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以来,英国房地产市场上最大的一项单项交易被中渝置地的实际控制人,重庆“李嘉诚”张松桥以亿元现金拿下。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渝置地的年年报中看到,目前中渝置地在中国内地已经没有任何土地储备。与此同时,公司也将内地几乎所有项目全部出售。
然而,与中渝置地大规模撤离国内地产市场完全相反的情况是:一些地方却上演抢房大战!
“重庆李嘉诚”加速“逃离”,海外买买买
张松桥
5月1日晚间,中渝置地(.HK)发布公告称,公司的间接全资附属公司以11.35亿英镑(约合人民币亿)现金买下英国伦敦金融城最高楼利德贺大楼的全部股权。
英国《金融时报》此前曾报道称,如果此笔交易完成,将成为中国企业在英国房地产行业最大的收购案之一。它将凸显出中国资本流入世界各地房地产的趋势。
现年52岁的张松桥素有“重庆李嘉诚”之称,是中渝置地的实际控制人,目前持有公司60.47%的股份。
此次收购的利德贺大楼高46层,写字楼和零售楼的面积约平方英尺(约合5.66万平方米),目前大楼的每年租金收入约为4.02亿英镑。
目前,中渝置地在海外投资方面已经成功收购伦敦OneKingdomStreet及利德贺大楼(奶酪刨摩天楼),此外,公司还投资了1.22亿港元持有澳洲一个写字楼项目34.55%的股权。
中渝置地清空内地项目和土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渝置地的年年报中看到,目前中渝置地在中国内地已经没有任何土地储备。与此同时,公司也将内地几乎所有项目全部出售。
中渝置地年报中写道:由于本集团约于两年前已预见中国二线城市物业市场的不明朗情况及风险,以及中国经济疲弱的趋势,便决定重整其业务策略,带领公司发展跨越中国地域,扩展到其他国家。
本集团成功减持其于中国西部几乎所有的物业项目,变现了一笔可观的资金,使本集团拥有足够财力实现其目标,投资于全球主要城市。
在中渝置地年的业绩会上,公司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林孝文称,中渝置地自年中开始在内地出售物业的计划已经完成,目前在内地已经没有任何土地储备。“一寸不留,全部卖完了。”
作为曾经的重庆首富,张松桥一直跟随李嘉诚的步伐,甚至做得更为彻底。在年和年期间,连续清空公司西南地区的项目。
从中渝置地的年报中可发现,公司自年6月开始出售项目,年全年共出售7个项目,获得亿港元的现金。此后,中渝置地继续出售手中持有的内地项目。
年11月,中渝置地以总代价约6.21亿港元出售其于西安远声实业有限公司的全部权益。年2月,中渝置地又以2.07亿港元将佳涛国际有限公司的全部权益悉数出售。
在国内房地产市场不明朗和风险较高的境况下,与中渝置地大规模撤离完全相反的情况是:这些地方却在上演抢房大战!
多地再次上演抢房潮
抢房,抢房。
五一假期,盐城、太仓的抢房潮让人目瞪口呆。几十号人抢一套房不稀奇,几百号人抢一套房也不少见。现在已经不是日光盘,而是秒光盘,一般人递条子根本不管用。
其他很多城市也是如此,杭州滨江买不到房,湛江在抢房,南宁4月30号龙光楼盘抢房,4月29日,荥阳在假期开盘的多个楼盘被一抢而空,不少购房者裹着被子连夜排队。
土地同样稀缺,有个朋友说,有家开发商抢苏州的一块地,盛况前所未有。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当前的楼市真的是让人越来越看不懂了。
财经评论员叶檀认为,抢房潮起,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1.房价被强行抑制,给予购房者明确的回报。
我在一个城市的中环,周边的二手房交易价已经到了2万以上,开发商新购土地楼面价已经到了1.3万左右,周边新开楼盘价格被硬性压制在了1.6万左右,开发商自己也说,买此盘必涨,关键是能不能买到。
现在地方政府抑制价格,相当于地方政府把开发商的部分利润强行让度给了购房者,让购房者得到了一部分几乎无风险的收益,有如此好事,购房者当然有多少买多少。
价格被强行抑制,利润和收益却不会凭空消失,只不过是这部分收益归谁所有而已,以前收益主要由是地方政府与开发商所有,现在部分厚粥被投资者抢到,自然是甘之如饴。
房价上涨,投资者抢购,房价不涨,投资者还是抢购,不是房价不管用,而是目前的房价平稳是假像,房地产的实际利润并没有降低,只不过人为控制房价,让大家抢房分享收益。
让房地产回报真实下降,房地产市场才能稳定,去杠杆和降货币是惟二的办法。
2、房地产市场热闹,说明货币购买力下降是共同预期,也说明目前的货币供应远远超过实体经济需求,货币被挤入投资市场。
年之前,民间投资增速一直高于全社会固投增速。进入年以来后,民间投资失速下滑,显著低于全社会固投增速,当年6月民间投资当月同比增速下滑至-0.01%。
今年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速回升,与基建的上升有密切关系。根据任泽平的研报,民间投资在制造业和房地产领域分别占81%和71%。
由于经济转型,资金进入两大类市场,基建与高端制造业,民间投资的门槛上升,或者有大量资金,或者有技术优势,而绝大部分投资者不具备资金、技术、人才优势,这些资金离开实体经济后,转战投资市场。
目前广义货币M2确实处于下降周期。年1月开始进入收缩周期,大当月新增信贷2.54万亿,M2年增速为14%,到了年3月,M2年增速已降至10.6%,分別比年2月和年3月下降0.5%和2.8%,处于历史低位。
既然货币已经进入收缩周期,房地产为什么还这么热闹?问题是,我们的基数太高,即使每年增速降到最低的11%,七年之后也会翻番到万亿。
也就是说,到那时,货币购买力还会大幅下降。当货币贬值成为大众预期之后,优质资产争夺战也就随之展开。
3、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投资品具有房地产的吸引力,房地产是投资市场最有魅力的妖精。
期货市场等不是普通人进得去的,股票市场作为实体企业融资平台的性质越发明显,处于震荡周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房地产成为够得着、享受得到的投资品种。
当资金从实体、从银行非标产品被挤出后,房地产也就更加金光灿灿。
我非常担心,越来越多的民间财富被绑定在房地产市场上,房地产与地方财政血肉相联,未来剥离会更加痛苦。
房地产狂欢总有结束的一天,财富总有通过房产税、遗产税解构的一天,越是疯狂的时候,高中低风险资产配置越是重要,诸位切记,在抢房的同时,切毋把资产配置抛诸脑后。
马光远:价格明显松动应在6月后!
