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健康中国战略,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美德,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尚,年11月25日,由《环球时报》社和《生命时报》社联合主办的“敬佑生命?荣耀医者”第五届公益评选颁奖盛典在京举行。
经医院组织申报、网上投票、专家评审、终审等环节,医院中医肿瘤治疗中心学科带头人李配富荣获“中华医药贡献奖”,心血管呼吸内科副主任罗玲荣获“战疫先锋奖”,医院荣获“最佳组织奖”。
■
李配富,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医院中医肿瘤治疗中心学科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名中医。
擅长应用中西医两法诊治良、恶性肿瘤,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和危重疾病。
“千两黄金不卖道,十字路上送故交”
尽管已经70岁了,但李配富仍然坚持每周一、周三两天坐门诊。
由于医术声名远播,很多患者从外地赶来专门求医。每次接诊,他都坚持一定要把当天挂上号的病人看完,常常早上6点多开始接诊,忙到下午四、五点才结束,平均下来,每天要看百多名病人。肺癌患者叶燕今年70岁,医院住院几天。医院,她一定会到门诊看望李配富。“我就在门诊室外看看李医生,看他身体怎么样,他健康的话,我心里就踏实。”
“千两黄金不卖道,十字路上送故交。”这句话是他毕生信奉的座右铭。李配富的中医理论及临床知识得益于中医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十几岁时,他萌生了学医的念头。“号脉、看舌头、听声音,中医治病看起来有点悬乎,一次母亲患咳疾,打针没用,最后居然喝中药好了,好奇心促使我要搞明白其中的原理。”他说。
年,15岁的李配富决定跟着乡里的老中医学习。几年间,他跟着师傅采药、磨药,逐渐认识了一些常用中草药,比如金银花、板蓝根、石斛等,并背下了中医药性赋、汤头歌诀等等。
年,李配富应征入伍,靠着日常积累的中医知识,他成为一名解放军卫生员。后来进入军医大学学习,师从重庆市名老中医范琪情。
从医至今,李配富掌握的八成左右方子都是跟师所学。勤学多思,也正是在此基础上,经过数十载的积累,李配富逐渐成长为名老中医。
保存5万多份病历,“小传统”提高疗效
李配富给患者看病时非常认真,除了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外,还要结合患者的西医临床报告和住院患者的出院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辨证施治。
走进李配富的诊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个装满病历的大木柜,这里面存放着他自年来搜集的病历本,按照汉语拼音首字母顺序将不同姓氏的患者病历归类,从最初的百家姓到现在的千家姓,这里已经保存了五万多份病历。
“平时患者多了,不可能每一个患者治疗的情况都记得清楚,那我就把他们的病例记录得详细一些。”说着,李配富从门诊诊室旁的一个小房间的柜子里拿出了一沓病历本。“每次给别人用的什么药,这药是否有效,你都得去分析总结,这样才能提高疗效。”李配富说,这个“小传统”他将一直坚持下去,“这个工作不能够改变,这是我总结医疗技术、提高疗效都不可或缺的。”
在当科主任、学科学术带头人期间,李配富带领科室先后获得了重庆市中医肿瘤特色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肿瘤临床康复基地,区域中医肿瘤诊疗中心培育单位和重庆市中医药重点学科培育单位。
“薪火传承”的不仅是医术,还有医德
年,李配富被查出患上了胸腺瘤。“刚查出来的时候,其实我心里一点也不担心,也不害怕,我总觉得人总是会走的,不管你活到一百岁还是两百岁,都会有那一天的到来。”现在回忆起来,李配富还是十分淡然。“但是,人走得还是要有意义,我还是希望能为其他人的健康做点更多有益的事情。”不久,李配富接受了手术,通过中医治疗和一个疗程的放疗后,他的病情已基本痊愈。
患病后,他心心念念着毕生所学如何传下去,仍然带病坚持工作。“和西医不同,中医药学具有实践性、师承性强的特点,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技术专长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晶,是极其宝贵的科学财富。我自己又不笨,一辈子为了中医事业又这么辛苦,我不想后人这么难。”年,他的著作《中医继承创新欣悟》终于问世。
近年来,全国建立了多个中医传承工作室,李配富的传承工作室即是其中之一。“把老专家的学术经验通过徒弟学习的方式继承下来,是培养中医人才、传承名医学术精要的重要途径。”李配富共培养弟子26名,除了医术,医德也是重要考量标准。这些弟子晋升主任中医师7名,医院任中医科室行政主任及副主任5名,为传承中医药接班人做出了重要成绩。
“中医有十多万册经典古籍,就算一个人活岁,每天看一册都看不完,所以说中医这门古老的技艺,需要师傅带徒弟,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中医药就不怕后继无人了。”李配富说。
■
罗玲,医院心血管呼吸内科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普通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及急危重症的救治。
