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下午两点于明德新闻楼三楼演播厅,新闻学院97级校友李爱明,现任《华夏时报》副总编辑,在新闻学院第六期校友论坛上分享了他在媒体近二十年的工作经验,讲述了财经新闻中的变与不变。
李爱明长期身处新闻一线,有众多优秀的新闻作品,并曾经斩获过中国经济新闻一等奖,同时他也曾在-年任《新闻周报》副主编。
讲座一开始,李爱明以最近火爆朋友圈的“红蓝之争”为引子,阐释了专业性对于新闻人的重要性。之后,他分别从新闻作品的案例分析、财经新闻中的变与不变、记者的素养三个部分展开了本次讲座。
在案例分析部分,李爱明提到了自己年两会期间的一篇题为《不鼓励不干涉吴基传再解小灵通政策》的报道,那是李爱明第一次参加两会报道。他去湖南采访到了当时的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见缝插针”问了有关小灵通的问题。随后,基于这一采访的报道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李爱明这篇仅仅个字的报道,推动了小灵通的发展,改变了产业方向,这则报道也获得了中国经济新闻一等奖。
随后,李爱明通过讲述经济新闻领域“江湖格局”的演变,阐释了“财经新闻的变与不变”。从八十年代第一次出现财经类报纸,到后来财经类纸媒的不断发展与网络媒体的出现,再到近几年财经类新媒体的产生,李爱明梳理了财经报道的发展历程。他表示,财经报道的整体内容都在沿着人文化、专业化、泛财经化、娱乐化、资讯化、技术化、全民化的方向变化。但是也有不变的东西,比如价值——有用才是硬道理的原则从未改变。又比如内容,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现代,内容才是最好的算法。再比如媒介即人,这也是财经新闻发展至今未曾改变的。
接着,李爱明谈到了关于记者的一些感想。他表示,有些事情要牢记:一是不要理想主义,但要有理想;二是还要有一点使命感;最后要记住勤奋、坚持、顺势而为。
在自由提问环节,有同学向李爱明提问,新闻专业的学生去财经媒体工作有什么优势和不足。李爱明回答说,如果对财经新闻感兴趣,可以尝试旁听财经专业的课,并且选择相关的媒体实习。
在论坛的最后,李爱明回忆了曾经在《新闻周报》工作的经历。他拿起刚刚在学校拿到的最新一期《新闻周报》,充满感慨地说:“当初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我们当时只是在教二草坪架起两块黑板拿毛笔写。第一期的纸版就是在我们手上做的。”他表示,学生媒体不要小瞧自己,并且表扬了《新闻周报》去年发布的一篇稿件。他欣慰地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人大新闻学院的情怀还在。”
以下为李爱明论坛实录节选:
最后,啰嗦一下关于记者的事情。媒体行业这两年受到的冲击可能有一些大,我们跟实习生交流的时候发现大家有很多困惑,我们自己有时候也会纠结。大家都在这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影响。就我自己的经验我也对大家有一些建议。
第一个,还是要有一定的理想。不理想主义,但要有理想。不理想主义现在很多人都能做得到,但要想干出名堂还是要有理想,只有葆有初心才能坚持。还要有一点使命感,例如我们的主编,过去高考在七月份,天气太热还常常伴随着洪灾等发生,在改期之前,他年年写报道呼吁高考改期,直到03年高考改期才停止。最后是勤奋、坚持、顺势而为。聪明的人有很多,但是只有坚持的人才能成功;更多的聪明人折在了半路上。但大家要记住坚持也不能只是傻乎乎地坚持,所以要顺势而为。
文字:王夏韵
图片:许文心
编辑:杨雅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