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由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消保委)提起的一起公益诉讼案正式被法院受理。
这次公益诉讼分别以广东欧珀(OPPO)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和天津三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为被告,诉讼理由是这些手机厂商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实际上,还有不少品牌的手机,都做了和这两家公司一样的事!
△视频:《每周质量报告》谁动了我的流量?
1对比试验1:手机流量
品牌智能手机竟会“偷跑”流量
上海消保委一共购买了20款用于试验的样品,其中不仅包括苹果、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手机,还有华为、中兴、小米、OPPO等国产品牌的主要产品。
对于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在待机情况下“偷跑”流量问题,上海市消保委从中选出10款进行模拟检测,品牌分别为:
海信 步步高 金立 小辣椒 三星
华为 联 想 索尼 诺基亚 苹果
其中,华为、索尼2款是中国移动的定制机;诺基亚、小辣椒这两款是中国联通的定制机;海信则是中国电信的定制机。
检测人员将这10款手机恢复为出厂设置后,插入相应运营商的SIM卡,放在同一环境中,在不人为开启任何第三方软件的待机状态下,每隔24小时记录手机的流量消耗情况。
苹果手机“偷跑”流量最多:一个月60多元
检测人员在对这10款手机开机注册入网,并进行小时的待机试验后,发现即使是在待机状态下,“偷跑”流量的情况也非常明显,竟然有多达9款手机都在开机注册入网及待机过程中“偷跑”了流量。
其中,“偷跑”最为明显的是这4款:
中国移动定制的索尼、华为;
中国联通定制的小辣椒、诺基亚。
分别为KB、KB、KB、KB。
在接受测试的10款手机里,“偷跑”流量最多的,竟是备受追捧的苹果手机——
小时内,共“偷跑”了80MB(兆)流量。
按照中国移动每MB流量加油包收费15元的价格计算,我们每5天被“偷”掉的流量=10.9元,那么,每个月,我们要为“偷跑”的流量额外支付60多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消费者手机的流量使用情况,在运营商的官方网站上都可以查询。
2对比试验2:预装软件
OPPO手机预装软件数量最多达71个
在对流量消耗进行监测的同时,检测员还对手机预装软件数量进行了对比试验。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智能手机,预装的软件主要有两类:
1、保证手机基本功能的系统必须应用程序,如电话、短信、相机和相册等;
2、商业软件,如QQ、天气、地图、淘宝等客户端。
实验结果发现,送检的20款手机中,除一款无法开机,其余19款都预装了不少软件,其中最少的27个,最多的达71个,这款预装了71个软件的手机标称为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生产的OPPO牌,“它的视频软件就多达4个,譬如搜狐、爱奇艺等。”
另外,检测人员还模拟普通消费者的操作方式卸载手机中预装的软件,发现↓↓
根本无法卸载任何预装软件的:苹果、三星、金立;
其余16款手机中——
预装了58个软件的VIVO手机,可卸载数最多,达到33个;
最少的是预装了30个软件的魅族手机,可卸载软件10个;
预装软件数量最多的OPPO手机,不可卸载软件仍然最多,达47个;
不可卸载软件最少的手机,是诺基亚,仅有18个。
商家通过预装软件获利部分软件卸载后手机容量竟不变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检测人员在卸载部分手机的软件后,手机的容量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专家认为,这说明,消费者看起来已经删除的软件实际上依然存在,根本没有被物理删除。
部分经销商或厂商通过预装软件获利,装一个软件多的话会有3到5块钱,少的话也会有1到2块钱。
预装软件危害:
资费消耗+恶意扣费+隐私窃取+远程控制
手机预装软件数量多、难卸载,并不仅仅只是干扰我们的正常使用,预装软件在影响运行速度、浪费手机流量的同时,还隐藏了更深层次的利益。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手机软件预装行业利润巨大,但潜在威胁随之而来。北京一家手机软件安全监测机构就发现,一款手机里的软件暗中操控手机自动发短信,推送广告,给手机用户带来资费和隐私的双重损失。手机预装软件的种种危害,已经给广大智能手机用户资费和信息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3对比试验3:手机容量
手机标称容量与实际容量存差异
这次上海市消保委组织的智能手机对比试验,发现的另一问题是,手机标称容量与实际容量存在差异的情况,非常普遍。业内人士介绍,对于手机容量的表述方式主要有三种:
1、手机厂商在产品外包装或者广告中宣称的容量,即为标称存储容量;
2、消费者只能在手机系统设置中查看到的实际存储容量;
3、可使用存储容量。
这次对比试验用的20款手机,商家标称容量普遍高出消费者实际可用容量。一款用于实验的小米手机,标称容量为8G,但实际可用容量仅4.82G,可用容量仅为标称容量的60%;而另一款同样标注容量为8G的索尼手机,实际可用容量仅4.26G,仅为标称容量的53%。
维护消费者权益拒绝沉默
据上海市消保委介绍,从年以来,上海消保委受理的手机类消费投诉案件都呈上涨趋势,已经连续3年占到商品类投诉的第一位。另据有关机构统计,年,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超过了5亿,成为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
法律专家认为,智能手机上安装的所有软件,使用与否都应由其拥有者决定,特别是连接互联网等产生费用的使用,更是应该征得消费者本人同意。
然而,上海市消保委这次对比试验却表明,许多智能手机上预装的软件,并未经消费者主动启用,就在后台悄悄联网,“偷跑”流量,这对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是一种侵害。上海消保委这次提起公益诉讼,可以说是目前法律框架下维护消费者权益为数不多的选项之一。
那么,我们自己能做什么呢?↓
简单6招,轻松省流量!
①哪里有WiFi去哪里!
能用WiFi时就不用数据连接。当然,大家要小心各种“钓鱼”WiFi,谨慎连接那些没有安全密码,看起来特别诡异的WiFi地址。否则一不小心,就暴露在“网络小偷”面前了。
②图片视频是流量消耗大户
在没有WiFi的条件下,尽量少上传视频,发照片。分享时能不上传视频就不用,可选择少图多文字的方式,图尽量不要选择“原图”上传,随着手机像素的提高,照片占用的空间越来越大,一张照片随随便便都几MB,原图上传的话,会消耗更多流量。
③同步要记得关
智能手机在默认联网的情况下,都会进行更新检查,同时有部分应用,例如天气、股票等,会在默认设置情况下,自动联网获取最新数据,可自行关闭,有需要时手动获取即可。
④离线收听收看更明智
不少朋友很喜欢听音乐看视频,现有的很多播放器都会在没有离线数据的情况下直接在线收听。其实我们可以在WiFi条件下,将想听的音乐,想看的视频,离线到本地,随时随地可看可听,且不消耗一丝流量,是不是非常给力呢?
⑤合理使用浏览器
想必现在大家最常用的连接网络的工具就是浏览器了,其实很多手机浏览器都有流量节省的功能,例如数据压缩、流量中转等,开启这些功能,可以很好地节省流量。
⑥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必要时再打开网络数据连接,不用时随手关掉,这样就彻底杜绝了流量偷跑等问题。还可以利用第三方软件,监控流量数据的消耗情况,看看是否有恶意软件在后台偷偷消耗流量。
转发支持!!维护我们自己的权益!!
综合央视新闻、搜狐等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请相关图片版权人联系我们,本报敬付稿酬
约稿︱投稿︱聊合作
把人切成三段的魔术终于曝光!!!真相竟是......
重庆最佳儿科医生!看病不走弯路!
你的收入在中国挂几档?哭着读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