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丹桂飘香,美丽的交大校园迎来了来自全球的万余名本科、硕士和博士新生。9月11日晚,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校党委书记姜斯宪为万名级新生带来题为《思源致远,砥砺前行》的入学第一课。校党委副书记朱健主持新生第一课。黄浦校区设立分会场。
由学校党委书记为全体新生上入学第一课,是上海交大坚持多年的传统。在授课中,姜斯宪书记从“历史概览”、“今日交大”、“寄语新交大人”三个方面,和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历史概览
上海交大年风雨历程和辉煌业绩,可简要概括为四个关键词:“源远流长,英才辈出,贡献卓著,底蕴深厚”。
1源远流长我们的母校诞生于甲午战败的硝烟和觉醒之中。近代著名实业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之宏愿,奏请光绪皇帝批准,于年在徐家汇创办了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这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国立大学之一,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初,著名教育家唐文治校长执掌校务期间,首开中国高等教育史上铁路、电机、航海、管理等学科之先河,积极推进南洋公学向知名工科大学转变。
唐校长不仅是“工科先驱”,而且是“国学大师”。他有一段名言:“须知吾人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
年,时任交通总长叶恭绰,将交通部所属四所学校,以南洋公学为中坚,组合成“交通大学”,并亲任校长。
到上世纪30年代,交通大学已成为国内最负盛名的大学,被誉为“东方MIT”。
交大当时的入学考试系单独命题,艰难异常,仅举两例,一是有一年入学考试的作文题目是“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此句话没有标点符号,如果没有古文基础,难免会文不对题了。它实际上出自孟子的《离娄上》,断句处应为:“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意思:仁以立身,义以行事。而当年英文考试的题目之一是翻译陶渊明名作——《桃花源记》。
抗战时期,交大被迫迁往上海法租界和重庆九龙坡两地艰难办学,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师生爱国护校,交大被称为“民主堡垒”。
新中国成立后,在年前后的院系调整中,大批优势学科调整给了十余所兄弟院校,开枝散叶,惠泽八方。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交大人响应中央号召,奔赴大西北,在上海和西安两地办学;如今建成两所全国重点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
我们有理由自豪地说交通大学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改革开放之后,交大人敢为人先,锐意进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再次腾飞!
年,中美建交尚在酝酿,交大即首派教授代表团访美,开启了“中美高等教育界的破冰之旅”;
年再次突破传统观念桎梏,率先接受来自海外的巨额捐赠,建造位于徐汇校区的包兆龙图书馆。
80年代中期,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设新校区,也就是今天这座美丽的闵行校园。
90年代中期以来,首批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的和学校行列。
年,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交大成为全医院最多的综合性大学!
今天的上海交大,集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之大成,已成为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的排头兵!
2英才辈出建校一百多年来,交大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各类人才30多万,造就了一大批治国英才、科学大师、实业巨子和文化精英,可谓桃李满天下,栋梁柱神州。
治国英才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是母校最著名的校友。
江学长对母校感情十分深厚,特别是在过去三十年中,无论是担任上海市市长、市委书记,还是后来担任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江学长都热忱关怀、大力支持母校的发展。
年百年校庆前后,江总书记为母校题词,希望交通大学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并专程回来看望师生;年周年校庆时,再次亲临母校,和师生亲切座谈,并欣然题词“思源致远”。
交大还培养两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丁关根,以及原上海市市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
现任国家领导人中,严隽琪和陈竺两位副委员长是交大校友。
科学大师交大校友中,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大师。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人民科学家”的钱学森院士,是我校届机械工程系校友。建于我校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生动地反映了钱学长光辉的一生。
年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院士、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徐光宪院士、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都是交大校友。
在年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交大校友就有6位;
在国家两院院士,以及建国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当中,曾在交大求学或工作的校友有位,是中国培养院士最多的大学之一!
