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审视的观察者
—刘林魁《倒影》系列的视觉隐喻
艺术家保罗·克利曾经这样阐述过自己的创作理念:“艺术并不是描绘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保罗·克利的理念间接暗示了艺术创作本身是一个视觉自证、图像编码与解码的反复过程。如何在审视和反思中,创造出一个可以供他者“审视”的对象,艺术家作为一名观察者在表达自我之外,又如何将意识主体呈现给身外的“审视者”。我的意思是谁在那里思考,谁又在看着思考着思考?既然艺术家能在问题意识层面进行思考,并将思想画出来,我们也同样可以对绘画进行思考,诚然也包括自我反思,甚至说绘画本身这一复杂的思想形式。在刘林魁的《倒影》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对自我与影像的一种偏执式的迷恋,以及他与自我审视的对话,甚至一种更多维的视觉隐喻空间。
在《倒影》系列作品中,刘林魁并没有通过对现实的观察来表达对宏大叙事的态度,画面中多为大家看似熟悉而又带有一定荒诞性的日常风景。但在他的作品中,有些物体本身及其倒影共同存在,有的只是出现了物体本身,也有一些只是抓取了倒影。我想这并不是刘林魁给我们设置的图像游戏或语言障碍,而是给观者的自我体验与自我审视上预留了一个想象空间。如果我们下意识的认为倒影是虚幻的镜像空间,那导致成像的物体自身是否就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相应的,如果刘林魁笔下的物体本身真实存在,那倒影为何在他的作品中无端缺失?《倒影》系列看似明确了“自我”和“他者”,“真实”与“虚拟”的客观存在,但实则抽离你关于你我,关于真实与幻象的边界。虽然本雅明早就坦言,在现代复制技术发达的社会中,大众需要的是明确清晰,而不是距离和模糊,他们希望快速捉住事物本身,但我们在刘林魁的作品中陷入了模糊与不确定的恐慌。这恰恰是在当今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自我意识日渐模糊的我们需要自我审视和自我反思的问题所在。
笔者在上文中已经提及,刘林魁的《倒影》为观者提供了一个多维度视觉隐喻空间。刘林魁首先在这个系列作品中自我预先设置了一个观察者的角色,他将自己的问题意识和观念诉求隐藏在作品背后。从而将他的问题意识通过图像处理呈现给观者,他的身份也从一个观察者转化为被审视的对象,而观者在他的作品前成为“第二现实”的观察者,但我们同样也是被刘林魁以及“他者”所审视的对象。但我们不能忽略一个问题,无论在刘林魁的《倒影》系列中,还是现实中的意识主体,自我意识的确立、重构或许恰恰需要他者的辩证存在。就如同拉康在其著名的镜像理论所提到的,拉康认为婴儿通过他者的镜像形成自我的确认,在误认中建构起自我的想象界,自我即他者。更有意义的是,刘林魁在《倒影》系列中给我们的启示,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另一个自我意识,而是“我”的另一个影像,而这种自我意识的确立就在这样自我的观察和“他者”的审视中建构了起来,它不仅存在于作品中的倒影呈现,也似乎存在于无端缺失的倒影中。
严格意义上讲,刘林魁并不是一位职业艺术家,而是一名出色的设计师。但他也不愿意将自己放在职业艺术家的位置上,因为他觉得那是一种桎梏和负担。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站在“他者”的身份来观察问题,逃离了既有经验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反思,这与《倒影》系列在问题的终极追问上何尝不是一中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对照。虽然从物理学层面讲,刘林魁的《倒影》系列存在着某种矛盾的关系——无论是倒影的缺失还是物体本身的抽离,就如拉康在镜像理论所暗示的,人类知识也可以看作是类似于镜像的努力和尝试。对拉康而言,知识系统也试图寻找并得到某种终极的一致而不是与此相反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破裂和崩溃。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一个问题的观察者,同样也是“他者”所审视的个体。也正是因为矛盾的存在,才需要刘林魁,你,我所不断去寻找、发现、修正。
崔付利.10.22日晚于成都
作品赏析
倒影系列之《蓝色的夜晚》cmx70cm画布油彩画布油彩
展览信息:
.11.7—11.16
汉象当代艺术中心
开幕仪式:11月7日晚7:30
6:00—7:00观展嘉宾凭电子邀请函或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十佳医院北京最权威的治疗白癜风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