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门桥,哪怕只要给我一门重炮,就一门,陆战一师一个也跑不了!”
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军长张翼翔,在长津湖战役之后说的一句话。
张翼翔所说的水门桥,是朝鲜境内盖马高原上的一座短桥,跨度只有8.8米。但是它地势险要,紧邻断崖陡壁,是那个地区唯一一座可以通行车辆和人员的桥梁。
长津湖一战中,面临志愿军的重重围堵,水门桥成了美军陆战一师向南撤到真兴里的必经之路。
在战争年代,一座桥,从这头到那头,往往代表着的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为了完成对美军的合围,切断美军的后路,志愿军先后两次炸断水门桥。但是每次志愿军刚刚炸毁大桥,美军就会依靠强大的基建能力迅速重新架起大桥。
最后,为了彻底炸断大桥,志愿军敢死队直接将桥基都炸毁了。而就在我们觉得这次陆战一师是插翅难逃的时候,美军居然通过空投,直接拼起了一座桥。
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这样的方式,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就这样,美军依靠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在我们的眼皮子地下将部队全部撤离。水门桥,成了朝鲜战争中人们都不愿提起的地方,也成了我们永远的一个遗憾。
电影海报
1、踌躇满志的麦克阿瑟和陆战一师
自从去年的电影《长津湖》上映后,相信大家对于这场战役多多少少都有了一些了解。
不过如今的文章信息多半都集中于介绍战役取得的战果,对于整个战役的很多细节并没有完整的展现。
志愿军入朝参战后,很快就取得了第一次战役的胜利。但是美国人的野心并没有因为这场失利而受到阻碍。
美军对于自己的力量十分自信,依旧坚持以军事进攻迅速占领全朝鲜的计划。为此,狂妄的麦克阿瑟决定在朝鲜战场发动“总攻势”。
这场总攻势计划以美军第10军在东线、第8集团军在西线,向北发起总攻,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
对于这场战争的胜利,当时的美国人觉得如同探囊取物一般,《纽约时报》更是直接报道:
民主的力量正冲刷残余的抵抗,朝鲜的部队已穷途末路,美国海空军飞行员控制着天空,甚至在前线的士兵也开始享受即将到来的盛大节日。
为了展现自己作为“民主”国家的优越,在感恩节这一天,美军后勤部想尽办法为士兵们提供了丰盛的佳肴,火鸡、肉馅饼、南瓜饼、红梅汁等全套特餐,甚至还有冰淇淋。
我希望你们这些孩子能在家过圣诞节。
这是麦克阿瑟对于他手下士兵的承诺,也是他作为半职业好莱坞演员的常规作秀操作。但麦克阿瑟敢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显然是有准备的,这样的自信,就来自于他手上的王牌部队——美第10军。
第10军中,第7师组建于年,曾先后参加过一战和二战,因在战场上一向准确无误而被称为「滴漏器师」。
而陆战一师更是大名鼎鼎,其前身是年组建的海军陆战队第一连,二战中历经瓜岛、冲绳岛的洗礼,如今正是无比的高傲。
拥有这么一支强大的部队,美军上下都是踌躇满志,对麦克阿瑟的计划充满了信心。
根据麦克阿瑟的计划,陆战一师从元山出发,11月15日前到达长津湖地区的下碣隅里,然后准备越过长津湖进攻当时朝鲜的临时首都江界。
同时美第7步兵师主力则由长津湖地区新兴里出发向北进攻,以策应陆战一师的正面进攻。
不同于当时美军上下盲目的自信,在当时的美军部队中,有一个人对这场战役一直非常的谨慎,这就是陆战一师师长奥利佛·史密斯少将。
出身海军的史密斯一向认为,美国陆军最大的问题就是情绪极度不稳定,不是极度乐观就是极度悲观。进攻顺利就会盲目冒进,而一旦进攻受挫,就会丧失斗志。