荣誉属于过去,是对我既往工作的肯定,未来,我将卸下这些荣誉,轻装前行,尽一个医者所能,攻坚克难,治病救人。
从医以来,她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行为准则,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年轻医生,成长为学科带头力量,在医学实践与研究、医学创新、医学教育等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年三十,新冠疫情告急,该同志第一时间报名,逆行湖北,星夜驰援湖北孝感。面对物资匮乏、前线医护缺口大及可能感染的风险,该同志冲锋在前,主动承担第一个夜班,第一个进入隔离病区,诊治病患,保证医疗队有条不紊开展各项救治工作。在支援湖北的57天里,她先后与80余名患者共历生死,30余名危重患者转危为安,所接管的病区无一例死亡。该同志用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出色的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
义无反顾,主动承担第一个夜班
经过两天的培训,罗玲和队医院,这里的情况不容乐观,患者众多、重症患者数量大、医护人员缺口严重。了解情况后,罗玲带领队友们签下了请战书,要求去到抗击疫情最困难的前线——重症病房。
进入隔离病区的第一天,医院环境、病历系统、患者病情等均不十分了解。面对这些未知的险境,作为一名拥有1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罗玲提出让党员先上,让有经验的同志先上。她主动承担起第一个夜班,了解患者病情,梳理工作流程及制度,为下一班的战友顺利上岗做好准备。
在隔离区,听力下降、呼吸费力,感觉做任何动作都困难——这是所有医护人员的相同感受。“一句话经常要重复说几遍,声调要比平时说话高八度,时间一长,感觉喉咙都在冒烟。”罗玲说。
下夜班后,她又带领队友换上防护服进入隔离病区逐个查房,忙完后,罗玲看了看表,这时距离她进入病房已过去了17个小时。
在罗玲的带领下,医院医护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工作。每一次查房,罗玲都认真准备,仔细分析每位患者的情况。她不仅用精湛的医术治好了患者身体上的病痛,也为患者送上真诚的关怀和鼓励,使得患者们抗击病魔的信心大增,各项指标均逐渐好转。2月6日,罗玲所在的病区迎来首批出院患者,那一天,孝感只有3℃,天下着雨,但在罗玲和队友的心里却照射出一抹冬日的暖阳。
抗疫战士勇敢奔赴没有硝烟的战场
经过短暂休整,罗玲和队友再次接管了重症隔离病区,这是一个新开的病区,主要医院、治疗效果不好的危重病人。
短短两三天,新病区就住满了病人。这一次,罗玲又冲在了最前线,从评估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到患者面罩的佩戴、呼吸机的调节、床旁超声的辅助,为了保障重症患者的安全,罗玲亲力亲为,把握好每个细节。
“呼吸衰竭,鼻导管吸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高浓度面罩。”罗玲所在的隔离二病区,颜阿姨的新冠肺炎较为严重,不幸的是,她还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入院后并发了脑梗死。
救治这样一位危重患者,需要的是医护人员精湛的医术和队员之间默契的配合,罗玲与同事们拼尽全力与死神争夺颜阿姨的生命。慢慢的,血糖下来了,血压正常了,营养神经的药物加上,抗炎、抗真菌的药物加上,颜阿姨病情越来越好,大家把她从生死边缘牢牢拽了回来。
罗玲的工作得到了当地患者的肯定,不少患者送来亲笔写的感谢信,其中一位患者这样写道:“尊敬的罗玲医生,衷心感谢您的治疗,在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您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孝感支援,让我在病魔前又获得新生,谢谢您,和平时代的战士”。
党旗飘扬,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作为一名医生,罗玲不仅做到了救死扶伤,还做到了在医学院宣誓时所说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8个字。作为一名党员,她身体力行,实践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作为医院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医院一分队的支部委员,罗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动10余名同志向党组织靠拢并火线入党,让鲜红的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这份荣誉,并不属于医疗这一个行业,它属于全社会各行各业。这份荣誉,也不属于我个人,属于和我一样所有冲锋在前的医护人员。”获奖后,罗玲说,荣誉属于过去,是对我既往工作的肯定,未来,我将卸下这些荣誉,轻装前行,尽一个医者所能,攻坚克难,治病救人,时刻保持进取心,提高自身医疗技术水平和科研水平,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肩负荣誉,我甚感荣幸与欣慰。我虽渺小,但也知道自己的重要。
END
文字丨熊志翔何璇
编辑丨刘君亮
审核丨程风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