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男班传统
在中外戏剧历史上都曾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
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戏剧多由“全男班”出演;
中国传统京剧也多以男旦饰演女性角色;
而在日本歌舞伎艺术中,
女形更是重要的表演形式。
全男班的历史中国的男旦女伶演戏在元明舞台上曾一度活跃,但到了清代,随着礼教意识强化,由于统治者明令禁止女子演戏、禁止蓄养家班,早期戏剧界“全男班”盛行,从编剧、演员到乐师、化妆师,台前幕后,各色人等无不由男性担当,而剧中人物无论男女老幼,也均由男子来扮演。
标志京剧诞生的四大徽班北上之前,走红京城舞台上的有乾隆年间二上北京、一下扬州的川籍秦腔花旦魏长生。
年,由北京《顺天时报》评选出的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位著名旦角,号称京剧“四大名旦”,均为男旦。
其中京剧“梅派”创始人梅兰芳,更是世界文明的京剧艺术家。他饰演的女性角色,具有“一啼万古愁”的独特美感。
日本的歌舞伎歌舞町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近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一般认为歌舞伎的创始人是出云的巫女阿国。后来剧团以年轻貌美的男子扮演女人的角色,产生了歌舞伎中的“女形”,这种歌舞伎被称为“若众歌舞伎”,这也是现在日本歌舞伎的原型。歌舞伎逐渐逐渐发展成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演艺,全男班成为一种传统。
19世纪中叶的歌舞伎演出
而歌舞伎中的“女形”演员,更成为歌舞伎文化的明珠。
著名“女形”演员坂东玉三郎曾经来中国演唱过昆曲。他扮演的《源氏物语》的女性角色,被著名摄影师筱山纪信拍摄得如梦如画。
另一位新生代“女形”演员早乙女太一,则因为在影视作品中的客串为年轻人熟知和喜爱。
另一位新生代“女形”演员早乙女太一,则因为在影视作品中的客串为年轻人熟知和喜爱。
英国的莎士比亚全男班在17世纪,那个真正属于莎士比亚的时代,规定所有戏剧演员必须是男性,女性和儿童角色由还没有变声的男童学徒饰演。
如今,虽然时过境迁,但是全男性演员的演出还是能带给观众有趣的戏剧呈现。
普罗派拉剧团的全男班《冬天的故事》
为什么要全男班?京剧从审美上看,男旦和“一桌二椅”一样,都是京剧美学的一部分:
观众明明知道台上道具是桌,但就是要看作戏中的桥;明明晓得台上演员是男,但就是要视为戏中的女。
这些“虚戈为戏”都是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审美默契。
歌舞伎对歌舞伎的“女形”来说,第一要义就是美。“女形”展现的不适实际女性的美,而是将民众所想象的女性之美加一典型化、形象化。
表演时﹐“女形”常以如画的肢体动作和舞蹈來表现人生之美﹐虽然或多或少有些不自然﹐但比起真实世界中的女性,“女形”更凸显女性的的纤弱和可愛,更能带给观众对人生的想像空間。
莎翁戏剧曾经在普罗派拉剧团出演莎士比亚悲剧《亨利五世》的英国演员说:
当看到台上由一个男演员在表演女子角色时,观众会充分地意识到你们在演戏,意识到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既然一切都是假定,演员和导演就都获得了自由。普罗派拉剧团的全男班《亨利五世》
由男性扮演的女性人物形象,
更能彰显角色独特的异性魅力,
带给人超脱现实的美感。
上海国际艺术节
“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作品
全男班舞剧《画皮》选择用“全男班”诠释《聊斋》中的志怪故事《画皮》,不是为了复古,更不是噱头,而是寄希望于通过这样的手段激发演员和观众的想像力。
在舞剧《画皮》中,妻子陈氏和美人画皮两个角色,均由舞者杨海龙本人饰演。
在赵梁的《幻茶谜经》中,杨海龙曾经反串饰演“茶幻”,将唐朝女子的高贵大气、内热外敛演绎得入木三分。
此次在自己编导的舞作中再度诠释女性角色,杨海龙在现代舞根基上,又加以借鉴创新,融汇了不同表演方式、多元化的身体语言。
画皮美人的妆容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浓重的白色妆面与充满诡谲之美的《画皮》故事产生了共鸣和契合。其指代的“二重身”形式,亦指向内心中被压抑的另一个自我。
舞剧《画皮》的故事抽离时代,舞台、服装、视觉皆以极简主义风格为主导,呈现出区别于传统古典形象却又带有东方气质意境的氛围。
全男班舞剧《画皮》概念版宣传片《画皮》演出信息演出时间:9月24日周六晚20:00
演出场馆:重庆群星剧院
票价:///
大麦网重庆站
演出资讯
娱乐生活
明星动态
玩转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