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传统村落之陕县张汴乡刘寺村——
始建于汉代,近两千年的历史
近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经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文化部、农业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文物局等七部门日前公布了第三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陕县西张村镇丁管营村、张汴乡刘寺村两个村榜上有名。加上第一批上榜的西张村镇南沟村、第二批上榜的西张村镇庙上村,陕县已有4个中国传统村落入选该名录。为此,记者走进张汴乡刘寺村,探访这个村不为人知的故事。
地平线下的古村落
刘寺村始建于汉代,由刘姓最早定居于青龙涧河边的高岩墙崖上,大约在元末清初,才有其他姓氏相继迁入该村。民国期间,村里以村中心大路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堡,并一直沿用至今。该村位于河南省西部,隶属三门峡市陕县张汴乡,南依甘山,北临黄河,东眺崤陵,西指函谷。距县城7公里,东北方距三门峡市区仅25公里,属黄土台地及山地,该村总面积为22.8平方公里,下辖18个村民组,居住农户户,总人口人。
“闻声不见人,进村不见房,树冠露三分……”刘寺村地坑院果然如此,记者看到,进村的这一片地坑院有20余个,而且排列有序。“如果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你来到村子里,就会发现整个村很辽阔,地面上一间房子也没有,人们全都在地坑院里住。”陪同记者采访的刘寺村村支部书记阴高品说。
比起宽敞、明亮的农村新社区,窑洞采光不好,有些黑暗,通风也不好,可为什么仍有许多村民愿意居住呢?
“住窑洞,冬暖夏凉就不说了,我觉得好处主要是很安静,即使外边噪音再大,风再大。”正在地坑院里晒被子的孙秀莲说,她20岁嫁到刘寺村,一直在这个地坑院里住,已经住了60余年,早已习惯了窑洞的生活。在村里像孙秀莲这样的老人,大多对窑洞都有很深的乡土情结。
刘寺村地坑院,现有余座,连片分布,基本保存完好。刘寺村地坑院民居的形成与建造,紧扣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特点为就地取土,挖穴建宅,省工省料、经济实惠、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院落一般为深6米的长方体,大小规格有8孔、10孔、12孔三种院落。确定坐向,要求正窑“后有靠山,前不登孔”,按功能分有主窑、客窑、厨窑、居住窑、牲畜窑、杂物窑、茅厕窑、门洞窑,每种窑对应寓意为延年、生气、天医、五鬼、伏位、祸害、绝命、六煞。阴高品告诉记者:“门洞旁栽槐,取意‘千年松柏,万年古槐’,寓意家庭幸福长久,生活安康;绿化方面遵循‘前梨树,后榆树,中间一颗石榴树,寓意顺利,富贵,多子多福’。”在院子中间还有一眼窨井,阴高品说,窨井一般6米余深,遇到下雨天,院里的积水都流进窨井里,这样就不会往窑洞里倒灌了,相当于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
鬼斧神工的建造技艺
天井窑院是先辈智慧的文化遗存,是现代游览农村住宅的一大景观,也是考察研究黄土高原民俗和原始“穴居”发展的实物见证。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是百姓自古以来居住的场所。院落根据形式可分为长方体和正方体,按阴阳八卦确定窑院的坐向可分为北坎宅,东震宅、南离宅,西兑宅。定向后在平地挖出百余平方米,深约6—7米的土坑,在四壁按照八卦的位置,挖窑洞8—12孔,崖上边沿四周砌低花围墙,俗称拦马墙。
顺着拐弯坡道下去,有一个大门,大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入”的气势。穿过一段黝黑的走廊,迈过大门门槛就进入了地坑院。进入住人的窑洞,感觉一股暖意包围全身。记者看到,在住人的窑洞里还套着个小窑洞。“小窑洞的主要作用是防土匪。年,日本鬼子来村里进行大屠杀,就有人藏在小窑洞里,没被鬼子发现,躲过一劫。”阴高品说。
“一个地坑院多长时间才能挖好?”阴高品介绍道,挖地坑院是团结协作的结果,每家挖地坑院都是众乡亲齐上阵,他就挖过地坑院,挖地坑院先要挖天井,然后再挖窑洞,挖窑洞5个人最短5天就能挖出一孔窑。但挖窑洞不能一下子挖完,那样容易塌,必须先挖一面的一个窑洞,然后再挖其他面的,最多一次在四周挖3个窑洞,挖完后,让挖好的窑洞干燥,等上一两年后,再挖其他窑洞,一个地坑院完全挖好往往要四五年时间。每逢雨雪天过后,还要通过圆柱形的石碾碾压窑洞顶部,以防止坍塌。
一棵树一口井的守候
古树与古井的巧妙搭配,是传统古村落保持永久生命力的象征。
刘寺村共有古槐4棵,其中村中的古槐已有上千年的树龄,其旁边古井也有年的历史,剩余的3棵古槐也均有近年左右的树龄,古槐挺拔屹立,长势强劲,枝叶茂密,过往来人无不称奇。
在村里种了一辈子地的阴长龙告诉记者:“村中间的大槐树历史久远,我们小时候很喜欢在树下玩耍,这么多年风风雨雨过去了,古槐树依然挺立在那里,守护着村里的人们。”古树的神奇也引来了自身的一些灾难,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曾经想烧毁这棵古树,但是由于古树太大,大火烧了之后,古树又顽强地存活了下来,从那时候起,便成为村里人的“神树”。阴长龙告诉记者:“古树之所以能够经历浩劫还能存活下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它身旁的那口古井,大树纵横交织的枝根已经和古井交织在一起,每时每刻都汲取着古井源源不断的甘露。”
在没有水龙头的年代,这口古井曾是整个村子里的生命之源,那时的古井旁,槐树下,经常会看到一群农忙的人们在那里聊天,洗衣,小孩子则在旁边尽情地玩耍。现在村里生活条件好了,也都用上了自来水,如今再次走到古井旁,槐树下,当年的场景早已消失。
怎样才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住建部《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认为: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只要符合“传统建筑风貌完整”、“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三个条件之一的村落,即可被列为调查对象。
“传统建筑风貌完整”是指:历史建筑、乡土建筑、文物古迹等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或总量超过村庄建筑总量的1/3,较完整地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
“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是指:村落选址具有传统特色和地方代表性,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与维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村落格局鲜明且保存良好,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有代表性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是指:该传统村落中拥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族或地域特色鲜明,或拥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形式良好,至今仍以活态延续。
编后语:
冯骥才曾发出过如此痛彻的感悟:“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传统古村落,无疑就是一群会说话的建筑。踱步在光滑的青石板街,置身于古厝的深宅大院,抑或滞足于庄严肃穆的宗族祠堂前,一处处历史感极强的现场,总会让现代人产生些许穿越感。那些古朴的建筑群,既渗透着个体生活史,也记载着风云际会的社会变迁。保护传统古村落,保护我们的精神故园!
黄河时报记者:阴波
黄河时报编辑:张华杜姗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