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已经不是新闻,没有雾霾才是新闻。
北方多地再陷重度雾霾天,戴着各式各样口罩的人们已逐渐习惯在这样的天气中穿行。年还备受争议的“PM2.5”,如今成为一个公共话题。现在,就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PM2.5”是如何走进人们视野,又是怎样一步步脱敏的。
隐藏在数据中的PM2.5
伴随着中国工业的发展,以PM2.5为代表的细粒子在中国已经存在了20多年。这个“健康杀手”在完成民间普及之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科学界盯上。
年左右,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工程师魏复盛就报告,广州、武汉、兰州、重庆4大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高于美国制定的平均标准。年,上海同济大学叶伯明等教授,联合香港科技大学、通用汽车科研人员,共同开展了对上海市内环境空气中PM2.5数值为期一年的监测。而按照环保部最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当时的数据就超标%以上。
年,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开展对PM2.5的探索;年,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也针对PM2.5进行研究性监测。《中国周刊》报道,“相关人员证实,北京市包括各科研机构在内的40多个大气监测站,早就对PM2.5进行了监测,只是未向公众公开而已。”
壹基金传播部总监姚遥也曾提到自己在年做环保工作时,就接触到pm2.5和霾的概念。、当时在有限知道和了解的人群中,对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根治白癜风的方法北京白癜风专科哪里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