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朋友圈里一张“小P孩作息时间表”的图引发了网友热议,按照这张作息时间表,“小P孩”每天从5点起床,一直要各种学习到23点才能睡觉。每天学习18个小时、睡眠6个小时,面对来自社会的质疑,“小P孩”的家长—北大毕业的刘女士说,她和很多北大的同学聊过,他们都觉得很正常。(3月3日,重庆时报)
一天18个小时学习,还是个9岁“小P孩”,听起来都让人触目惊心。可是这位家长“北大毕业”的身份极具迷惑性,而且她似乎还有“系统教育理念”:9种课外辅导课,每一门都有“好处”,跆拳道、游泳是为了增加男子气概;弹钢琴、拉丁舞是为了培养艺术天赋,以后找女朋友有帮助;英语是为了出国方便;围棋、奥数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读古文是为了学习传统文化;练毛笔字是磨练他的性子。“其实6小时的睡眠刚刚好,没有发现他上课打瞌睡”。
如果以“功利性”来理解基础教育,物质条件更好的家庭,让孩子占有更多的教育资源,比如上升学更好的学校,花高价辅导各种特长课,理论上对孩子未来更有利,就好比这位北大虎妈,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希望全部用课程教育解决好未来的恋爱、留学、气质等问题,但也要明白,基础教育首先不能以牺牲孩子健康为代价,更加不能忽视教育的其他方面,比如社会实践、与人交往、心理教育甚至挫折教育,这些对孩子未来成为健全完整的人一样重要。
9岁“小P孩”顾名思义,就是各方面还没有发育生长完全的未成年人。小学生一下课就吵吵闹闹,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喧闹,而是这个年龄的生理心理特征决定;少年儿童喜欢找小伙伴玩,因为他们要在与伙伴嘻玩中对照同伴“发现自我”。教育学上反对学前教育“小学化”,义务教育更加不能“成人化”,让未成年人生理心理承受超负荷压力,或能收获一时成绩上一流大学,但身体心理积压的负能量或在成年后的某一天爆发。
这位北大虎妈的目标是让孩子将来上“北大清华耶鲁之类名校”,有没有想过在孩子成长中这些学校是否自己的“最爱”;如果将来孩子虽然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问父母要一个“永远回不来的缤纷童年”又怎么办?如果孩子将来虽然获得物质意义上的优裕,但心理上过多的负能量让自己永远体会不到普通人该有的幸福感怎么办?近日,北大学子弑母、杀人后还用母亲名义贷款的新闻让人震惊,这位“精致的高材生”是否也是功利过度教育的牺牲品呢?
牺牲孩子身体健康、直接跳过童年的功利教育对这位“小P孩”当然不利。但笔者最为担心的还是,这位北大虎妈头上有北大光环,而且宣称“我也是这样过来的”,说起教育理念来更是头头是道,还有不少北大的同学背后力撑,这位”小P孩”的成绩现在也非常不错,社会资源分布本就不够均衡,竞争加速正成为社会主旋律的当下,焦虑的成人世界造就焦虑的家长,焦虑的家长喜欢功利的教育,那么这位“北大虎妈”是否会误导焦虑中的家长,引起群而效仿?北大虎妈的传说是否会撕裂教育共识呢?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输给功利心早已不是一日两日,还是希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多一份定力、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学习还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好。
作者:舒源
内容来源:教育之江
原标题《最怕“北大虎妈”误导焦虑家长》
东方教育时报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白癜风治疗药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td/8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