这次的总攻势,第10军的行动就太过于冒进,不仅对朝鲜北部冬天的寒冷气候和山地的崎岖道路准备不足,还无视了来自志愿军的威胁。
随后,史密斯向上级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但当时美军都沉浸在即将胜利的情绪下,第十军司令阿尔蒙德根本没有理会他。
眼看着自己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史密斯也没有再说什么。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史密斯对于上级全速前进的命令置之不理,要求士兵们缓慢行军。
11月24日,陆战一师已经全部进入到了长津湖地区,此时的气温已经骤降到了零下30度,美军许多士兵患上了严重的冻疮。
史密斯来到长津湖后第一件事就是命令部队在下碣隅里抓紧时间建立了一个简易机场和物资堆放站,然后重新修筑了古土里至真兴里之间的公路,使得当时美军的M26坦克可以顺利通行,然后命令部队不要进攻,而是就地构筑防御工事。
当时史密斯的这些行为被很多人嘲笑胆小,但是史密斯不为所动,他深知在这样的天气情况下如果不能保证补给线的安全,那么进攻就是在浪费生命。
而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史密斯的正确性,正是他的简易机场,让美军的补给线大大缩短,而提前修筑的道路也为后来的撤退做好了准备。
可以说,正是因为史密斯的“抗命不遵”,才让陆战一师避免了被全歼的命运。
麦克阿瑟
在陆战一师来到长津湖后,气温开始进一步降低。在当时的天气下,如果没有专业的保暖装备,在地上趴上半个小时,都会被冻死。
而这也使得美军认为志愿军是不可能在此地设埋伏。
11月27日傍晚,驻扎在长津湖水库两边的美军正安排向鸭绿江攻击前最后一夜的休息。入夜后,气温变得更令人难以忍受,呼啸的寒风在帐篷外肆虐,雪花像砂砾一般拍打着帐篷。
在这样的环境下,疲惫的美军士兵很快进入了梦乡,睡梦中的他们已经回到了大洋彼岸过圣诞节了。
但就在美军沉睡的时候,忽然间刺耳的军号声在空旷的雪原上回荡了开来,喊杀声、枪炮声震耳欲聋,美军士兵从梦中被惊醒,匆忙提起武器钻出帐篷,到现在,他们才发现自己被包围了。
2、志愿军的在长津湖的计划
这些士兵从哪里冒出来的?到底还有多少人?这是当时每个美军士兵都在思考的问题。
根据战前美军司令部的推测,志愿军的人数不会超过6个师,但其实在长津湖等待美军的,整整有一个兵团。
包围美军的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兵团司令宋时轮。
出身黄埔五期的宋时轮也算是沙场宿将,当时仅有42岁。自从19岁入党以来,宋时轮先后参加过长征、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著名战役,之后又率部解放上海,并担任过上海警备司令,是粟裕手下的得力大将。
宋时轮率领的第九兵团更是三野的主力,此前一直在东南沿海驻防训练,为解放台湾做准备,但突然爆发的朝鲜战争彻底打乱了中共中央原本的部署。
第一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司令部判断美军势必会再次发起进攻,为了粉碎敌人的计划,九兵团火速集结然后秘密入朝,接替42军担负起东线的作战任务。
宋时轮
而由于军情紧急,九兵团没有太多的时间准备,仅仅在沈阳火车站临时停靠时补充了些许物资然后就急匆匆开往前线,而九兵团的士兵当时大都还穿着单薄的冬装。
11月7日,第九兵团的先头部队率先进入朝鲜,至此很多士兵才知道自己已经到达了朝鲜境内。九兵团的士兵大多从小在南方长大,很多人从未见过雪,而来到盖马高原后直接面对的就是零下几十度的天气。
暴风雪下的盖马高原恐怖异常,首先跨过鸭绿江的第20军仅行军第一天就有多人被严重冻伤。
