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时报_时报历史 > 时报内容 > 思乡情他的600多首词为何没有一

思乡情他的600多首词为何没有一

发布时间:2023-10-23 13:58:43   点击数:
在流传至今的诗词中,辛弃疾在有些词句中也表达了思念故乡的情愫,如“家何在,烟波隔”“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等。事实上在南宋作为身份特殊的“归正人”,辛弃疾在思乡情绪的表达上难免有尴尬和为难之处。《满江红·点火樱桃》这首词的写作确切年代现在无法考证,从意境推测,应该是辛弃疾中年政治失意后的思归之作。词的下阕写道:“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虽然春和景明,词人依然难掩思乡之情,尤其是“家何在,烟波隔”是不太多见的辛词中直接写到念家情愫的句子。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当然,词人思念的不只是家乡,更是南宋王朝没有收归的故土。辛弃疾《去国帖》故宫博物院藏另一首《满江红·题冷泉亭》中也有明显的思归之意。词中写道:“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月本吾家,今为客。”冷泉亭在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下,唐朝所建。它不但靠近灵隐寺和飞来峰,而且就近登山,还有三天竺、韬光寺、北高峰诸名胜。词人大概是联想到,在他的家乡济南也有历下亭、观澜亭等和冷泉亭一样可观的景致,那才是“风月本吾家”。而如今,在南方各地辗转的词人,只是“客”而已。此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也有类似的情愫,“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一句中,“落日”“断鸿”“游子”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思乡氛围。尤其是“游子”,将思乡这种情怀毫不隐晦地明白道来。实际上,身为济南人的辛弃疾后来南渡,在当时是身份特殊的“归正人”。宋代称沦于外邦而返回本朝者为归正人,即投归正统之人,这是南宋对北方沦陷区南下投奔之人的一种轻蔑的称谓。在这种情况之下,包括辛弃疾在内的归正人实际上不太适宜过多或过于直白表达思乡之情——毕竟昔日的家乡已经沦为金人统治之地。张宜《稼轩观剑图》而这种情况也确实引起过其他学者的质疑和嘲讽。比如辛弃疾的《瑞鹧鸪》中有两句:“山草旧曾呼远志,故人今又寄当归。”清人顾炎武对这两句词颇有微词,他在《日知录》中评价说:“幼安久宦南朝,未得大用,晚年多有沦落之感,亦廉颇思用赵人之意尔。观其与陈同甫酒后之言,不可知其心事哉。”他的意思是,辛弃疾在宋朝不得重用便萌生了北归投金人之意。顾炎武之说只是一家之辞,后来也有很多学者反驳,因为毕竟没有证据认定辛弃疾词中的“故人”就是金人。况且在当时人们也有理由相信,辛弃疾这种爱国志士是绝对不可能产生叛国情绪的。即便如此,这仍然说明辛弃疾这样的归正人在身份和思想上的尴尬处境。新时报记者:徐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nr/1549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