重庆李嘉诚加速逃离,一些地方却出现抢房潮。在最近媒体唱空楼市的报道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我们来看看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是怎么看的:
中国房地产市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已经今非昔比,如果固守过去的思维来预判下一步中国的房地产政策以及房价的走势,都会得出非常荒唐的结论。
我(马光远)所言的房地产市场的变局,如果从房地产周期而言,指过去20年推动房价高速上涨的六大推动力,有三大动力已经熄火。
包括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周期已经基本结束,货币的高发行周期也渐进尾声,还有国际资本高流入的周期也已经结束,这是过去推动中国房价高涨的三大动力。
另外,从中国房地产的基本面而言,中国房地产也出现了四大变局:
一是供求关系逆转,在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超过30平,户均拥有住房超过1.5套的情况下,除了极个别的城市,比如北京,80%以上的城市供需基本平衡,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大城市已经进入真正的存量房市场;
二是经济和货币周期逆转,过去18年中国房地产的周期和中国经济搞增长的周期重叠发挥效应,中国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货币化加速的过程中,货币化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房价的快速上涨和泡沫的累积,这在很多国家都是如此,但是,这个周期在终结;
三是人口周期的逆转,中国已经基本告别了过去的人口红利,不久的将来,中国人口绝对下降的转折点会到来,80后和90后两个最大的婴儿潮引发的住房井喷需求正在终结,未来中国的住房需求远低于开发商炒作的数量;
四是国际资本流入的逆转,随着中国经济高增长周期的终结,国际资本减缓流入中国。
这四大变局意味着,不管今年是否出台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房地产的逻辑都已经出现了剧烈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市场可能出现的突发巨变必须要有心理准备。
况且,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市场迎来了真正真正真正的“史上最严”的调控。而且,除了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限购限贷限卖限离限价。
更重要的是,始于今年3月份以来的调控风暴的目的已经变得非常简单粗暴:那就是,不准涨!
我曾经指出,在所有的举措里,除了限购这种常规性的武器,更可怕的是两个:
一是通过政策窗口限制房贷,在3月份央行发出通知的时候,我就指出,限制房贷是最可怕的,因为这等于把水流给切断了;
二是限卖,限卖等于让市场停滞。一个高温的市场,不怕慢慢降温,最怕突然冷冻,因为市场的情绪都处在高度恐慌的状态,一旦交易停滞,导致的踩踏效应是很可怕的。
而且,对于很多藐视市场调控的行为,我一再提醒他们,认真研究历次调控的效果,其实,中国的每一次调控都是很有效果的,每一次调控以后市场都会出现调整。
但中国房地产调控最大的问题是调控政策坚持不住,一旦市场出现真正的调整,政府立即就会放松调控,甚至政策立即来一个度的大转弯,从打压到刺激,导致市场的报复性反弹,从而给市场造成的感觉是调控根本没用。
在本次调控逐渐严厉之时,我不断强调,调控肯定有效,降温是必然的,但仍然有一些人坚守什么“有生之年看不到房价下降”,“京沪永远涨”这些陈词滥调。过去对了,不等于以后对,这是个简单的常识。
况且面对如此不理性的调控,气急败坏的调控,讲究政治正确的调控。记住:没有什么调控不了的价格,只要看是否真的调。
我为什么说这次肯定“变天”,是因为这次调的目的就是不让再涨了,膨胀的房地产泡沫已经让我们嗅到了脆裂的声音,高层不断金融稳定,这些信号解读起来并不复杂,千万不要在这个高点多博弈。
就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去年的热点城市而言,市场已经降温是肯定的。但媒体现在开始报道说什么北京出现了“10%”的降幅那是胡说,甚至说二手房70%的业主选择降价更是自我安慰。
热点城市,特别是北京的情况是:疯涨停止了,观望出现了,价格有谈的余地了,但绝大多数的楼盘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降价。买卖双方都开始观望而已。
但是,媒体为什么这么热衷报道降价呢,这跟他们热衷报道涨价是一个道理,背后都是希望影响政策。每一次调控见效的时候,媒体开始喊降价,其实是一种苦肉计,暗示调控已经见效,不要再加码。这是一种屡屡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的策略而已。
到底什么时候降价?
我认为价格的明显松动应该在6月份之后,整个下半年,房地产市场的画风将完全逆转,这一轮始于年“3.30”的大疯狂划上句号。房地产政策将再次面临是否松动的尴尬。
来源:综合自澎湃新闻、叶檀财经(ID:tancaijing)、经济参考报、:功夫财经(ID:kongf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