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时报_时报历史 > 时报群众 > 活动日912遇见昆曲大美昆曲分

活动日912遇见昆曲大美昆曲分

发布时间:2017-5-3 18:45:04   点击数:

为迎接“昆曲经典名作——白先勇版《牡丹亭》”登陆重庆,9月12日傍晚,在重庆南坪N18小院内,由“習.戏曲共学社”和“重庆时报”联合举办的“遇见.昆曲___大美昆曲分享会”隆重举行。

热爱戏曲,热爱昆曲,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戏迷朋友们欢聚一堂,分享“重庆昆曲社”创始人钟诗悦老师的昆曲讲座,了解昆曲六百年的历史;现场感受昆曲和京剧的不同魅力!戏迷与名角开心互动;现场抽取幸运戏票等活动让现场气氛活跃,惊喜不断……现采撷一些活动精彩花絮与大家分享:

义工们精心准备

美丽的活动主持人

左起为:钟诗悦(主讲人)、萍姐姐(“戏曲共学社”义工)、吴熙彦(主持人)、邵晓白(重庆京剧团优秀青年表演艺术家)

“遇见.昆曲”

作为昆曲热心的传承者,年轻的钟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与昆曲的缘起,介绍了昆曲的六百年发展史。

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戏剧样式,起源于苏杭。来自民间的昆曲以优美清新的风格超越了其他简单粗率的戏剧样式而登上时代艺术的巅峰,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鼎盛之时,倾城阖户,唱者千百。昆曲华丽婉转,念白儒雅,昆曲所特有的水磨声腔,呢喃软语将苏州小桥流水式的清丽、缠绵、婉转的特点表演的淋漓尽致。昆曲发展史上伟大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大胆地将闺门少女的爱情幻梦搬上舞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明代晚期,昆曲演出进入宫廷,成为供皇帝娱乐的新形式。清代中叶以后,各种演唱地方戏曲逐渐兴起,它们粗犷的格调、旺盛的生命力,丰富多变的形式,被人们称之为“花部”。在它们的猛力冲击下,昆曲逐渐退出了主流舞台,也宣告了中国戏剧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为了与地方戏曲竞争,昆曲也曾做出了一些改革,钟老师特别提到的《十五贯》这一出折子戏神奇地救活了昆曲。

戏迷朋友们听得如痴如醉

钟老师还介绍了昆曲的行当、曲牌伴奏、曲牌名目、昆曲的艺术名家,与大家观看经典名剧《牡丹亭》的各种选段,体会不同时代《牡丹亭》的风采。

精彩互动

活动中,老师们与现场的戏迷朋友们互动,共同演示了水袖和扇子在戏曲中的作用;也让大家感受了昆曲和京剧唱腔的不同。特邀嘉宾重庆京剧团优秀青年演员郑淋老师和邵晓白老师的表演,更是让戏迷朋友们大饱耳福,大呼过瘾!

现场抽取幸运戏票

夜色阑珊,意犹未尽

时间悄然而逝,历久弥新的戏曲经典就这样在不经意间与重庆的戏迷朋友们“偶遇”,令人怦然心动,身心愉悦,陶醉其间,流连忘返……大家期待着“戏曲共习社”的下一次约会!









































北京最权威的治疗白癜风中医医院
拉萨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qz/831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