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时报_时报历史 > 时报群众 > 幸亏毕业晚了来看看民国大学生的毕业论文

幸亏毕业晚了来看看民国大学生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2-6-29 19:05:21   点击数:
北京中医医院湿疹 http://m.39.net/pf/a_8890891.html

按语:当前,名人们的学位论文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那么民国时期的学位论文水平又如何呢?下面介绍的是民国时期燕京大学新闻系的毕业论文,文章标题为新拟,内容节选自方汉奇教授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论文汇编》所作的序言,略有删节。

校址位于北京海淀勺园一带的燕京大学,成立于年,停办于年,历时33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曾一度移至成都办学,是民国时期华北地区的一所著名的教会大学。创校校长(后称校务长)是美国人司徒雷登。燕京大学新闻系创办于年。年全国院系调整中,被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成为该系的一个专业,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燕京大学新闻系,从创办,到并入北大之前,共存在了28年。曾先后在北京、成都等两地办学,拥有聂士芬、白瑞华、黄宪昭、刘豁轩、梁士纯、张友渔、张琴南、孙瑞芹、蒋荫恩、陈翰伯、周游和埃德加·斯诺等著名教授、教师。创办有公开出版的实习报纸《燕京新闻》。燕京大学新闻系曾被认为是“远东方面最新式而设备最完全”的新闻系,也是燕京大学人文科学方面“最好的系”。

著名记者、作家、翻译家萧乾的毕业论文——《书评研究》

燕京大学新闻系从年开始招生,到年并入北大,先后共毕业了名学生。其中,年2人,年1人,年1人,年4人,年3人,年5人,年6人,年15人,年12人,年13人,年10人,年33人,年9人,年9人,年5人,年4人,年20人,年28人,年17人,年19人,年40人,年55人,年26人。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北京校区被迫停办,成都校区刚刚启动,这一年暂无毕业生。年院系调整时在校的几个年级的学生,全部转为北京大学的学生,后来以北大学生的名义毕业。按照燕京大学校方当时的规定,大学本科学生在修满规定的学分后,必须完成一篇毕业论文,经指导教师审核,院(文学院)系(新闻系)领导复核签字盖章通过后,方能毕业。因此,留存下来了一批燕京大学新闻系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

钱辛波(曾任上海、重庆《新民报》记者、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的毕业论文——《三年来英美在我国宣传之比较》(当时用的名字是钱家瑞)

这一批毕业论文,最初随燕京大学新闻系资料室收藏的图书资料,存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的资料室。年,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两个单位的资料室合并,这一批毕业论文又入存到人大新闻系的资料室。“文革”中,人大停办,学生离校,全体教工下放江西余江的“五七干校”劳动,这一批毕业论文和人大新闻系资料室的全部图书资料,在一段时间内,无人管理,被随意弃置,有的被并入人大的校图书馆,有的则仍在系资料室里存放。年,北大中文系恢复新闻专业,招收工农兵学员,人大新闻系的教师整个建制地从“五七干校”调入北大,这一批论文,又随人大新闻系资料室的全部收藏,转归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资料室保存。年人大复校,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回归人大新闻系,这一批论文,又随全体教师学生和资料室一道回到人大新闻系(现称新闻学院)资料室,直到现在。由于多次迁转,又经历了学校停办、人员调动和疏于管理等情况,这批毕业论文和整个资料室的庋藏,颇有流失。余梦燕(曾任台北《中国邮报》主编,并担任过世界女记者及作家协会会长)的毕业论文——《重庆报纸新闻版之研究》目前,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和新闻学院资料室两处的前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的毕业论文,共存人篇(年的一篇毕业论文《公意测验》署丁好德、张群基两人合作完成,其余均为个人单独完成),已非全璧。其中用英文写作的27篇,用中文写作的篇。完成的时间,起自年,止于年,约占应存全部燕大新闻系学生毕业论文的46%。谭文瑞(历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人民日报》总编辑,曾以“池北偶”的笔名发表过大量评论文章)的毕业论文——《新闻真确性之研究》)这些论文的选题,是论文的作者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共同确定的。属于新闻史的13篇,属于新闻理论的13篇,属于战时新闻事业研究的10篇,属于新闻教育的两篇,属于个别报纸和期刊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的12篇,属于各种类型报纸综合研究的11篇,属于报纸编辑工作的10篇,属于报纸评论工作的两篇,属于报纸副刊研究的3篇,属于新闻采访与写作研究的13篇,属于报业经营和管理方面研究的21篇,属于新闻法制与新闻检查方面研究的3篇,属于地方新闻事业研究的8篇,属于外国新闻事业研究的12篇,属于外人在华新闻事业研究的3篇,属于新闻资料的分类、检索和设计研究的6篇,属于通讯社工作研究的5篇,属于广播事业研究的3篇,属于海外华文报刊研究的1篇,属于名记者名报人研究的两篇,属于新闻摄影和新闻图片研究的3篇,属于媒体受众研究的3篇,反映了那个时代大学新闻系师生研究视野的方方面面。其中属于“战时新闻事业研究”的有十篇之多,大多完成于至年在成都办学的那段时期,则明显地反映了在抗日战争大后方学习和生活的燕大新闻系师生密切联系实际,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qz/15072.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