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时报_时报历史 > 时报内容 > 报纸开天窗,一道远去的风景

报纸开天窗,一道远去的风景

发布时间:2017-2-16 11:41:25   点击数:

  文|默客

  近日相继传出《京华时报》《东方早报》即将停刊的消息引起人们   今天想说的话题跟纸媒的式微衰败没有丝毫关系,相反是想说报纸很牛叉时期任性“开天窗”的事儿,不过这似乎已是远去的“风景”。

  这些天在翻阅张鸣的《辛亥:摇晃的中国》一书,其中说到革命党人的报纸开天窗的故事,有点儿意思。

  在我的认知当中,报纸“开天窗”这种事,大抵是说,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统治时期,对报刊进行严格的新闻审查,不通过的内容就会被撤下,但内容被抽掉之后,一些报纸(多是当时的进步报刊)的编辑往往并不填补上被抽掉的稿件,而是故意留出空白以示不满,因其形状在报纸版面上看来像被开了窗户而被称作“开天窗”。当年国民党实行新闻审查制度,而屡遭人家开天窗抗议。

  但事实上,在中国,报纸“开天窗这种事,细究起来,其实是国民党人开的头”(见《辛亥:摇晃的中国》第页)。晚清时期,国民党人有过很多别的名字,但人们都叫他们为革命党。由于当时清政府对“报禁”的管理已日渐宽松(可能是想管也管不了),全国各地纷纷办起了报纸,特别是革命党人活跃的南方地区,如上海、广州等,甚至革命党人的报纸还办到了老佛爷脚下的北京城。而在当年,革命党人中涌现一大批办报的行家里手,比如办《苏报》的章太炎、邹容,还有胡汉民、汪精卫、戴季陶、于右任、景梅九等等。

  革命党人当年干的一次报纸开天窗的事是,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在京城办的报纸《国风日报》马上把消息用二号字排出来,用号外推出。“大清国北京的警察,不得不出来干涉,不准报纸刊登跟武昌有关的消息”(《辛亥:摇晃的中国》第页)。10月11日,《国风日报》关于武昌起义和各省宣布独立的消息被清政府警察强制抽掉。次日,该报头版出开了一整版的“天窗”,但并不是完全空白,而是只印了一行字:“本报得到武昌方面消息甚多,因警察干涉,一律削去,阅者恕之。”此“天窗”一出,轰轰烈烈,引起揣测,京城更是人心惶惶,都以为革命党人大胜,清军玩完了。这怎么行呢,“警察没办法,只好央求报馆,该登什么登什么吧,只要不是明显的谣言就行。”(《辛亥:摇晃的中国》第页)。看来,软弱无能的大清国及其警察,还真拿革命党人的报纸没辙,不让登吧,人家公然开天窗,反而更引起人们猜疑,引发混乱;让登吧,革命党人报上的,“字里行间,又总是张扬革命党的胜利,京城依旧人心惶惶”(《辛亥:摇晃的中国》第页)。一张小报都搞不掂,大清国难怪要玩完了。

  革命党人的《国风日报》这次的“天窗”开得够大,也很轰动、很成功,革命党人士气也随之高涨。但这是不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天窗”则尚需考证。饶有意味的是,这些革命党人当年恐怕怎么也没想到,若干年后却是轮到人家给他们“开天窗”以示抗议了,而且人家干得更加轰动、成功。这真是“风水轮流转”啊。

  在报刊史上,《新华日报》两次开天窗事件就堪称经典。

  年1月6日,《新华日报》拟刊登社论《论冬季出击的胜利》,但稿件在送审时被以“系军事论文”为借口扣留。《新华日报》决定改登另一篇社论《起来,扑灭汉奸!》。然而,这篇社论又未通过审查。为了抵制国民党当局的刁难,《新华日报》毅然采用“开天窗”以示抗议,在原社论的位置仅刊印了八个大字:“抗日第一!胜利第一!”旁注两行小字,对“开天窗”缘由予以说明:“本日两次社论:一、论冬季出击的胜利(代论);二、起来,扑灭汉奸!均奉令免登尚望读者原谅是幸!”(年9月1日《通辽日报》"《新华日报》开天窗")

  如果说这次开天窗在当时尚不罕见的话,那么,《新华日报》另一次“开天窗”事件,则引起国内外轰动了。

《新华日报》上周恩来的题词(资料图)

  年1月,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民党当局倒打一耙,1月17日就“皖南事变”发表谈话,宣称:此次事件,完全为整顿军纪,惩处叛变。……当晚,周恩来指示《新华日报》拒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和“发言人谈话”,坚持照常出报,并愤然提笔写下了: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1月18日清晨,刊载有周恩来题词的《新华日报》出现在重庆的大街小巷,一时发行量剧增,影响中外。……重庆人民或捐款,或写信给《新华日报》,表示支持,海外侨胞亦为皖南事变震惊,纷纷电斥国民党反动派。(年9月1日《通辽日报》"《新华日报》开天窗")这一次“开天窗”事件,弄得国民党当局可谓是“灰头土脸”,好不难堪!

  年1月11日,作为中共机关报的《新华日报》在汉口正式创刊,年2月28日,《新华日报》在国统区出版完最后一期,宣告停刊。毛泽东曾称赞“《新华日报》抵得上一个方面军!”足见当年《新华日报》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力。

《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中)、总经理熊瑾玎(左)、总编辑吴克坚(资料照片)

  若论报刊的作用和荣光,恐怕这才是报刊的“黄金时代”。连“开天窗“也开得如此任性,如此轰轰烈烈、光芒四射,也堪称是中国报刊新闻史上的传奇了。

  文章开头说了,报纸“开天窗”已是远去的风景,实在是有感于这种具有强烈政治意蕴的“开天窗”已经不可能再重现于当今的报纸上了。盖因开天窗也不是想开就开的,而是有其前提条件的,首先报刊必须多元化,只有一种腔调、一种声音的报刊环境,是不存在开天窗抗议这类游戏的。当然如果报刊多元化,但却不存在新闻审查制度,也不会出现报纸开天窗抗议的事儿。所以,这种抗议性的“开天窗”起码要满足报纸多元化,同时存在新闻审查制度但管制又尚留有一丝丝的缝隙,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会使得报纸有“开天窗”的权利和自由,“开天窗”也才有其特殊的意蕴和价值。在某种意义上,正是某些历史机缘和外部环境才成就了报纸“开天窗”的荣光。

  今时今日,朝鲜不会出现报纸“开天窗”抗议的事儿,当然美国也不会。道理就这么简单!

·END·

默客閑譚

是我所是非我所非









































早期白癜风怎么治疗
白癜风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nr/734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