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讯(记者李晓雯)年著名作家王蒙在自传中写道“年我19岁,19岁的王蒙每天都沉浸在感动、诗情与思想的踊跃之中。这一年开始了我的真正的爱情与真正的写作。”这一年,19岁的王蒙写出了他的第一部代表作《青春万岁》。12月4日下午,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的第十二届广州学术季重温红色经典阅读活动在学而优书店举行,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林宋瑜教授带领读者们重温《青春万岁》,解读王蒙的“青春”写作。市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谭晓红出席活动。
主讲人林宋瑜。信息时报记者李晓雯摄《青春万岁》动笔于年,小说的部分章节于年在《文汇报》《北京日报》上发表,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正式出版。年,女导演黄蜀芹将《青春万岁》搬上银幕;年,《青春万岁》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这部小说为何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林宋瑜教授从王蒙的成长经历和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谈起。
林宋瑜教授指出,《青春万岁》的表现手法体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小说大量运用抒情笔法,充分抒发那个革命年代赋予青年人的热情,呈现“融入集体”的主题。在青春文学领域,王蒙起到了开辟性的作用,具有标杆旗帜风向标性质。
林宋瑜教授随后将话题延伸开来,详细分析了王蒙的写作风格及其变化。她认为,从《青春万岁》开始,王蒙的创作经历了几个高潮,创作风格也经历了蜕变。但“青春”写作的底色始终不变,比如后来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同样充满青春气息。20世纪80年代后,王蒙写作中理想主义精神体现得最为鲜明突出,对理想的反思和执着也在同代人中最具典型。
林教授谈及了王蒙的最新著作《猴儿与少年》,认为这是对《青春万岁》的呼应。68年过去了,王蒙还是那么激情放歌:万岁青春歌未老,百年鲐背忆开怀。往事并未如烟,青春依旧万岁,年迈仍然灿烂。中山大学教授、知名文学批评家谢有顺对《猴儿与少年》的评价,直指王蒙写作人生的核心精神:“王蒙的写作,一直在养护、挥洒着这种‘少年气’。”
林教授总结道,《青春万岁》的思想价值超越了同期的许多小说。作为王蒙的长篇处女作,是其创作起点,代表着他在某个创作阶段的风格、思想观念、文体特点、艺术倾向,有其文本美学价值。
信息时报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林宋瑜教授带领读者们重温《青春万岁》,解读王蒙的“青春”写作。1/enpproperty-->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