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时报_时报历史 > 时报群众 > 谜案重庆日报16年历史上最大悬案

谜案重庆日报16年历史上最大悬案

发布时间:2019-3-2 15:06:46   点击数:

《重庆日报》创刊于年,时任西南局书记的邓小平同志亲题报头并题词祝贺。这样一份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省级党报,底蕴之深厚自是高深莫测。

但就是这样一份泱泱大报,在其64年的漫长历史里,竟然出现了一起困扰报社上下长达16年的历史谜案,时间跨度占到该报整整1/4的历史,并且这起谜案至今未破……今天,就让虎虎君为你翻开这桩谜案档案

年年末,一张来自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汇款单,让整个《重庆日报》再次陷入一种集体性的唏嘘和感慨。

汇款金额为元,汇款人姓名一栏写着“尹明”,地址则是“重庆市中山三路号”,附言为“请交丰都县龙河镇刀利坪村谷巧玲”。

神秘的名字、神秘的地址、神秘的内容,实际上那些信息记者又全部烂熟于心。刹那间,有关这张困扰了重庆日报16年的汇款单谜案,漫卷而来。

这历史谜案始于年,新旧千年交替之际。

年1月5日,《重庆日报》在七版版心的位置“读者来信”栏目刊登的一则稿件,标题名为《谁能圆你求学梦》。

这是一封仅有个字的“读者来信”,信中写道“11岁的她因母亲瘫痪,父亲出走,妹妹年幼,家境贫寒而辍学……”

信中主角叫谷巧玲,一个9岁开始就全面撑起一个家的小女孩。个头没有锄头高,就依靠身体重量借助杠杆原理耕田,垫上板凳上灶台做饭;每月两块钱的电费“太贵”,只能自剪断电线用煤油灯。

在一个母亲因病痛呻吟不止的清晨,她一口气跑到镇上,将一头乌黑秀发齐根剪断,换回来了几瓶止痛片和几斤盐巴。

到9岁时,她已两度辍学。

《重庆日报》的发文,在重庆乃至全国范围内引发巨大反响,各地信件和帮助潮水般涌来。尹明,也正是在那时介入进来的。得益于此,谷巧玲迅速复学。

但当新闻晕轮效应过后,帮助的潮水也迅速退潮,所有的一切也都迅速恢复原态。

“两个月后,尹明爷爷又给我寄来了元,再过了三个月,还寄了元。”谷巧玲的记忆精准无比,仿佛她的回忆正在穿越时空。

“你怎么会记得那么清楚?”记者曾忍不住插嘴。

“我的人生就是因爷爷而改变的,我想忘都忘不了。”谷巧玲从回忆中抽离,淡淡地说。

“最初是每次元,后来是元,再后来是元……”即便过去了16年,尹明的每一笔资助,谷巧玲都默默记在心间。

只是唯一遗憾的是,16年间,谷巧玲从未见过尹明。她曾给尹明写过许多许多信,但按照留的地址寄过去,却永远是“查无此人”、“无法投递”。

“16年来没法报答恩人,甚至见不到恩人的感觉,真的难受。”谷巧玲说。

年,《重庆日报》报道了巫山县官渡镇王迎春的故事。一个和谷巧玲近乎相同的悲情故事:父亲瘫痪,母亲出走,留下她姐弟俩。

从此,尹明资助的对象便又多了一个。

年复一年,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嘉奖,没有声名传扬甚至没有当事人的感激话语。尹明完全像其化名一般,深深隐藏在大众背后。只有一张张准时而至的汇款单,不断提醒着他的存在。

年,尹明的故事第一次轰动了山城重庆。

当年是重庆直辖10周年,“尹明”入选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20位候选人。

此次评选采取由重庆人自己投票的方式决定,所有候选人的形象和事迹,都被印刷出来贴满山城的各个角落。

而尹明,成为唯一一个用爱心符号替代头像的候选人,也成为最激发老百姓好奇心的候选人。一时之间,谈尹明、猜尹明风靡全城。

但即便在如此声势下,直至整个评选结束,尹明始终没有现身。

但仅仅一年后的年2月、3月,尹明却因当时被火车碾断双腿的一岁女童菲菲,两次捐款1元。同时附信倡议社会各界:凡有力量捐款的人士,请为小菲菲捐款!

信尾,他首次透露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客居重庆40年,深知这座城市和她的人民是那样的善良!”

