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时报_时报历史 > 时报广告 > 她和团队为新华社海外吸粉数千万,因休假时

她和团队为新华社海外吸粉数千万,因休假时

发布时间:2021-9-12 16:32:08   点击数:
资生堂·电讯访谈间骆珺:哪里需要,记者就在哪里!

本期嘉宾:骆珺

新华社国际部记者、编辑,英文评论员

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团队成员

前驻伦敦分社时政记者

东方卫视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节目嘉宾

曾因记者手记《新华社女记者悉尼休假遇突发劫案》被熟知

本期主持:薛园

主持人:很多人熟知你都是从那篇记者手记开始的。似乎你刚开始还犹豫了一下,后来仍然是义无反顾地逆着人流走到现场的警戒线前,当时心里害怕吗?

骆珺:当时是我和摄影部的同事在驻外回来一年之后,她邀请我一起休假,两个女孩子结伴去澳大利亚旅游。在接近市中心的商场闲逛时,突然听说这么一个事情。第一反应是——我们自由行花的钱会不会打水漂了,然后才开始考虑安危的问题。

当时店员都非常紧张,我们相当于是被赶出店外的。然后才看到街上的人流已经开始往市中心的反方向撤,才感觉到其实是有一种危机的气氛。于是才反应过来,这是澳大利亚本土近十年来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

虽然说是疑似(恐怖袭击),但是警方接到的信息说,在市中心的多个景点都被安置了爆炸装置,所以情况非常危急。与以往驻外记者碰到的恐袭情况不同,以往一般都是哪里发生了爆炸之后,记者才赶去现场。

而这次是一个进行中的疑似恐怖袭击事件,所以当时其实有点害怕。我们两个人第一反应也是先考虑了一下,又和国内编辑部联系,编辑部说前方消息混乱,外电的报道也很混乱,如果能够第一时间去现场的话是最好的,因为需要现场的一手情况。

悉尼劫案现场荷枪实弹的当地警察

主持人:在异国他乡还能够这么沉着冷静的对这样一起突发事件进行报道,跟你平时的工作经验及驻外经历是不是有关系?

骆珺:新华社国际部的记者,大部分都要有驻外经历。加上我刚刚从英国驻外两年回来,随时可以调整到驻外记者在一线采访的状态,所以说还比较自然。

骆珺采访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

主持人: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事?

骆珺: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年,跟随习主席出访英国时碰到的一件事。因为和之前的驻外经历还是有一定的对比,所以觉得很有意思,很值得说。

当时我们一队中国记者在伦敦街上走,有一位穿着非常体面的英国绅士拦住了我们,特别礼貌地问:“我想问一下你们是不是从中国来的?”我们说:“是,我们是中国的记者。”

他又问:“你们是来报道习主席访问英国的吗?”我回答:“是。”他说:“太好了,我就想跟你们说一下,我们非常欢迎习主席来访问,希望他对英国的访问圆满成功。”

当时我们觉得非常惊讶,因为其实英国人还挺保守挺拘谨的,这种主动在街上拦人的事情是很少做的。

主持人:你现在是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团队的一员,这个团队主要做些什么?

骆珺:我们之所以想到要在海外社交媒体开通新华社的账号,是因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种新兴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群体越来越大。作为媒体,我们的读者在哪里,我们就要到哪里去。这就像很多媒体都有自己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gg/1420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