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湾本土化是强调在地的历史、地理、文化及主体意识的一种运动,主张“以全球为架构思考,以在地为关怀行动。”这一运动对消弭外省人与原住民之间的争端,对止息统独之争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对调和主体意识与外在世界、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的矛盾,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年,罗大佑借用台湾小说家吴浊流的小说名《亚细亚的孤儿》,作为自己一首歌的歌名。颇具悲情意识的凄怆吟唱和不得其解的迷惘发问,相信曾经是台湾不少人的心态流露: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
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
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
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
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真理
这首歌所表达的孤儿心态,说到底其实就是对自身地位、本土文化、生存空间的种种思考。罗大佑另一首名曲《鹿港小镇》也反映出对本土化和城市化的困惑。然而,“谁都不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台湾的艺术家和文学家以其敏感的体悟,痛苦的探索,与全岛万人一起走出一条本土化和世界化相结合的道路,热情拥抱世界主流文明,敏感地把捉住如火如荼的信息文明时代的到来,与电子化、信息化文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并在文化心理上逐渐摆脱历史叙述中的受虐心态,消除偏处一隅的悲情意识,显示出汉语文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别样风度。从罗大佑到电影《海角七号》里的新生代歌手范逸臣,标志着敏感的歌者与年长的茂伯、正读国小的大大一起,在历史和现实层面上,在肉身和精神层面上,重新发现“太晴朗的国境之南”是安身立命之所。
传统的本土化观念往往与主客尊卑、排外欺生联系在一起,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华夷之辨联系在一起,与天朝上国、中心边缘联系在一起。今天,本土化又称为本地化(外来者融入当地)、在地化(本地者归返乡土),而台湾本土化则是强调在地的历史、地理、文化及主体意识的一种运动,主张“以全球为架构思考,以在地为关怀行动。”(参见维基百科:本地化词条)这一运动对消弭外省人与原住民之间的争端,对止息统独之争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对调和主体意识与外在世界、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的矛盾,都起到巨大作用。基于此,本文把《国文》的本土化理解为:文化上对汉语所产生的凝聚感,空间上对宝岛所产生的归宿感,历史上对时间所产生的沧桑感,人格模式上对人文传统所产生的承续感,因应时代上对世界大势所产生的融入感。
文化上对汉语所产生的凝聚感——汉语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虽然有观点认为汉字的表意化特点有裹足不前、缺乏进化之嫌,但汉语成为华人无可争议的精神纽带和文化基因,就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胎记一样。两岸之间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可能阻挡具有同一精神血脉的华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张晓风的散文被余光中称许为“亦秀亦豪”,有一股卓然不群的英气,能够融合知性和感性。《给我一个解释》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运用语言作出解释的耽迷,对寻根究底的天性的嗜好,对与童年记忆有关的故事背后的“四十年来家国,八千里地山河”故乡情怀的无可忘怀。