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是直面事实、揭露真相的职业。在近现代史上,有一批批在新闻业奋战的著名记者,他们为了救国救民,为了新闻自由,为了寻找真实付出了巨大代价,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让我们回到中国近现代新闻史的出发点,去寻找那些已经逝去的“名记”。
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黄远生
黄远生年出生在江西九江的一个书香之家。年中清朝最后一批进士,但他不愿按清廷惯例接受官职,而赴日本留学。辛亥革命后,黄远生立誓“不作官,不作议员”,专心新闻工作,先后在《申报》、《时报》、《东方日报》、《少年中国》等报刊任职。
黄远生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他的采访纵横捭阖,自达官贵人以至政客、艺人,莫不广为交结,其新闻来源广阔。他的政论,深入浅出,剖微显著,为京沪各大报争载。他的通讯,发人深省,行文流畅,极受读者喜爱。尤其是他所撰的《北京通讯》,大都为国人所关心的重大政治新闻,或人们欲知而不得知的内幕新闻,直到今天都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不可多得的资料。
袁世凯企图称帝期间,欲拉拢黄远生为其鼓吹。黄远生不愿违背自己的道德良心,辞不受命,于年9月从北京逃至上海,并在《时报》上公开宣布与袁世凯决裂。不久黄远生东渡日本,转赴美国旧金山游历,竟被中华革命党驻美总部误认为“帝制派”。年12月,黄远生被中华革命党刺杀于旧金山唐人街。
黄远生在新闻理论上卓有建树,他主张舆论机关应为民生社会请命,强调新闻报导必须真实、客观、公正。他还提倡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黄远生照
乱世飘萍:邵飘萍
邵飘萍是浙江东阳人,生于年。14岁考中秀才,19岁入浙江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年在杭州主编《汉民日报》。因反对袁世凯,曾三次入狱。年接连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京报》,又与蔡元培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第一期学习的就有毛泽东、罗章龙等。年后,致力于新闻教育事业并赞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年,在李大钊、罗章龙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年,邵飘萍以“宣传赤化”的罪名在北京天桥被奉系军阀政府杀害。
邵飘萍被人称为“新闻全才”。北京大官本讨厌见记者,邵飘萍却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独家新闻总是被他抢到。邵飘萍风流倜傥,慷慨豪爽,善于言辞,广泛交游,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他都靠得拢,谈得来。他重交情,讲排场,经常在酒楼饭馆宴请宾客,以期从客人的谈话中捕捉信息。 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后人对他有“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快笔如刀”、“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等高度评价。
邵飘萍照
民国报界宗师:张季鸾
张季鸾生于年,陕西榆林人。曾办过《夏声》、《民立报》、《中华新报》等报刊。因针砭时弊、敢说敢言,曾被袁世凯、段祺瑞两度拘捕入狱。年,张季鸾与胡政之、吴鼎昌合作,接办天津《大公报》并任总编辑。在此后的十五年间,他始终坚持公正、客观的报道和评论,紧扣读者心声,使《大公报》发行量跃居当时中国报业发行量的榜首。年5月,《大公报》荣获当时国际新闻界极富声誉的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奖。
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后,提出了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不党”,就是报纸不属于任何党派;“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私”,就是“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就是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不盲争。四不主义界定了《大公报》的“报格”。《大公报》有“文人论政”的突出特点。为了国家,为了公义,张季鸾曾写过三篇被称为“三骂”的社评,分别骂的是吴佩孚、汪精卫、蒋介石,张季鸾在这三篇社评中保持着不偏不倚的超然态度和坚定立场。他的政论,不偏激狭隘,不任性使气,其论事析理,如沐清风,入木三分。
年9月,张季鸾因病在重庆逝世,国共两党均发唁电。毛泽东、蒋介石均在唁电给予高度评价,实属罕见。
张季鸾照
彻头彻尾的新闻人:王芸生
王芸生年9月出生在天津一个贫苦人家,13岁就到茶叶店当学徒。他酷爱读书,尤其对报纸有兴趣。五卅运动中组织工会,编辑报刊,进行反帝宣传。年,他任天津《商报》总编辑,正式开始了新闻生涯。
王芸生年8月应《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之请进入《大公报》,成为一名职业新闻记者,从此和《大公报》结下了一生之缘。年至年,写出七卷本《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这本书在当时就已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中日关系史的必用参考书。王芸生因此一举成名,也深受张季鸾的青睐,奠定了他在《大公报》的地位。年底,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进入华东解放区,旋抵北京。年5月返回刚刚解放的上海,任《大公报》社长至年,并曾在新中国任多种重要职务。年5月,王芸生在北京逝世。
王芸生从事新闻工作四十年,一生在政治浪涛中游泳。作为时代产儿,五四运动给他打下了一个做人的基础;五卅运动又使其认识了自己的国家。他亲历了这个时代的风雨血火,他炽热的文字因此也成了那个时代最有力的见证之一。王芸生献身于新闻自由事业,自称“彻头彻尾的新闻人”,他继续捍卫了民间报纸“文人议政”的传统。作为新记《大公报》第二代总编辑和爱国知识分子,他的名字与中国近现代新闻史是不可分的。
王芸生照
创造了许多第一的新闻人:范长江
范长江年10月生于四川内江。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始撰写新闻通讯。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他历时10个月,行程数千公里,足迹遍布川、陕、青、甘、宁等地区,采访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情况和西北社会状况。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他独闯西安,采访报道真相。其后作为第一位进入陕北共产党地区采访的国统区的新闻记者,采访中共领导人,同毛泽东作“竟夜之谈”。创造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许多第一。
抗战爆发后,范长江奔赴一线战场,发表了70多篇、近20万字从生死线上换来的战地报道。年5月由周恩来介绍,经中共中央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年进入苏北解放区,此后长期在新闻战线上奋战。“文革”开始后,受极“左”势力的残酷迫害,年10月被迫害致死。年12月,被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范长江开朗热情,善交朋友。他常说,做记者重要的是交朋友,而且要交各式各样的朋友,上至军政要人,下至黎民百姓,朋友越多,新闻来源越多,越能写出有分量的报道。范长江自己的朋友无所不有,从部长、司令,以至土司、喇嘛、纤夫、水手等。正是这种广交朋友的气概,使他采访路子广,新闻触角多,同时代的记者几乎无人能比。
范长江照
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较好治疗白癜风哪里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