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分组审议时,成都提出,唱好“双城记”、服务新格局,加快建设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成渝地区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贯穿成都“十四五”发展的头等大事。
这次,再提唱好“成渝双城记”,指向了更具体的方向和目标——
希望国家支持成渝共同建设国内循环的战略腹地、国际循环的门户枢纽,建立统一、公平、均衡的市场体系和开放、高效、便捷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市场”一词成为关键。
学经验
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一刻之后,很多人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视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后,中国的“第四极”。但这个“圈”真正在国家重大规划文件中与其他3个城市群相提并论,是在一年之后——年2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提出,将重点区域按照交通运输需求量级划分为3类,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地区作为极。
在“四极”中,成渝最年轻,同其他3个城市群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想构筑起菱形空间的坚实一角,需要问道学习,汲取经验。“一家亲”“一盘棋”“一体化”被定位目标,如何细化下来?从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理事长、院长刘志彪在《学习时报》发表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在市场一体化》一文中能找到突破口。文章指出,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应首先从鼓励和支持该区域的市场一体化做起。文章用了5个“能够”诠释从市场一体化开始加速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原因——◆能够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能够通过产业增长的扩散效应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能够逐步把处于分割状态的、规模狭小的行政区市场,聚合为统一、开放、净增、有序的区域强大市场;
◆能够以国内市场为依据吸纳更多的全球先进资源和要素,加速国内创新型经济发展;
◆能够使长三角地区突破分割治理的传统模式,进入经济一体化协同治理的新阶段。
摄影杨乐细读其中,不难看出,市场一体化对于区域一体化发展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这一点,不仅适用于长三角,也适用于成渝。全国两会上,成都提出的建立统一、公平、均衡的市场体系,直指市场一体化。“成渝地区市场一体化程度越高,高效的企业更多,城市会得到更多高效能企业的溢出效益。”在去年3月召开的“新业态·新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服务峰会上,北京大学区域经济学教授、博导薛领也对成渝地区市场一体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