而当时的九兵团即便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也没有任何人退缩,全军上下都保持着高昂的士气。为了保持行军的隐蔽性,他们晚上行军,白天宿营,躲过美军的飞机侦查,硬是赶在11月21日陆续到达了长津湖周边地区。
而此时的美陆战一师还在下碣隅里修筑机场、浑然不知在他们的正北方,已经有一支十多万的大军潜伏了过来。
此前,志愿军最高统帅部已经下达了作战命令,由毛泽东亲自下令:
朝鲜北部江界,长津湖地区,应确定由宋兵团全力担任,以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灭为方针。
接到命令后,宋时轮开始根据敌我态势部署作战计划。在当时的情况下,以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根本不可能与美军正面硬刚,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利用地形进行伏击。这样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当时九兵团是秘密入朝,美军方面根本不清楚他对面志愿军的具体兵力。
随后宋时轮命令:
第20军负责穿插包围,第27军负责正面强攻,第26军作为总预备队随时准备增援和堵截。
根据美军兵力的部署,志愿军各部队将在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和古土里形成四个包围圈,争取全歼美陆战一师。
完成部署后,宋时轮要求各部队迅速行动,务必在指定时间到达指定位置,并于11月27日晚上发起总攻。
经过一夜的激烈战斗,志愿军战士穿着单薄的棉衣,冒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将美陆战一师分割包围在了长津湖地区。
到11月30日的时候,史密斯师长惊恐地发现,如果再不下令撤退,自己可能就要葬身于此了。
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史密斯也没有浪费时间,马上命令部队撤退。面对诸多美国随军媒体的采访,这位美军王牌师的师长表现出了最后的倔强:
“见鬼!我们不是在撤退!我们是在换个方向进攻!”
而这究竟是不是进攻,想必所有人都很清楚。在撤退过程中,被称为“北极熊团”的美步兵七师31团,被志愿军全歼,而面对“北极熊团”的求救,史密斯的回答是:
“抱歉,我们现在无法为你们提供任何帮助,你们只能自己掩护自己了。”
3、美军跳出了口袋
长津湖战役歼灭北极熊团时,作为预备军的二十六军,此时全在长津湖以北。但是因为情报不准、通讯不畅,兵团未能及时将二十六军南调,耽误了时间。
当兵团将攻击下碣隅里之敌的任务交给二十六军时,意味着二十六军需迅速穿过整个湖区。
而更让人绝望的是,由于美军拥有绝对制空权,为了避免空袭,部队没办法进行大规模集结,只能化整为零翻山越岭南下阻击。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战场,战士们轻装简行只带了两天的干粮。但由于部队分散开来,彼此之间的通讯也无法保证,志愿军在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侦察手段和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只能依靠简单的地图前进。
但万万没想到,当时二十六军携带的是一张朝鲜方面提供的较老的朝鲜地图,而且找不到向导,当时部分新开凿的人工湖,在地图上没有标注,部队按图前进,有时在茫茫雪原中奔驰一晚,天亮一看,居然走错了路!这大大地延误了行军的速度。
由于援军迟迟未到,“围点打援”中负责“围”的五十八师、负责“分割”的五十九师的情况也开始变得危险起来。
