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一年前的今天,即年的4月3日,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徐锡潘和刘子刚踏上了他们从南京出发,经由长江水路入川进行动物标本采集的旅程。二人在4月间抵达重庆(Chungking),后又顺嘉陵江北上至合川(Hochwan),再从合川到了成都(Chengtu)。他们于6至7月间在成都和灌县(Kwanhsien,今都江堰)采集标本,进入8月后南下到了嘉定(Kaiting,今乐山),并到周边的峨眉(Omei)、峨眉山(OmeiShan)和青神县(Tsingshenhsien)一带开展工作。9月里一行人到了峨边(Opien),最后顺江而下经重庆又回到了南京。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年入川考察采集地点示意图,引自Shaw
徐锡潘先生日后成为了国际著名的寄生虫学家,年2月他去世的时候,《纽约时报》刊载了讣告年8月18日,在南京成立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是近代史上第一个由本国学者创建的生物学研究机构。上面提到的这一次考察,也是该所进入到我国西南地区的首次生物科考调查。徐刘两位先生在为期半年多的考察当中,共采集到了动物标本余种,6多号。时任生物研究所所长(兼任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的秉志先生,将在四川采集到的近号鸟类标本,交由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寿振黄先生整理研究。年,静生生物调查所成立时的成员合影,前排左二为秉志先生,左三为胡先骕先生,右一为寿振黄先生,引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史编撰委员会
依据这些标本,寿公先后在《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BulletinoftheFanMemorialInstituteofBiology)上发表了两篇论文,这便是有据可查中国鸟类学家关于四川鸟类最早的研究报告(Shaw,)。两篇论文里面寿公共记录了分布于成都(含都江堰)范围内的非雀形目鸟类12种,雀形目26种。或许,我们可以将此视为国人认识成都鸟类组成的开始。然而,提到成都的鸟类研究,还有一位前辈也不容错过。戴珍女士从年3月29日第一次来到成都,至最终离开,其间有近30年几乎不间断地鸟类观察记录。她于年在香港《崇基学报》上发表的《-四川成都观鸟札记》(Birdwatching-inChengtuSzechwan,westChina)一文,为今天的我们了解领悟成都地区鸟类在多样性、分布和物候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戴珍女士头像,图片源自网络时光荏苒,如今距离《成都鸟类名录1.0》推出都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年。这期间,成都辖区内已知的鸟类总种数也从变为了种。此时回头去看看,深感自己的整理工作有颇多粗陋之处,居然遗漏了十来种的已有记录,实在是令人汗颜。同时觉得我们可能尚未形成一个很好的鸟种信息收集汇总机制,尽管留下了QQ邮箱,但这五年来通过这一渠道提交的记录却是寥寥无几。希望在下次修订之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交出的这份名录,是对回答“成都究竟有多少种鸟”的又一次粗浅尝试。感谢在整理汇总过程中提供了热心帮助的各位朋友,而受时间、精力、资料获取及能力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此次修订可能仍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若在使用过程中对名录中的内容存在疑问或是掌握相关的线索,尤其您如果了解成都乃至四川鸟类学研究相关的人物、事迹或是可以提供相关的文献,还请与我们联系给予指正和补充!最后,谨以此名录向百余年间为成都乃至四川鸟类区系研究做出过贡献,增进了我们对于本地区鸟类理解和认知的诸多前辈学人及广大观鸟爱好者致敬!对名录全文感兴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