业——壶关农商银行。当代壶关农信人传承“百尺精神”,发扬“背包精神”,扛起服务“三农”、兴县富民的重任,以打造“新生态好银行”为目标,形成以“精神、信贷、服务、家园”文化四大板块为基础的“初心”文化。
↑图为该行企业文化“背包班组”。
该行还高度重视基层一线的企业文化建设,将农信“背包精神”的传承和落实当作一项长期性、富有战略意义的系统性工程重点部署跟进,特地设立壶关农商银行企业文化“背包班组”。企业文化部经理张莹铭任组长,从最初部门创建的2名员工到现在的10余人,从员工喜欢干到干得好、干的精,实现了质的飞跃。通过4年时间的不断探索,该行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框架初步确立,氛围基本形成,功能开始显现,取得了一定成效:
年荣获山西省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单位,年荣获“-年度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年7月被山西省直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年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年2月被山西省文明委授予-年度山西省文明单位称号;年8月被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评为年度新闻宣传先进单位;年5月该行荣获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年度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