文中写道:“四十年后,我才知道,当年感动我的是什么——是那弟弟娓娓的解释,那言语间有委曲、有温柔、有慈怀和悲悯。或者,照儒者的说法,是有恕道。”张晓风藉由汉语这座桥梁,体会到人心细微、兄弟情深、悲悯慈怀、仁者爱人的恕道。更深层的体悟还有随着时间的流逝、空间的转换所萌发的故园之思。南京,徐州,石榴,方言,故人,故事,这些由地名、空间、物象、人物、汉语所组成的密码,应该是作家破解家国之谜的不二法门。汉语里有关故园之思的典故比比皆是,而这种思念无不通过语言来得以显现——钟仪“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庄舄“病中思故,犹尚越声”,于是王粲在《登楼赋》里写道:“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张翰因“莼鲈之思”而“命驾便归”,于是辛弃疾在《水龙吟》中写道:“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文中那“浑圆艳红、密密实实、闪烁生光”的石榴,就是张晓风的楚奏、越吟、莼菜、鲈鱼。无穷乡思就像石榴爆裂一样,蛊惑着漂泊在外的游子。散文家由此发散开去,进一步写有关“飞来柳絮片片红”的联句、女儿天性浑厚、管鲍之交,并归结为第一部分的一句话,也是文末再次出现的一句话:“给我一个解释,我就可以再相信一次人世,我就可以再接纳历史,我就可以义无反顾拥抱这荒凉的城市。”这句话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蕴含着“解释”揭示出宇宙的因果关系,语言赋予这个世界以意义,我们因为这些解释而相信这个世界有了秩序,正如文中所说:“有了好的解释,宇宙为之端正,万物因而含情。”
空间上对宝岛所产生的归宿感——读张晓风的散文,还有另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她能融合知性和感性,是不事张扬、行云流水的博学(不像为人造作、为文造情的余秋雨)。其实不光是张晓风,余光中、琦君、李黎、蒋勋、陈列等人无不如此。这些作家既有笃定深挚的乡土情怀和家国意识,又有行万里路的丰富经历。有人说过,如果没有读万卷书而去行万里路,只不过是一个邮差而已,意思是说,丰富的经历建基于广博的阅读之上,才会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时空意识,才会有“纳须弥于芥子”的胸怀和气度。身有所系,心有所嘱,即使走遍三山五岳、纵横五洲四海,作家和诗人念兹在兹的,仍是那方生于兹、长于兹、歌哭于斯的难离的故土。张晓风纵横捭阖,大开大合,风行水上,“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人类学、考古学、神话学、化学、历史,中外经典,涉笔成趣。知性框架支撑起来的,是其中的赤子情怀、感恩之心、乡邦情结、解释之嗜所形成的丰满的血肉。这些情感赋予知性以人间气息。宅兹中国,与这方土地的风花雪月、生老病死、光荣耻辱不分彼此,水乳交融,盐溶于水。陈列的《玉山去来》以攀登、考察台湾最高峰、也是东北亚最高峰玉山(海拔米)的行踪为经,以作者的观感、体认为纬,织出大好河山与博大胸怀的大块文章。时间和空间意识是作者无时不有的坐标原点:
“仿佛是史前地球上的一个跋涉者。”
“山顶山那种宇宙洪荒般诡谲的气象,刹那间将我完全震慑住了。”
“一片洪荒初始的景象。”
嶔奇孤绝,冷肃硬毅,嶙峋磅礴,是陈列对玉山的精神的描述,也是对他(曾因政治原因入狱五年)自己以及所有台湾同胞的风骨的描述。不仅如此,作者还将这种情怀升华为“一种对天地的恋慕情怀,一种台湾故乡的骄傲感”,这种体认“自我心深处汩汩流出,一次深似一次”。《石头记》对石头的恋慕是古典文化对陈列的精神濡染,本土情怀和开放眼光是天地精神与宇宙意识的神秘天启,于是天地造化,钟灵毓秀,堆叠出嶙峋礧硗的玉山,熏陶出温润硬气的性情。
杨渡:照片摄于/4/6台北书院(封面照片亦同)
历史上对时间所产生的沧桑感——余光中的代表作《白玉苦瓜》,是艺术对生命、文化、历史、时间的礼赞,是“独特的文化意识与故国情怀”的展现,是有限生命试图“与永恒拔河”的沧桑感。这首诗首先给人韵律流转的审美享受,也是诗歌最先打动人的艺术魅力:如第一节前四句转换韵脚,里、寐押i韵,熟、苦押u韵;较多的诗句大体遵循西洋诗的押韵方式,后面的韵脚是莹、抱、尽、浆、饱、胀、萄,是abacbcb的押韵格式。其次是音步的整齐:大体每句诗是四个音步,停顿的节奏使吟诵充满汉字的抑扬顿挫,又有西洋诗歌的轻重和音节所产生的纡徐回环之美,还有闻一多等人所开创的新格律诗整饬中蕴含活泼的特点(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是:我曾经在电视里看余光中在复旦大学演讲,清癯健谈、笑意盈盈的诗人朗诵他的另一首代表作《秦俑》,朗诵到诗经里的句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完全是老派私塾先生半吟半唱的吟诵,沉醉之情溢于言表);如下列诗句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茫茫