12月3日,柳潭里美军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突破了五十九师的包围,随后联合下碣隅里接应的美军对死鹰岭发起猛攻,死鹰岭失守。
而五十八师此前和美军血战,已损失惨重,而随着撤退下来的美军越来越多,五十八师也无法继续围困。
美军在强大空军的掩护下,大量的物资被空投到阵地上,美军迅速完成集结,然后以装甲部队开路,对封锁线发动猛攻。
12月5日,二十六军的一个师才冲到五十八师阵地,此时美军近乎全跑到了古土里。而此时,史密斯在此前修筑的机场和道路派上了大用场。美空军用此前搭建的临时机场运走了近伤员,空投.7吨物资。
而为了营救陆战一师,接应的美军甚至在小小的兴南港海域,集结了7艘航空母舰和多架飞机。
美军一旦通过水门桥,我军的地形优势将荡然无存。只要美军到达水门桥南面的真兴里,特别是号高地,就能以绝对碾压的火力,形成一个巨大的半圆火力覆盖区,所有的志愿军战士都将暴露在美军的火力之下。
为阻止美军跳出志愿军的“口袋阵”,炸掉水门桥,便成了把陆战一师封堵在长津湖地区的最后机会。
水门桥,这个本来并不在双方计划内的地方,就成了双方争夺的关键。
4、三炸水门桥
此时的陆战一师经过几昼夜的拼命突围,在零下20多度的冰天雪地中,已经疲惫到了极点。
很多士兵都觉得自己已经不可能活着离开了,他们将死在朝鲜战场上。
更让士兵绝望的是,当时部队已经开始就地掩埋阵亡战友的尸体了——按照陆战一师的传统,从来都是要把战友的尸体带回国的,绝不会丢下不管。但现在活人都已经插翅难逃,就实在没办法管死人了。
陆战一师掩埋战友尸体
然而,就在12月1日,史密斯师长接到了一个糟糕的消息:
水门桥被中国人给炸断了。
毫无疑问,志愿军对当前的态势判断十分准确,完全知道水门桥的战略价值。史密斯听罢赶紧命令工程营火速赶往水门桥,用最快的速度,重新修复了桥梁。
此时,陆战一师已经渐渐撤向水门桥。然而,三天之后,也就是12月4日,史密斯又收到了一份让他心悸的报告:
一支中国志愿军小分队,在晚上又把水门桥给炸断了。
震惊之余,史密斯再度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修水门桥!此时,我们不得不佩服美军强大的工业实力。在美军工程营拼死抢修下,凭借着先进的器械,水门桥以钢木结构加固,重新可以恢复通行。
这一次修好之后,为了保护水门桥的安全,史密斯派出了一整个坦克营,超过40辆坦克外加大批美军士兵环形拱卫水门桥。
水门桥保障完好,就是陆战一师的阳关大道,如果再被炸,就会成为陆战一师的“奈何桥”。
得知水门桥再次被修复后,志愿军也十分的惊讶。我们在当时是万万想不到美军的修复速度居然可以如此之快。
但是,水门桥绝对不能就此放弃。12月6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27军80师团3营7连连长姜庆云带着一个步兵排和一个重机枪班几十个人,趁黑摸到了水门桥附近。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炸掉水门桥,应该说,是要第三次炸掉水门桥。
这支敢死队背着炸药包向着水门桥发动了进攻,美军发现志愿军的踪影后,马上开始疯狂的开火。
但是敢死队的所有队员,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依旧往桥的方向拼死突进。
战斗中,姜庆云自己也身中两弹,身负重伤,再也没有办法动弹,而他的战友则冒死完成了任务,这一次,他们不仅仅把水门桥的桥面给炸了,把桥基也给炸了个干净。
美军站在第三次被炸断的水门桥前
但是志愿军依旧不放心,到了第二天白天,20军58师一个副师长亲自来观测爆炸效果,认为按照这次水门桥的受损程度,美军至少要花半年时间才能修复。
所以,他放心地向上级汇报:
桥已被彻底炸断,陆战一师跑不了了。
水门桥被完全炸毁之际,美陆战一师的主力部队也抵达了水门桥。史密斯看着眼前空荡荡的峡谷,确实有万念俱灰的感觉。此时史密斯已经感受到了志愿军传递出来的决心:陆战一师一个都别想跑!
