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长安人的心里,都镌刻着一首耳熟能详的正气之歌:“战以止战,兵以弭兵,正义的剑是为保卫和平。创造犀利的武器,争取国防的安宁,光荣的历史肇自金陵……”歌曲原本是刻在一块石碑上面,但岁月变迁,沧海桑田,这个石碑早已不在,它却证明了长安人在抗日战争中,撑起民族救亡的脊梁,这种保家卫国的精神已经镌刻在每个长安人的心里。
年,“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八·一三”淞沪会战,激战持续三月有余,上海、南京相继失守。同年底,金陵兵工厂(长安前身),更名为第二十一兵工厂,奉命西迁重庆。
当时没有火车、飞机,甚至也没有汽车,千里西行,所有装备和人员都必须靠轮船,上千设备、数万职工和家属,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时任长安厂长的李承干在《抗战中服务兵工回忆录》中描述道:“国破家亡之痛,猛袭亿万人之心,当同人离京之日,江干与车站之哭声震耳,不能挈将西上之眷属,痛极号跳,呼天抢地,此别无殊锥心,旅人千百均深蕴悲壮之情绪,萧萧易水,其景差复相同……”
“到达重庆后,为了向前方提供弹药,有的机器刚一搬下轮船,就在岸边,一边就地生产,修理兵器,一边建设厂房。”原长安党委书记向明鑫说,同时还要面对日军的轰炸。
但轰炸没有挡住长安人生产的步伐,却让他们抗战的决心更加坚定,一个月后,长安人连夜赶制的40挺重机枪送往前线。
三个月后,生产全面恢复,长安成为当时搬迁速度最快,复工最早的兵工企业。 提供抗战60%的兵器生产
武器生产大后方扎根重庆后,在日军的轰炸中,长安厂并没有缩小,相反第二十一兵工厂通过扩建分厂,以及接收其他兵工厂等措施,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16个生产单位,共生产19个军工品种。其主要产品有:马克沁重机枪、捷克式轻机枪、82迫击炮、中正式步枪等。
抗战期间,第二十一兵工厂共生产马克沁重机枪1.8万挺、捷克式轻机枪1.1万挺、中正式步枪8.6万支、汉式步枪21万支、82迫击炮弹万颗、82黄磷弹17万颗、黄磷手榴弹31万颗,以及其他产品若干。
“抗日战争时期,第二十一兵工厂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兵工厂,不仅为抗战前线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而且为我国兵工技术的发展做了重要的贡献。”
当时长安的产量约占全国兵工厂武器总产量的60%,单是步枪,每个月的产量即可装备一个师。此外还修复了大批枪械,为正面战场坚持抗战、夺取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结束后,当时国民政府对长安有个评价:“八年浴血抗日战争,艰苦备尝,我们的兵工厂支援了十大战区,三百二十万部队所需的武器、弹药供应,俞大维领导的兵工厂,尤其是第二十一兵工厂李承干厂长及全体员工们,对国家的贡献是无法估计的。”
中国兵工的脊梁
解放后,朝鲜战争爆发,新中国又一次面临战争的危险,党一声令下,第二十一兵工厂全厂职工立即进入紧急战备状态,日夜苦干。“一切为了抗美援朝”是大家的战斗口号。
工厂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的热潮。职工生活虽然还相当困苦,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费为6元,但大家热情极为高涨。有的献出了自己的金银戒指、耳环,有的捐献现金,有的义务赶做军大衣、军鞋。
年7月27日,中、美、朝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历时三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这期间,第二十一兵工厂共产出步枪支、重机枪挺、轻机枪挺、迫击炮门、迫击炮弹12万多枚、手枪3.12万支,还捐献军鞋两千多双,捐献的现金、物资共值6.13万元……为打击侵略者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如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所说:“三千里路云和月,长安人用两腿丈量着南京到重庆的距离。翌年三月,西迁的火种复燃!源源不断的军火运往前线,充满仇恨的炮弹,狠狠地砸向侵略者。战以止战,兵以弭兵,正义的剑是为保卫和平。长安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犀利的武器,争取国防的安宁。”
(文章来源:重庆时报)
潜江市吉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