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怪陆离“小世界”
戴明贤
大约九三年前后,云贵川藏渝五地作协的联谊笔会,轮到重庆作东,组织了告别千古三峡之旅(那时三峡工程上马已定)。自小读杜甫“巫山巫峡气萧森”、“白帝城高起暮砧”的诗句,临池更不知写过多少遍,都是纸上谈兵。一想从此不再萧森了,也就不敢偷懒,出门去参加。作别三峡后,复回到始发地重庆,作别文友。散会仪式设在重庆出版社,社里赠送了几本新出的书。回贵州的火车上,检出其中一本小说来混时间。这是英国戴维?洛奇的《小世界》。封面就很搞笑:灰色,中央一张莎士比亚线描肖像,左肩靠着巴黎铁塔,右肩靠着纽约大厦,而莎翁的脸整个儿被一个鲜红的唇膏印遮盖了。书名《小世界》下面有个副标题:《学者罗曼司》。封底印了四条书评摘要:“一部奇异非凡、妙趣横生的小说”(纽约时报书评),“性、罗曼司、惊险、滑稽、嘲讽、噱头……妙不可言”。(每日邮报),“洛奇所写的最卓越、最有趣的小说。”(弗兰克?克默德),“这是学术界妙不可言的闹剧,此书获布克奖提名是不会使它入迷的读者感到惊奇的。”(出版家周刊),几则“导游词”都很有煽动力。
可能与当时的阅读环境有关罢,车轮在轰鸣,景物在飞逝,旅客杂沓,座位晃荡。读完的感觉是五光十色,一片缭乱,很新奇,很荒诞。回家把这本又小又厚像块砚台的书平塞进缝隙里,相忘于江湖。最近找别的书把它发掘出来,决定重读一遍。这次环境安静,读进去了,得到了完整的印象。
书名标举和文本所写的“小世界”,是指近三十来年盛行全球的“文学问题的国际研讨会”。一个由“喷气机旅行创造的一种崭新的学者社会。”作者是一位作家兼批评家兼大学教授,正是界中公民。他在这个“小世界”里频繁旅行,足迹遍及欧洲、美洲和远东。他说:“这似乎是看世界的一种方便而又省钱的办法——别人为你支付开销,东道主都是志趣相投的伙伴,英语流利的出色导游;当然,还有机会碰到与你地位相当的同仁,与他讨论共同感兴趣的专业问题……”在这个小世界里转多了,洛奇以作家的敏锐眼光,透过五花八门的场面,捕捉到了推动这个小世界运行的原动力:人类追名逐利的欲望。这个发现就成为了小说的契机和主题。
小说以一个初次涉足“小世界”的人物(一所小大学的一位小讲师,因偶然的机缘,)怯生生地进入这个新奇的世界。读者跟他一起,从少到多,从浅至深,从表及里地观察、认识和思考这个光怪陆离的“小世界”。从开始在一个偏僻小城举行的二十多人的小会到结尾时在纽约举行的万名学者、六百个论题、每小时有三十场讨论同时进行的巨型研讨会。其间穿插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和曲折情节,在此无须例举,只要知道包含了“性、罗曼司、惊险、滑稽、嘲讽、噱头……”就是了。至于研讨会本身呢,概括言之,一是选题千奇百怪,成为一堆与文本无关的文字呓语;二是与会者意不在学术,而在浪漫的旅游生活,在聆听宣读论文时有的酣然入睡,有的观察天花板,有的对着小报做填字游戏,有一个人甚至忍无可忍地用小刀在桌子上刻下“讨厌”二字。而会外活动就丰富多彩了,风流韵事层出不穷,大小麻烦此起彼伏,有人得意,有人失意,有人尴尬,有人丑态毕露。有性变态,有唇枪舌剑,甚至有恐怖行为:为了争一个白拿高薪无事可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学官员,几个有竞争力的学者明争暗斗,一面排挤对手一面讨好举足轻重的权威推荐人,于是一位学者买人绑票了另一位学者,几乎酿出人命案。最后那位权威推荐人举荐了谁呢?他举荐的是他自己!本书的《译后记》说这部小说“堪称学者的哈哈镜、笑料的聚宝盆、文本的万花筒”。确乎如此。
为什么初读此书眼花缭乱,再读却明白了呢,因为时隔多年,一方面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花样翻新看得多了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看到我们自己的社会中也大量出现了这种“小世界”,那次是看西洋镜,这回是有生活实感了。篇幅有限,不赘述。只提提前些时候哄传于媒体,渐渐不见下文的北大博导某君学术剽窃的丑闻,以及参考消息上一篇香港文章,就可思之过半了。此文题为《中国学界“十大怪现象”》,这十大怪是:粗制滥造,拼凑抄袭;造假浮夸,虚假引进;“跑部钱进”,钱权交易;近亲繁殖,学术乱伦;师生一气,互相利用;内定奖项,关系评审;买卖论文,互搭便车;热衷社交,注重创收;学霸横行,排斥异己;派系恶斗,恶相倾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