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时报_时报历史 > 时报特点 > 我们都活成了自己不爱的样子

我们都活成了自己不爱的样子

发布时间:2022-6-27 18:44:49   点击数: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774580.html
欢迎光临:李强的小窝这是我们互相陪伴的第次阅读契子曾几何时,我们都是有希冀的。意气风发的年岁,有梦想可以憧憬,有规划可以依循。可显然,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并没有按照设想的来走,就像一双新鞋,走着走着就蒙尘了,走着走着脚尖儿位置就破洞了。于是,就这样裹挟着自己前行,漫无目的走,像极了流浪。于是,就这么“浑浑噩噩”的麻木着,肆无忌惮的抱怨、丧气、阴郁,仿佛我们从未幸福,像极了一具包装过的行尸走肉。这样的感慨,是本周,看到了微博里,两张图片的文字......匆匆之间,就从一个少年,沧桑成了中年或老年。匆匆之间,就开始感慨自己的如意与不如意。匆匆之间,就开始慨叹自己的成功与不成功。匆匆之间,就开始鄙夷自己或别人的如意与不如意。其实,哪有那么多物是人非,不过是我们活成了自己不爱的样子,却不肯面对罢了。无助的爸爸10月11号,苏州。冰冷的马路上躺着一个绝望的男人。他告诉赶来的交警:“-,我女儿算出来等于,我今天躺在这里,就是想你们把我拘留”。这是一个“望子成龙”的老父亲的绝望。不学习母慈子孝,一学习鸡飞狗跳。这已经成了如今亲子关系里最普遍的写照。没有双减的时候,要咒骂课业负担压的孩子喘不过气;咒骂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掏空了口袋。双减了,又在担心,没了压力,孩子的未来该怎么办?能怎么办呢?会怎么样呢?当年上各种课外辅导班,有几个是心甘情愿的?无非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在上,咱孩子不上可不行”的焦虑与不甘。如今不上课外辅导班了,有几个是心甘情愿的?无非都是“咱孩子本来就不如人家,再不上辅导班可咋整”的焦虑与不甘。上与不上都焦虑,学习好与不好都焦虑。焦虑啥呢?恐怕更多的是自己这辈子不如意的心理投影。怕孩子像自己一样平庸、怕孩子像自己一样拮据、怕孩子像自己一样委曲求全......怕来怕去,无非是不肯面对孩子恐怕跟我们一样,注定平凡的事实。怕能怎样?孩子能脱离了原生家庭的影响,一夜之间非常枝头变凤凰?怕能怎样?都是从小时候过来的,几个辅导班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未来?你上过的辅导班儿改变你了吗?大概率是不会的。一辈子长着呢。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坎儿或者贵人在哪!谁也不知道下一次失败或成功在哪!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如甘罗十二岁拜相般横空出世还是如姜子牙八十封相般大器晚成,甚至谁也不知道是不是默默无闻的走完这一生。顺其自然就好了。这些都是要靠时间磨砺的。与其痛苦的躺在马路上等交警,不如把作业本扔到一边儿去草地上躺一会儿,抬头看看太阳,都比这样的挣扎来的有意义。再说,你焦虑你的孩子,今天的你,如你父母所愿了吗?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总是有的。无论躺在马路上还是床上哀叹,都不如翻个身顺顺气儿,来得实在。出嫁的姐姐10月11日,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小宋镇。一个姑娘要出嫁了。心有不舍的弟弟拉了大横幅,算是给迎亲的姐夫送上的“见面礼”。“我姐在家嚣张跋扈惯了,日后你们若有意见不合的地方,听她的。”“日后我姐若眼中有泪,身上有伤,定让你出门恐慌。”“何当共剪西窗烛,一日三餐你下厨”“从此以后你负责挣钱养家,她负责貌美如花。”这几幅小舅子送给姐夫的“祝福”,仿佛把中国人婚姻中可能存在的不幸因素进行了浓缩。中国人是个矛盾体。我们渴望爱情,但更看重物质。我们憧憬未来,但更看重当下。我们希望举案齐眉,但更看重“谁当家”。所以,从恋爱的一刻,中国人的婚姻就是世俗的。大凡男女初识,家长们总会问几句:他(她)是干啥工作的?爹妈是干啥的?房子、车子和票子都有吧?家长们似乎很少关心:你爱他(她)吗?爱的原因是什么?你们愿意携手共创未来吗?你们愿意一起经历吃苦的幸福吗?所以,从这个角度,中国人的婚姻从来不是爱情,而是柴米油盐。譬如,这个小舅子的“贺礼”。关心了姐姐的舒心,可是,姐姐的“嚣张跋扈惯了”会否让姐夫无可忍受呢?关心了姐姐的轻松,可是,姐姐“负责貌美如花”,姐夫就必须独自“赚钱养家”?关心了姐姐的惬意,可是,姐夫“一日三餐你下厨”了,哪来的闲情逸致跟姐姐“何当共剪西窗烛”?正是因为苛求物质、寄望当下,在意东风压倒西风,所以中国人的婚姻在磨合中产生的痛是格外多的。我们大抵都忘记了,这世上没有习惯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只有生活在一起努力习惯的两个人。我们大抵都忘记了,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除了拼劲儿,恐怕什么都没有。我们大抵都忘记了,一辈子的幸福是自己拼出来的,不是爹妈和谁能帮忙预定的,这样的预定可能会有,但绝对不多。好的婚姻一定是平衡、平等、平静、平淡、平安、包容、理解、相互依靠又相互独立的。所以,身边的年轻人,最好还是务必相信爱情,尽可能多追求灵魂上的共鸣,少衡量眼前物质上的多寡。人们没错,谁的少年不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呢?人们错了,活着活着,都在现实的柴米油盐重压下,活成了祝员外。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双全法若不在,你会继续梁祝,还是祝员外呢?流浪的记者10月11日起,一个曾经在重庆时报、重庆商报干过记者,在某传媒公司当过总经理,干过美食、旅游、教育领域策划人,号称“浪漫主义者,自由旅行者”,现如今选择流浪生活的小伙子,莫名其妙的走红了。对他来说,选择这种流浪的生活,不过是一种梦想:“我很想学李白,一生颠沛流离,然后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声音。”对我们来说,一个跟马云吃过饭、当过记者、总经理的人“沦落”如此,却是人生的大不幸。于是,在突然蹿红之后,这个小伙子选择了离开。临走前,他说:“我可能还是个俗人,突然受到全国范围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td/1506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