实业巨子交大毕业生中也曾经涌现出一大批实业英才:
世界计算机产业发展史上,“王安电脑”公司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校电机系届校友王安创办的。
在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上,交大校友曾连续产生了四任中船总公司总经理。
中国核电两大掌门人,都是交大校友。中国核工业集团总经理钱智民(动力机械届本科、1届硕士);中国广核集团总经理张善明(届管理学院MBA硕士)。
此外还有: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红杉资本创始人沈南鹏,神华集团总经理凌文院士,以及年轻一代校友的代表“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等。
文化精英交大历史上,还培养了众多文化精英和社会贤达:
文化大师弘一法师李叔同;著名教育家、政治家黄炎培;爱国侨领、社会活动家董寅初;著名新闻人邹韬奋;文学翻译家傅雷;旅美表演艺术家卢燕;著名画家朱屺瞻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交大还为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大学校长,比如: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胡仁源(-),蒋梦麟(-);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张煜全(-),温应星();
曾任复旦大学校长的:华中一(-);
曾任浙江大学校长的:邵长光(-)。
上海交大,是一个培育无数国家栋梁、民族精英的摇篮。
3贡献卓著交大建校以来,始终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为中国经济、科技和国防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近现代历史上,交大人创造了众多“中国第一”,包括:
第一台中文打字机
第一台内燃发动机
第一部无线电台
第一艘万吨轮
第一艘核潜艇
第一枚火箭
第一代歼击机
第一台载人潜水器“蛟龙号”
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总设计师和首任舰长都是交大校友
此外还有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第一条黄浦江越江隧道,第一台水下机器人,第一台水下激光电视,第一条深潜救生艇等等。
交大医学院,同样在医学、生命科学领域创造了许多国内乃至国际第一:
国际首次抢救大面积烧伤成功
亚洲首例心脏移植手术成功
国际首例再造手成功
国内首例联体婴儿分离手术
亚洲首例肾脏——成人胰岛细胞联合移植等等上海交大,是一所助推近现代中国科技、经济和国防事业快速发展的大学,是一片孕育科学理性,引领知识创新和科技发明的热土!
4底蕴深厚交通大学在悠久办学历程中,始终秉承“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之校训,经历岁月沧桑,不负使命;积淀人文底蕴,厚重绵长。概括来说:
1为国为民、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
交大具有爱国主义传统,早在年,交大就成立了中共党团组织;
年淞沪抗战期间,学校拨出当时条件最好的学生宿舍——“执信西斋”,协助宋庆龄成立“医院”,作为十九路军伤员救治之所。
年5月,交大学生发起“护校运动”。机械系同学自己驾驶火车赴南京国民政府请愿;当发现前方的路轨被拆除时,土木系学生将路轨重新铺好,使列车继续前进,迫使当局妥协,护校运动取得了胜利!
为新中国的诞生,交大有25位英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徐汇校园,长眠着史霄雯、穆汉祥两位烈士,他们在上海解放前一星期,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穆汉祥烈士在就义前誓言:“我愿化为泥土,让人们践踏着走向光明的前方!”
2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
交大师生们以“科学救国”、“实业兴国”为己任,建校以来,始终秉持“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之传统。
当年的实验室和学生野外考察的照片
年钱学森学长在交大的水力学课程考卷
在这次考试中,大三学生钱学森答题全部正确,字迹端正,只是在公式推导的最后一步,将“Ns”写成了“N”,漏写一个字符“s”,被任课老师扣去4分。这个故事反映了交大“要求严”的教学传统。
20世纪30年代,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马可尼和玻尔相继来到交大校园,和交大师生交流世界最前沿科技信息。在当时只有交大这样声誉卓著的大学,才会吸引全球诺奖级的科学大师前来。
3与日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早在年,交大作为中国最早的高校,选送展品参加世博会并获得金奖,此后又两次参展并获大奖。
、年,两次在校内举办工业展览会,展示最新技术。校园里,甚至可以开小火车。
年淩鸿勋校长与中外来宾乘坐小火车在校园内行驶的照片
“与日俱进”日晷台落成,是交大人创新进取的典型象征
年,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交大干部和师生代表并合影留念,充分肯定我校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交大的改革经验,历史性地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年,交大人就是秉承爱国、科学、创新的精神,始终引领和把握现代大学发展的进程和脉搏!
追溯交大的办学历程,我们可以这样说:
交通大学诞生于国家危难之时,成长于民族振兴之际,振兴于祖国富强之日;百年交大的历史是一部始终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民族振兴交相辉映的创业史!
今日交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交大一直保持高速的发展势头,综合实力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被誉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大学。
学校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从年的位上升到年的位。在其他有重大影响的国际排名中,上海交大也都位居位左右,可以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已经清晰可见。
今年4月8日是交通大学周年华诞,双甲子校庆得到了国家、教育部、上海市、兄弟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广泛白癜风外用的有什么特效药北京治疗白癜风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