就是这唯一一次透露个人片段信息的原因,也仅只是为了激励所有重庆的爱心人士,能够为小菲菲慷慨解囊。

而与此同时,作为一张省级大报,也终于无法接受被这样一个谜案继续困扰,撒出多路记者启动了多次寻找活动。

但这一切努力均无果而终。

尹明,始终成为这张报纸感动而神秘的存在。

《重庆日报》因为这样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尹明而努力寻找,远在丰都的谷巧玲也同样因为十几年每学期都准时送达的资助金而不安,从而寻求改变。

这个动人的故事由此走向了令所有人都动容的最高潮。

年8月,面对重庆日报记者转交的资助款,谷巧玲以无比强硬的态度,拒绝收款。

而此前,她与母亲已经连续三次拒绝再接收尹明资助款,理由是“家里的境况已经好多了,不能总用爷爷的钱。”

每一次,记者都以无法找到尹明还钱为由,才让她勉强收下。

这一次当事记者再次以此为由,她道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名义上我收下,但钱不拿,我正式委托重庆日报代为‘转赠’更需要帮助的人!”

现场所有人因这句话为之沉默、为之动容,直到眼眶湿润。

为尊重这个女孩的无私愿望,重庆日报在万盛区青年镇堡堂村,找到了品学兼优且家庭贫困的张蕾和杨开文两个女孩,将尹明给谷巧玲的汇款转赠她俩。

从受捐者到捐赠者,时年刚好18岁的谷巧玲,以最为动人的方式,完成了她的成人礼。

年,《重庆日报》时政部一位记者再次受命出发,历时两个月,以地毯式搜索的方式,对尹明进行调查。

他翻阅《重庆日报》十多年来,有关尹明的每一次报道,搜寻尹明可能的每一步足迹。

从第一张汇款单留下的地址“重庆市中山三路号”,到“弹子石正街77号”……

从六张汇款单邮戳上的“中山二路邮局”到“解放碑邮政支局”、“陪都邮政网点(南岸区)”……

记者一步一个脚印,搜遍每一个可能的和不可能的线索。

“中山三路如果有号,就铺遍大半个渝中区了。”两路口街道办主任冉红说。

“这是个真实地址,就在我们辖区,但已经拆了。”弹子石街道石桥社区党委书记刘红英说。

“没错,汇款是从我们这寄出,但是年头太久了,当年的存根已无法查找了。”早已更名为中二路邮政支局的吴姓负责人面露可惜之色。

“一个片区内所有的网点汇款业务,最终都会盖上负责该片区的支行业务专用章。”同样因为岁月更替,解放碑邮政支局更名为邮储银行解放碑支行,行长陈晓敏逐一核实之后也是无奈摇头。

但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邮储工作多年,类似尹明的匿名捐赠者,我们几乎天天都会遇到。这座城市中,尹明这样的好心人并不只是他一个。

……

持续两个月的寻找,记者的足迹追随着尹明的踪迹,在重庆主城区的地图上,横跨长江,画出了一个巨大的V字型,同时也像一个神秘莫测微笑曲线。

突然发现,调转地图,尹明留下的这条踪迹,就是一个硕大无比的问号。

回头再细细梳理尹明留下的过往,记者看到了如下的只言片语。

“巧玲,从现在起,我将每月给你寄元生活费,希望尽我微薄之力帮助你这个坚强的孩子圆求学梦。”原来,这就是年1月5日尹明寄给谷巧玲的信。

一句“每月寄元生活费”,尹明当成了一份风雨无阻甚至超越生死的承诺。

“前不久动了一次手术,术前专门交待家人,如果手术失败,务必代我将今年的资助款全部寄出。好在如今已过危险期,我的资助方式不变,并持续至年退休时为止。”

——这是年4月14日寄往重庆日报的信,更像是一份临终嘱托。

彼时,按推断尹明已是逼近花甲之年。无从猜度,他当时经历了怎样一场生死病痛,才使得他写下如此令世人动容的嘱托。更无人知晓,当一个濒临生死考验的人,需要胸怀怎样的大爱,才会仍旧割舍不下千里之外一个陌生的小女孩。

年3月4日学雷锋日前夕,《重庆日报》推出长达一万字的跨版深度报道《寻找尹明》。

年,声势浩大的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评选,尹明依旧选择沉默。但最终,万重庆人民没有忘记他,他终获“感动重庆特别奖”。

颁奖词上如是说——

查无此人,但一定有这样一个人;查无此地,这里的山山水水或许都是此地。13年前播下的种子,如今收获芬芳。因为无数的奔跑接力,让重庆好人———送出玫瑰手余香!

尹明,一个充满了象征意义的名字,第二次轰动重庆城。

整整16年里,尹明从未间断地匿名捐助;整整16年里,《重庆日报》也从未间断对他充满敬意地表达。

据不完全统计,16年来,《重庆日报》共刊发尹明的相关报道已上百篇,总字数超过10万字。

围绕一个普通公民,进行如此长时间的、连续而密集报道,这在中国新闻史、乃至世界新闻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

抛却对新闻事件的焦点







































白癜风诊疗目标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qz/1157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