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时报_时报历史 > 时报广告 > 大湾区发展重心逐渐ldquo北移r

大湾区发展重心逐渐ldquo北移r

发布时间:2021-5-19 23:02:30   点击数:
作者:今纶2月2日,深圳公布了年GDP的数据:总量2.76万亿元,同比增长3.1%。客观而言,深圳在疫情之下取得这个成绩,很不容易,可喜可贺。

深圳年GDP数据

不过从增速来看,在GDP前十强城市中,深圳作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城市,作为中国房价最高的城市,增速至少落到了重庆、成都、杭州、南京的后面。而且深圳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滑明显,人口数据再添变数,大湾区的竞合局面将持续明朗化。收入增长1.5%,二手房涨14.1%毫无疑问,深圳依然有钱:截至年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3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4%;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余额.54亿元,增长14.4%。但深圳的消费在下降: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亿元,比上年下降5.2%。虽然有关方面强调,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国城市中位列第五,位列上海、北京、重庆和广州之后,这一名次相比于年进步了2名。

图源:深圳统计局

这里面有什么“秘密”?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在其中起了作用:其一,深圳的高房价挤压了消费力。证券时报·数据宝追踪的《年个城市房价排行榜》数据显示,年12月底,深圳二手房均价同比上涨超34%,站稳8万元大关,蝉联全国榜首的同时再创历史新高,均价比北京贵元,比上海高近50%,2.2倍于广州,2.6倍于杭州。图源:数据宝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深圳人近年来的日常消费购买力在下降:,深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亿元,比年增长6.7%,到了年因为疫情,下降5.2%。年,广州的这一增速是7.8%。同样因为疫情,年,广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亿元,同比只下降3.5%。总量比深圳高,但是降速比深圳低1.7%,广州显然更有韧性。消费数据比GDP更能体现生活的幸福指数:有没有钱买东西,敢不敢消费,当然是幸福指数的一种体现。深圳的消费特点是:塔尖的一小部分人特别有钱,什么都买得起,什么都敢买。但是相当一部分白领、蓝领被高额房贷、房租压着,不敢消费,超级节俭。深圳罗湖这里可能有人会提香港因素,说一部分深圳人去香港消费了,本地体现不出来。错,年,由于疫情的原因,香港深圳来往不易,深圳人其实减少了去香港消费的力度。塔尖收入的深圳人拖不动消费这辆大车,他们毕竟人数有限。2月1日,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发布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房价大涨,收入增幅远远落后于房价涨幅,实际上意味着购买力下降。数据很清晰:年,深圳人均消费支出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8.0%。当然有疫情的影响,但是和房价大涨产生的剥夺感相比,疫情影响不值一提。再看一个权威数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70大中城市二手房数据显示,深圳楼市全年上涨14.1%,成为70城中唯一一个涨幅超过10%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5%,二手房平均涨了14.1%,有些片区楼盘涨幅更是超过50%,不省钱还能如何?结果就是人均消费支出实际下降8.0%。如果按照证券时报·数据宝的数据,则是:收入实际增长1.5%,二手房平均涨了34%。总有一个数据更接近真相。人口数据不如消费数据真实其二,深圳的人口总量可能在下降。深圳的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还有一个可能的因素,就是实际在深圳工作、生活的总人数在下降。从公开数据来看,从年起至年,深圳的常住人口的增加呈现逐步下滑的趋势:这三年,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量分别是62万、50万和41万。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与广州只有1万人的差距,而杭州则以55.4万狂甩深圳14万人之多,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年,杭州的经济增速又超过深圳,而杭州的房价远低于深圳,杭州还是数字经济非常发达的城市。深圳有腾讯,杭州有阿里巴巴。杭州还在拼命卖地,连续几年成为卖地收入冠军,而深圳的土地存量少太多。年,杭州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下降3.5%,降速与广州一样,但是比深圳领先1.7%。深圳的户籍人口在增加,其中一些是本来就居住在深圳的人,还有应届大学生以及借落户拿房票的炒房客。深圳实际的总人口应该在下滑,当常住人口的增量下滑之后,高房价又形成逼出效应,一些常住人口被迫离开深圳到广州、东莞、惠州等地安家落户,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年的这一波房价上涨,使得更多没有买房的深圳人心生退意。统计局数据:从年到年,深圳移动互联网用户少了万。第一太平戴维斯监测数据显示,年四季度深圳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升至28%,是四大一线城市中写字楼空置率最高的城市。新增供应持续井喷一直被视作空置推高的主因之一,当然深圳的净吸纳量还不错,但还是顶不住空置率一路走高。空置率高企导致深圳写字楼租金也逐年走低也是事实。深圳写字楼空置率我的判断:深圳的常住人口增量大概率在年被广州超过,年则一定会被广州超过。网络传闻深圳有万人离开深圳后没有回来,这当然没有任何证据和靠谱的来源,无法确认。不过,从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过猛到深圳常住人口增量下降,再叠加移动互联网用户少了万等因素,趋势很明显,深圳的实际人口总量很有可能是在下降的。消费数据最真实,有些人的户口在深圳,但是人在海外或者外省,拿个户口就是为了炒房。所以,人口数据还不如消费数据真实。千万不要以为常住人口增量下降没什么大不了,更不要狂妄到认为只需要精英到深圳,非精英去其他城市,常住人口增量是城市活力包括房价的重要支撑。深圳深圳的某些片区被不少人视为“硅谷”,那么,硅谷近期发生了什么?特斯拉、甲骨文以及一批科技公司正在逃离硅谷,无独有偶,旧金山的租金下跌,办公室空置率飙升,是多年来未遇到的“怪现状”,与深圳何其相似?深圳在科技方面的最有力竞争者可能是杭州,正如很多硅谷大佬投奔德州,深圳未来要面临越来越猛烈的来自长三角的挑战。杭州人口已经过千万,杭州有足够的土地,杭州有卓然于群的数字经济和大批的人才,而且杭州是浙江省会,有“强省会”风潮之下的天然优势,杭州还有足够的筹码和中国GDP第一城上海谈合作。深圳消费数据一出,大湾区趋势再变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出的时候,我们清晰看到如下表述:优化提升中心城市。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香港