史密斯清楚:志愿军主力只要三四天就能赶赴水门桥。到那时,陆战一师这支美军的标杆部队,一个都不会活着离着这里。
绝望的史密斯给麦克阿瑟发了一份电报:他们已经做好了全军覆没的准备。
消息很快传到了美国五角大楼,紧急会议上,每个人脸上都愁云惨淡,大部分人支持承认战败,将军队撤出半岛。杜鲁门甚至想授权麦克阿瑟使用原子弹,来达到解救军队和维持“民族荣誉”的目的。
根据后来的档案解密:当天的五角大楼,对于朝鲜战争已经彻底放弃取胜的想法,只希望能体面地撤出。
史密斯在断桥边望着漫天飞雪仰天长叹,3天之内,任何人都不可能凭空造出一座桥来。
恰如我们如今常说的那句话一样: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就在我们认为陆战一师是插翅难逃的时候,美国人想出了解救陆战一师的办法。那就是:火速运一批M-2架桥钢梁,凭空再架一座桥。
方案确定以后,美国这部强大的战争机器马上迅速运转起来。这时候,体现出了战争的本质——国力。
从朝鲜到东京,为了挽救陆战一师,上千人开始立刻投入计划制定和工作。日本的三菱重工开始加班加点制作M-2钢梁。
而如果想确保钢梁可以安全的运动到指定位置,用传统的船运+车运,时间肯定来不及了,只能用空投。但是每根M-2钢梁重达1.1吨,如何空投也是个难题。
就在三菱重工制作M-2钢梁的时候,在南朝鲜的一个空军基地也开始试验用降落伞空降钢梁。
12月7日,就在志愿军第三次炸毁水门桥之后没多久,8架美军C-大型运输机飞抵美军古土里阵地上空,空投下了8套M-2型钢梁。
空投时的场景
12月8日下午4点,一座全钢结构、可以承重50吨的全新的“水门桥”出现在了断壁悬崖之上。2个小时后,陆战一师主力部队开始过桥,12月6日桥被炸断,12月7日空投,12月8日通车。我们不得不惊叹于美军强大的国力。
看着部队逐渐的从水门桥撤离,但是史密斯的眉头依然紧锁。凭他对志愿军的了解,即便是通过了水门桥,难道中国军队就没想到派部队阻击吗?
为了防止美军逃走,志愿军早已布置了伏击部队。负责阻击的,是志愿军20军58师团。然而,由于风雪实在太大,多日作战的将士们已经精疲力竭。虽然将士们竭尽全力在雪地里爬行赶速度,但大部分依旧还是没有及时进入阻击阵地。
仅有一个连,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登上了一个可以俯瞰水门桥的山头。然而,在美军的整个撤退过程中,这个连队却一枪未发。等到美军来到阻击阵地后,发现整个连队的士兵都已经成为了晶莹的冰雕,他们每个人都保持着进攻的姿势一动不动。
年12月8日,毛主席收到宋时轮关于长津湖战役的电报后,默立良久,黯然神伤,独自走出书房,向着东方脱帽致敬。
两年后,当第九兵团从朝鲜回国,车行进到鸭绿江边的时候,宋时轮将军让司机停车,下车后的他向长津湖方向,脱帽弯腰,深深鞠躬,抬起头来是,已然是老泪纵横。
在那些冻死的志愿军战士里,有一个上海来的兵,叫宋阿毛。他在冻死前,留下了一张自己手写的纸条:
上面写的是: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三炸水门桥,不能说志愿军没有认识到这座桥的战略意义,也不能说志愿军没有尽力,而是当时美军的后勤保障能力和现代化工业水平,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国军队所能达到的认知极限。
事实上,对美军而言,那时候在战争中空投各种器材乃至各种作战坦克和车辆,早已不稀奇了,而这仅是年代美军的军事水平。
朝鲜战争一战,刷新了我们很多人的观念,让我们真正见识到了现代战争的作战方式。在我们传统的战术思想中,天时不如地利,以逸待劳,往往都可以稳操胜券。
但是在朝鲜战争中,机械化的部队在海空军的配合下将一切不利的条件都抹去了。朝鲜战争一战,让我们认识到了这些所谓的“地利”优势,在现代化军事科技打击下的孱弱。
国力的衰弱,让太多的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丢掉了生命。当志愿军的伤兵医院现场截肢的时候,美军的伤员却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医院的手术台上。
太多的年轻生命牺牲在了异国的战场,看着身边战友一个个的倒下,自己却无能为力,这也成了很多活下来的战士都不愿意去回忆的原因。
对于历史,我们回忆过去,一方面是为了缅怀逝去的先烈,更多的是要真实的去反思,去客观的呈现当时我们和对手在物质条件上的巨大差距。唯有如此,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我们打下这场战争的艰苦与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