九州
只缩成
一张舆图
小时候
不知道
将它
叠起
一任
摊开那
无穷
无尽
硕大
似记忆母亲
,她的
胸脯
你便
向那片
肥沃
匍匐
用蒂
用根
索她的
恩液
苦心的
悲慈
苦苦
哺出
当然,时间意识、历史沧桑感更使这首诗充满了无尽的意蕴。“千年的大寐”,“哪一年的丰收”,“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这是有关民族记忆的宏大叙事;“小时候不知道将它叠起”,“硕大似记忆母亲,她的胸脯”,“索她的恩液”,这是个体体验的私人叙事;“皮靴踩过,马蹄踩过”,“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这是史不绝书的战争叙事;“为你换胎的那手,那巧腕”,“千眄万睐巧将你引渡”,这是化白玉为苦瓜的艺术叙事;“一只苦瓜,不再是涩苦”,“咏生命曾经是瓜而苦”,这是痛苦与生命如影随形的生命叙事。这些叙事共同构成温润如玉、坚硬含蓄、含辛茹苦、甘苦自知的民族体验,成为乡土意识、故国情怀的表征。
人格模式上对人文传统所产生的承续感——简媜的散文《河川证据》,其实是藉河川作为小女孩成长的证据,个体心智成熟的证据,个性丰富的人格模式的证据,河岸两旁受惠于河川的民众之民生、民俗的证据,动植物得到河川滋养的证据,河川如同慈爱胖祖母荫庇后人的证据,贪婪和物欲摧毁家园的证据。古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河川证据》写山写水,山水相依,山川相缪。拟人化的河川和河川哺育出来的人民,既有仁者的悲愍慈怀,又有智者的灵动多姿,还有勇者的无畏不羁、桀骜不驯以及沛然莫之能御的性情。不妨说,河川是两岸人生的影子,两岸人生是河川的镜像,二者二而一,一而二。菩萨的悲愍之眼泪眼婆娑,“溪声潺潺仿佛诵读禅宗公案”,“鲑即归隐暗示着这条小溪看破红尘的决心”,“这么奇特的河永远带着哪吒性格”,“一望无际的平原竟有一种孤寂之美”……仅从这些句子就可以看出,简媜对河川两岸的人格模式的描述,既有本乡本土的乡民特点,又有人文传统的深深烙印;既有闽南禁忌、儒家信条、佛家慈悲、禅宗机锋、道家隐逸、小说家野语的无声濡染,又有宝岛人民壁立千仞无依倚的独立人格。林文月《温州街到温州街》里所刻画的两位老先生——郑蹇和台静农,则带有中国士大夫气息的老一辈学人的风范,是传统人格模式的典范。他们相互尊重、欣赏,可谓君子之交淡若水;看重精神追求,诗风清雅隽永,颇有古仁人之风。方苞《左忠毅公逸事》、顾炎武《廉耻》,也意在宣示这种古仁人之风。正是他们言传身教,承续人文传统,一代一代的君子之风才得以赓续。
因应时代上对世界大势所产生的融入感——龙应台《在迷宫中仰望星斗》的演讲中提到:“在我们的历史里,不论是过去还是眼前,不以人为本的政治人物可太多了啊。”这句话可谓击中肯綮。一个民族,一种文明,能否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端赖其政治是否能逐渐去除黑箱化,摆脱丛林原则,消除权力崇拜。政治文明是所有文明的公因数,直接决定思想文明、制度文明、器物文明的发育程度。如何因应时代潮流,融入主流文明,用权利制衡权力,很大程度上要看政治人物的人文素养程度。龙应台特别区分了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纳粹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艺术修养,但却缺乏人文素养,于是就有纳粹军官强迫犹太人拉着小提琴送他们的同胞进入毒气房的疯狂之举。人文素养的核心是真诚恻怛,亦即人心深处的悲悯情怀,把每一个人都当人看的同理心。其次是价值判断,要弄清何者是普世价值,如何进行判断。再次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判断。文学会让人北京看白癜风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究竟要花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