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书法30年:
我的理论与实践线路的清理
张强
对于中国书法的可能性空间的考量,在近些年几乎是尘埃落定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风格的书法的命运,已经被确切地规定了。那就是一种类民间的集体意识的艺术样式,被笼罩在古典风格与趣味的空间之中。在这样的语境之中,即使出现大师,也是毫无意义的。在技艺层面上的生发,从某种意义上,与“工艺美术大师”并无二致之处。
——这其实是我对于传统风格书法的一贯认知,同时,也是我为什么在“现代书法”这个概念之下持续实践的重要动力。
在本文之中,我将以三个十年的段落分析,来提示我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发展理路。
一、第一个十年(——)
1、理论与批判
其实,传统书法的在当代社会与文化之中的失效,是我在年的时候,首先在理论层面上,便清醒地认知了,相继发表了系列文章,来检讨书法在历史语境之中,进行开拓新空间的可能性。并且论文入选出席了“全国首届书学讨论”并有大会发言。(1)随后,我注意到在美术领域之中,所相继出现的谷文达、徐冰现象,我很快追认他们为“现代书法”,意思是在书法“现代空间”之中产生的艺术作品。(2)同时,提出了书法创新空间里面,打破认读序列,提示出“字象”概念的可能性。(3)
尔后,我则对于陈振濂理论的伪现代性进行专门批判,质疑了舒同与启功书法的“艺术性”,对于邱振中理论的现代视觉艺术的分析方法予以激励(4)。之后,在被邱振中为《书法研究》杂志约稿的现代书法讨论的文章之中,提出现代书法必须能够表现当代文化作为现代的标志:
书法,作为视觉形式能够负载多向的现代文化心理变化时,“古典”艺术面貌的书法也自然地具备了真正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才会有个体单位对书法这一集体文化意识下特定形式的改变。
那么,这种形式的出现便不再是依凭于题材的转换而唤醒人们对当代文化的体验那样曲折,而是这种形式的发生本身,便是当代文化心理最为直接锐利的体现,这是来自于人类心理深层的灵性孽动。或许只有达到这一步,书法才会真正能够以自己的存在而代言于当代文化。
到达于斯已非遥遥无期!(5)。
年,我出版了称之为现代书法史的第一部理论专著《现代书法学综论》(6),不过,对于我而言,是否是第一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书之中涉及到了理论体系建构的重要性,核心观点是,在汉字认读的空间之中,出现了无数的书法家,而在“非认读”的空间里面,也同时应该有大量的书法家的涌现。另外,就是从历史的角度,揭示了书法走向现代空间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年在南京举办的“现代书法十年代表作家展学术研讨会”,作为学术主持,我撰写了前言《平静地跨越历史》,其中提到:
90年代的现代书法采取了更为极端的实践,他们针对书法实施了校正历史的行为。观念成为进入历史的真正契机。这种观念已经不是在虚浮地装点和布置文字,而进入到解构与离析的途径。故而,这场革命更多地是引发了深层的文化心理冲突。一种艺术样式的改变悬即转化为文化层面上的震撼。书法真实地成为当代心理与思维变化的载体。
于是,今日《中国现代书法十年代表作家作品展》,已经成为一场“没有对手的战争”。派别的对立与样式的差异只是一个表象,真正的历史状态永远是平静的。它没有任何喧闹,没有任何争执。在比照中作着冷酷的裁决与宣判。
这看似的沉默与宣言的疲倦,正是一个轮回的闭合的标志。今日,在对中国现代书法检视的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一个有关后现代的文化观念已经悄然透入。并对的未来展开产生方位上的规定。可以预言,下一个十年,将是一个更有文化深意的十年。
(7)
2、从“现代派书法”到“机动书法”
年中国现代派书法这个概念的出现,以及相关的经验,对于我的触动非常巨大。我相继创作出一个系列的作品。按照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空间重构,进行象形的形式配比,我的这部分作品,由北京现代书画学会的苏元章先生,带到广西参加了“中国新书法大展”。从理性的判断上来讲,这种对于现代派书法模拟的思路,很快被我抛弃。
年,我开始了两个单位合作创作现代书法。当时的逻辑起点不再针对现代书法的经验,而是直指谷文达与徐冰的经验超越。如果说他们二人是在是在借助于现成品或者是认读谬误,来颠覆书法的系统的话,那么,我的AB模型,则是引入了一个“她者”的力量。这样一来,所颠覆的就不仅仅是书法,还有书法背后的男权文化系统(8)。
在年这批作品最先面世于上海中国现代书法十二人展的时候,我并没有过多揭示这些意义企图,而是以“机动书法”的名义,强调其温和地变化,以及对于书法的针对性。从抽象形式的角度来看,这些莫测的变化,就是一种随机应变。(9)而后来介入的“书法主义”群体展览,在第一届书法主义》河南展的时候,我在画册前言之中提出了“换一种语境再提出问题”为“书法主义”这个群体概念,注入了“本质主义的消解与过程意义的提示”的学术灵魂(10);尔后,年7月在参加完第二届的书法主义展览现场前言之中,提出“概念的再扩充”之后,我的意图更为明确,作为一种策略,“书法主义”这个展览本身才是一个观念作品,具体的作品几乎没有什么独立意义,因为无法真实地建构讨论的语境(11)。之后,我迅速地抛弃了书法主义这个策略性的经验,开始酝酿了一个更为宏伟的系统建构。(12)
3、小结
在现代书法的第一个十年里面,前5年主要是在理论与批评层面上的参与。其最大的益处是,清理了与现代书法相悖的伪变革的思想与观念。因此,在短暂的“现代书法”尝试之后,后5年的时间里,迅速地将创作定位于对于“现代主义”的逾越之上,而且以美术领域之中的“现代艺术”为逻辑起点,在对于“风格主义”、“个体表现”、“抽象书写”的全面超越为目标,发明了AB模型的创作方式,直接进入到“两个单位”的图式建构之上,以“机动书法”对于现代派书法的创作予以批判。
二、第二个十年(——)
1、方法论建构与主体追认
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书法”一书(13),开始有了我对于现代书法认知的基本框架与独立思想,迄今为止,这本书最为重要的是,建构了中国现代书法的叙述逻辑主体概念。就是将现代书法发展到抽象状态之后,遭遇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之后的尴尬,我称之为重构谱系,将其追认为“后现代书法”。
本书的写作动意,一方面源于90年代中国大陆思想界、艺术界对于“后现代”概念的渴求,尤其是将中国艺术与后现代相结合思潮、现象,更是被很多的人所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便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