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

您现在的位置: 重庆时报_时报历史 > 时报理念 >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解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解

发布时间:2017-6-22 20:47:50   点击数:

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唐实步江山

  对任何政党来说,政治立场都是一个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准则》强调:“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这个重要论断,鲜明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有力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立场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体现着对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融入到自己全部奋斗实践中。正因为这样,我们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凝聚起巨大的前进力量,建立起彪炳史册的历史功勋。事实告诉我们,坚守人民立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巨大政治优势。

  强调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治理“四风”问题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改善党风政风、净化政治生态上取得明显成效。同时也要看到,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一些老问题反弹回潮的因素依然存在,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时出现。这表明,坚守人民立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是一个长期而紧迫的课题。

  坚守人民立场,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对党群关系,我们党在历史上有过许多形象的比喻,如舟和水、鱼和水,如公仆和主人、学生和老师等,都是十分生动的诠释。今天,处理好党群关系,就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准则》将这一要求具体化,对坚守人民立场提出明确要求、做出系统部署,特别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强调“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当好人民公仆”,这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性。

  落实好《准则》要求,坚守人民立场,是一个从思想认识和工作实践上持续深化的过程。作为党员干部,必须不断加深对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理解,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是共产党人的根和本、是党的力量源泉和最大优势,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问题。人民立场既是原则要求、更是实际行动,要   《准则》明确提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提出这一要求,目的在于推动全党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忠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巩固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是在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和共同奋斗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早在年,毛泽东同志就告诫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念阿弥陀佛那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年9月8日,他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演,系统地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年党的七大第一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到了“党的唯一宗旨”的高度,并作为党的优良作风的核心内容之一写进党章。此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一直写入党章。在长期实践中,坚持根本宗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们党掌握了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根本保证。

  现在,我们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各种矛盾、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党要应对“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在密切党群关系上不断取得更大进步。我们要汇聚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磅礴伟力,最可靠的保证就是要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进步,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总之,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使命越艰巨,越需要全党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对于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准则》根据历史经验和新的形势,从强化群众观点群众感情、坚决反对“四风”、提升做群众工作能力等方面作出了系统部署。《准则》还紧密结合近年来的新鲜实践,提出许多带有规范性、针对性的措施,包括改进和创新联系群众方法,建立和完善民意调查等制度;坚持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同干部群众谈心、群众满意度测评等制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解决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要求领导干部下基层要接地气,轻车简从,了解实情,督查落实,解决问题,坚决反对作秀、哗众取宠;对一切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行为,要严肃问责追责,依纪依法处理;强调在应对重大安全事件、重大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等事件中,领导干部必须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等。这些措施指向明确、内容具体,务实管用,需要每一个党的组织、党员干部在实践中认真执行。

 

善于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了解社情民意

孙林严文

  真切了解社情民意,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准则》提出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各种渠道了解社情民意,既体现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鲜明的时代要求。

  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需要通过媒体传播,社情民意也需要通过媒体表达。利用媒体等渠道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条重要经验。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话时就指出:“我们十分注意倾听人民的意见”“通过各种会议、报纸和群众的来电来信等等一切能听到人民呼声的渠道,总是能发现群众的真正的意见”。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也讲过:“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利用媒体等各种渠道了解群众真实的意见、建议和利益诉求,做到“从群众中来”,再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决策,并“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群众才会满意并支持拥护我们党和政府。

  现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传媒格局,也改变了社情民意分布格局,形成了线上线下相互作用的舆情空间。群众既在线下、在传统媒体上发声,也在线上、在网络新媒体表达,社情民意正在多场域、多空间、多样化地呈现。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发挥好传统媒体的优势,又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等新媒体,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社情民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他还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不断加深对网络新媒体的认识和运用,下大力气提高这方面本领。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倾听群众呼声的意识不断提升,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形式更加丰富,在网上与网民沟通的领导干部越来越多,社会各方面对此反响积极。但不可否认,一些党员干部在正确对待和运用大众媒体方面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利用网络搜集和把握社情民意的自觉性和“基本功”更显不足。有的固步自封,迷信经验,习惯老办法,不愿触网;有的畏网如虎,怕惹麻烦,怕出乱子,不敢入网;有的则浮光掠影,满足于一般的“潜水”“冲浪”,不善用网。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是意识、态度和能力方面的问题,从根子上讲则是群众立场不够稳、群众感情不够深的反映。针对这种情况,《准则》鲜明地提出改进和创新联系群众方法,善于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各种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各种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关键是要有真感情、真本领。感情是基础,有了对群众的感情,了解社情民意才会积极主动,才能真正听得进网上网下的各种声音。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对各种舆论做冷静科学的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注重发现那些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当然,了解社情民意最终目的是听取群众意见、回应群众关切。只有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问题,才能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打牢党执政的群众根基,也才算是真正用好了各种媒体、用好了互联网。

  

党内不准搞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

张卫波薛伟江

  “党内不准搞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是《准则》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规范党内同志间关系的重要守则,目的是防止党内关系庸俗化,更好地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党内关系是政治生态的基础,体现着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着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状况。与封建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不是家族或职业团体”,而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方面,党员来自五湖四海,不分远近亲疏,讲求彻底的广泛性代表性;另一方面,反对各种庸俗交往方式,追求健康清正的同志关系。党的“一大”党纲即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因此,每位党员无论是对待上级领导,还是对待周围的同事,都应该依照党章党规行事,以诚相待,互相尊重。

  对于倡导清正纯洁的党内关系,反对各种庸俗交往方式,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坚持以身作则。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提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巴掌;五、不以人名做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规定:“禁止给领导人祝寿、送礼、发致敬函电”;“禁止用党领导人的名字作街名、地名、企业和学校的名字”;“除外事活动外,禁止在领导人外出时组织迎送,张贴标语,敲锣打鼓,举办宴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实施的八项规定也明确要求:领导干部外出调研“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就是说,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也是党的优良传统。

  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党内关系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不可否认,受官僚主义、宗派主义、江湖习气的影响,受个人私心、私利的驱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热衷于“关系学”“关系网”,用哥们义气代替同志友谊,用人身依附代替上下级关系,甚至不惜重金拉拢腐蚀他们认为有用的人。党内关系庸俗化,使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听好话、听恭维话,形成独断专行、颐指气使的家长作风,无形中破坏了党性原则、淡化了群众感情;使一些基层干部变得唯唯诺诺,养成取悦领导的恶习甚至成为领导的“家臣”。还要看到,党内关系庸俗化也是滋生腐败的土壤,是法治的腐蚀剂。这对党来说,实属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侵蚀和危害,绝不可等闲视之。

  正确处理党内关系,需要切实加强党性教育、强化党性原则,引导党员干部按照《准则》要求经常检查、校正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党内关系庸俗化的背后往往是个人利益在作祟,制止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现象,关键要管好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坚持秉公用权、规范用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失去徇私舞弊的空间。尤其是要完善选人用人体制机制,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不让老实人吃亏,而让那些拉关系、走门路的人无利可图。

学习时报第集:

Youarewhatyouread.

你的阅读造就了你。

推荐







































合肥白癜风专科医院
什么偏方能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qingshibao.com/sbln/8752.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