但是,香港由于目前的情况(相关数据请自行查询),实际上在短期内无法和内地城市完全实现同步的经济运转,澳门情况略好,不过也面临差不多的局面。那么,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广州、深圳就要承担更多的重担。未来怎么干?其实在广东省层面已经想得很清楚了——“双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是重点。现在由于香港的特殊情况,以及广州在经济数据上的逐步上扬,广州正在逐渐拉近自己与深圳在经济总量上的差距:年还有超过亿的差距,年只有亿的差距。看看增量,年广州的GDP实际增量(修订后)以及年的实际增量也非常可喜。活力广州,大势已成。而且佛山也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年,佛山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7亿元,增长1.6%。佛山增速超过东莞,东莞年的增速只有1.1%。东莞在高房价方面正在复刻深圳,而且佛山的土地面积还远大于东莞。站在大湾区地图前,我们看到:大湾区的发展重心正在逐渐北移。这里面有香港的因素(不多谈,你懂的),还有国际形势的因素。国际形势方面,大家都很清楚,还是相对紧张的。在这种情况下,有传统商贸底子的城市和交通枢纽中心是最受益的。“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大背景下,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较多面向内地的商贸城市、制造业大城会更多获益,相比东莞、深圳,广州、佛山两座城市这方面的属性更多一些,当然广佛在外贸方面也很突出。广州作为华南的交通枢纽中心,在“内循环为主”的时代,实际上是把住了流量的阀门,而且广州很清楚流量意味着什么,所以在“十四五”规划中,把打造“枢纽之城”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交通枢纽意味着成本低,更方便,更快捷,这在赚钱不易、重视成本的年代非常重要。而且广州在科技创新方面正在猛追深圳,“十三五时期”,广州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增幅居国内主要城市首位,而且已经布局建设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一区三城”,高新技术企业从家增加至1.2万家。所以,广州说“我还要做创新之城”。广州在短期内想在科技方面超过深圳固然不太可能,但是可以不断缩小差距,而且广州的优势也是深圳很难在短期内超越的,即文化、教育、医疗的优势。广州还有一柄“利器”是深圳没法应对的,即一线城市中相对适中的房价,这意味着成本低,更易于吸引人才。而这一切都发生在整个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局面之下,人的年纪越大,越注重安居乐业,越注重医疗文教。深圳正在投重金全面增加学位,全面提升医疗力量和水平,但是,高房价这个坎如何迈?真要学新加坡?所以,深圳很早就说了,大专毕业就可以来落户。广州直到去年年底才放开几个区的大专人才落户,真正核心的几个区并没有放开。广州为何如此淡定?因为要论“抢人”,我的房价只有你的一半,我不着急,时间在我这边。广州和佛山也在加速一体化,按照规划,广佛两市轨道线未来将达27条,文化上的认同感,交通上的便捷性,产业的互补与良性竞争将使得超级“广佛市”有机会迈上新台阶。和网友们在网上激烈争论不同的是,广州和深圳未来是合作大于竞争的关系:对于广东省来说,广州和深圳都是中心城市,有了“双区”建设和“双城联动”的顶层设计,就意味着资源融通、区域规划、产业分布需要站到大湾区的盘子里来考虑问题:哪些产业适合放在哪里发展,要给什么政策、人才、资源的支持,是一个协商和互动的过程。随着轨道交通把广深佛莞更加紧密地串联在一起,由于市场的力量,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会越来越少,但是产业合作会越来越顺畅、高效,因为只有顺畅和高效才能赚到钱,大湾区都是聪明人。不过,两件事情是确认的:深圳以前那种过度重视经济发展,在民生建设上投入不足的局面结束了,这其实也意味着深圳的现有模式摸到了“天花板”,人们会用脚投票。深圳也在努力改善目前遇到的问题,包括在强力调控楼市。大湾区经济发展重心“北移”不可逆,这是世界局势、国内情况、湾区形势以及成本增减等微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广州是其中的受益者。过年囤好货-46°纯粮食酒-

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欢迎加入抱朴财经读者俱乐部详情可添加我们工作人员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gg/13735.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