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时报_时报历史 > 时报特点 > 重庆棒棒军的前世今生

重庆棒棒军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7-4-17 23:29:40   点击数:

???提示:点击上方重庆磁器口↑一起聆听古镇故事!

每次来到古镇磁器口,在各个入口和街巷处,总会看到一些游客好奇地将相机对焦着一群特殊的人们——棒棒。去年1月6日,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先生回到阔别多年的磁器口,就曾饶有兴趣地与街头的棒棒们交谈合影。

?丁肇中先生和棒棒合影?

不得不承认,重庆“棒棒军”的名声远播。由于他们常常穿行游走在山城,爬坡上坎,形成了一道浩浩荡荡的城市人文景观——即使在全世界的都市中也是独一无二。“棒棒军”,就像是山城独有的某种“土特名产品”。

对绝大多数外地人而言,“棒棒军”是一种绝对新奇的工种,同时也是一种非常难以定义且神秘的群体。也因此,棒棒这种形象也历来表现某种地域文化的“道具”,屡屡出现在影视剧和文学著作之中。譬如一度热映的《疯狂的石头》,而棒棒的形象和台词,也极大程度地丰富了电影的剧情。

如今,重庆“棒棒军”的定义和内涵又有了新的外延。李克强总理在重庆万州考察时在万州港码头对“棒棒”们深情地说:“你们很了不起!每一分钱都是流汗挣来的,是中国人民勤劳的象征。”他还说,推动中国发展,正是需要负重前行、爬坡越坎、敢于担当、不负重托的“棒棒精神”。

为此,“棒棒”又一度成为媒体版面里的热词。不过,很多人更想了解的是,作为一种职业,棒棒究竟是怎么起源的?这个称呼又是从什么时候流行的?

?总理和棒棒在一起?

“棒棒”一词来源于民间

高高的朝天门哟,挂着棒棒的梦,长长的十八梯哟,留着棒棒的歌。爬坡上坎,脚下的路,一根棒棒求生活。渴了抱着棒棒睡,累了端起大碗喝,哈由他说,土由他说,日子在棒棒上梭哦。有盐有味有盐有味不寂寞……”

这是风靡重庆乃至大西南的方言电视剧《山城棒棒军》的插曲,一段质朴的歌词,将棒棒军的形象,以及辛酸和乐观,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在重庆,不管是商场门口、车站旁边,还是小区门口、交易市场等地,到处都能看到“棒棒”们的身影——常常挑着超过自己体重的货物,穿过车流,爬坡上坎。

假如你坐在重庆的公汽上,经过许多站台,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棒棒。每当一辆公汽到站,那些脚踏解放鞋、揣着竹筒的棒棒,眼睛就在顷刻间放出光亮,并立即随着缓缓进站的公共汽车迅速跑动——期待着车上能有一趟买卖。

不夸张地说,如果有一天棒棒集体消失,山城会陷入到一种恐慌之中。因为重庆人已经习惯了对他们的依赖。

这个群体里,下到十余岁上到七十岁,主体为青壮年;甚至女性在其中占到不少比例,她们有的是单门独户,也有“夫妻棒棒”。女性棒棒在整个群体里起码也得有3%的样子。

?山城棒棒军?

那么,“棒棒”这个名称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据民俗专家称,“棒棒”一词最初是来源于民间,但何时出现,以及由何人所创,考证已经十分困难。但可以肯定的是,“棒棒”这个称呼大致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流行起来的。因名字既形象又通俗,很快就被重庆人接纳。到了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棒棒”在重庆活动,凭自己双肩扛下天下,因为他们通常是群体活动,所以又被称为“棒棒军”。

?山城棒棒军?

“土特产”的前身

“棒棒”的称谓兴于何时无考,但他们是重庆城独特地貌的产物却是不争的事实。有民俗学者称,自重庆有商贸活动起就有“脚夫”的存在了,因为重庆依山傍水建城,形成了从山巅到山脚的环山建筑,山脚是街道,山腰也依次向上形成街道,重庆的大街小巷爬城上坎无坦途,不管是搞城市建设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搬运挑抬,都极需劳力。

重庆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上游的水陆重镇,19世纪末开埠以来,更是成为了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大量的货物都要依赖人工转运。那时,重庆“棒棒军”非常之庞大,还形成了许多颇具规模的“棒棒军”局、号等行帮组织。除经营人力运输业外,还开设有自己的钱庄,经营汇兑及现金业务。

凭借一根棒棒谋求全家生活,这是一种地位不高但是极有骨气的生存方式,是那些憨厚老实、也绝无谋生技能的农民兄弟不甘贫穷的一种积极态度。而且,重庆的棒棒绝对是有智慧的一群。他们不仅在传统的码头地带看到了竞争的激烈,努力扩大“业务经营空间”。甚至也在不断拓展“业务范围”。

重庆诗人傅维描叙道:在重庆,你的朋友甚至你自己喝醉了,可以请棒棒把他们或你背回去;女友过生日,可以请一群棒棒把花送去,还献上一首《生日快乐》歌;如果你的宠物遭遇不幸,你可以请棒棒来帮哭,他们可以哭得摧肝裂胆,涕泗纵横。如果你偶然想来次夜不归,棒棒可以往你家里打电话,帮你圆谎;如果你看不惯某人,他可以跳起脚帮你骂他;如果你心情不好,他可以陪你喝酒——往往还蛮有效。

?山城棒棒军?

即将消失的“风景”?

然而,若干年后,“山城棒棒”也许将不再成其为一种普遍性的谋生手段,而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景观式”的“职业”。

近几年,重庆的棒棒数量锐减、老龄化严重,是网民们热议的话题,网友发问:山城棒棒,一个正在消失的职业?

历来棒棒的数量都富于争议,因为这种职业特殊的流动性和随意性,官方也不可能获得具体数字。但不管数字多少,随着物流公司蓬勃兴起,快递行业竞争愈演愈烈,轨道交通四通八达,私家车的兴盛,乃至“耙耳朵”在太太面前的文明意识遍地开花,一切都在争抢棒棒的“饭碗”,棒棒们似乎没有了“用武之地”。另一方面,随着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工薪待遇一再提升,再加上职业多元,越来越多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大可不必“肩扛竹棒,沿街游荡揽活”,他们完全有更多优渥、更为体面和有尊严的工作机会。

虽然,因地势原因棒棒在短期内必然难以彻底消失,但不能不说,作为一道“独特城市文化景观”、一张非正式“重庆名片”的“棒棒军”,正在急剧缩减。应运而生的棒棒军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之前数十年他们让整个城市习惯了对他们的依赖。同时,他们也是城市化之后的损耗品。一方面,“消失”让人欣慰,体现了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一种地域特色文化消失难免令人感伤。网上的分歧,也显示重庆人对此的矛盾心态。

不管怎么说,“棒棒军”总归是一块独特的人文活化石——也飞出过金凤凰,棒棒里出的名人不计其数,诗人,作家,画家,知名企业家,还有上过全国“两会”、再上央视的三位现代棒棒。

棒棒军备受世界







































北京中科医院坑
杭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td/8102.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