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风十里,也曾灰飞烟灭,东关街到底有过怎样的历史变迁?
本报记者王蓉
享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美誉的东关街,历史遗迹众多,名人荟萃。昨天,我市举行“广陵区志东关历史文化街区分志”评审会,围绕一条古街的前世今生,畅所欲言,以时间节点为序,为东关街梳理出一条自唐至今的历史脉络,披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东关街……
唐朝
从“春风十里”到“饿殍遍地”
史学界将唐建中四年(即年11月),视为罗城修建的年份,陈少游将唐城扩展到蜀冈之下,形成子城雄踞冈上,罗城平衍冈下的重城格局,以开明桥作为地标,今日东关街是唐罗城里的主干道,但不是最繁华的地段,因为它不在“十里长街”上。
唐天宝年间“扬州郭里见潮生”,能够见到潮汛的也只有南水门和东水门,东关街上有东门桥、参佐桥、驿桥,唐诗中“入郭登桥出郭船”、“水郭帆樯近斗牛”,都是说的这一带情景。
这时候的扬州是国际性大都市,海上、陆地丝绸之路的交汇处,东关的码头上停泊着许多波斯、大食、日本、韩国的商船,街面上是不同肤色与语言的外国人,东关街邸店林立,绮罗如云,有绸缎店、珠宝店、茶叶店、家具店,最多的是铜镜店,酒楼食肆更多,还有卖“胡饼”的外餐馆,唐诗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夜市千灯照碧云”描述的主要就是东关街。
东关街与官河交叉的十字路口,曾是热闹的市中心,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开成3年(年)“八月廿五日未时到禅智寺桥东侧停留,桥北头有禅智寺……江中充满大舫船、积芦舡、小船等,申时行东郭水门,酉时到城北江停留。廿六日哺时,下船,宿于江南官店。”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用兵不息,兆启三年即年7月,杨行密将秦彥包围广陵半年,待到破城,唯见饿殍遍地,尸骨成山,全城只有几百家,罗城东关街灰飞烟灭。
宋元
马监巷在宋代就已存在
南宋年间,扬州处于抗金抗元的前沿阵地,建炎年间,由江东制置使吕颐浩改筑宋大城,按军事要塞的格局行事,宋大城位于唐城的东南角,面积只有唐城的一半,城里的十字干道是花岗岩条石铺就。
从东关街到开明桥的这段宋代东关街,主街上除了熙和、众乐、崇德、仁丰、延庆等坊之外,已经有了盐务巷、新街、文选巷等街巷,如今中国剪纸博物馆所在的马监巷也在这时候就有了,同时,还有庆丰楼、明月楼、东酒库、都酒务等酒肆茶楼。
元代时,扬州富户赵氏在东关街上开了一家明月楼,一时题咏皆不称意,元朝书画家赵孟頫得知后即席题云:“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
明清
《扬州画舫录》有对东关街的完整记录
年,朱元璋手下的佥院张德林建扬州旧城,明正德年间,盐运使司独处于旧城大东门外,有官署、内宅和库房,为加强防范,盐运使李锐于正德十五年在东、南、北三面修了三个门楼,用围墙相连,朝开暮合,人称“司前三铺”,东门楼称为东圈门。
年,知府吴桂芳、石茂华于旧城以东扩建新城,成为今日扬州古城区的基础,现已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在《扬州画舫录》里这样记载:“新城东关至大东门大街,三里,近东关(利津)者谓之东关大街,近大东门者谓之彩衣街。”这是完整记录明清东关街的文字。
民国
是周边城镇到扬州的交通要道
民国年间,扬州盐业衰败,上海商埠崛起,在此背景下,扬州沦为苏北商业小城,消费性城市背井离乡的失业人群,只得干起服务性行业,促成了“扬州三把刀”即理发、修脚、厨师业在海内外声名鹊起。
此时的东关街成为里下河地区以及泰州、如皋等城市与农村进入扬州的主通道,有木船摆渡与洼子街维持交通,东关街城门口连绵不到百米,有10多家百货店、布店、中药店、酱园、炒货店、钟表店、银楼、理发店、浴室仍在营业,其余萧疏冷落。
白癜风症状治疗白癜风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