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两天,很多人被一个巴西毒贩的梦想感动到泪目了。
记者采访时,毒贩端着枪站在摄像师前面,黝黑的肌肤与健硕的肌肉,证明他已经是老手了,可他在记者面前,还是无奈地说着:“我不想伤害任何人”。
如果上天能够给他重来的机会,他想要成为一名消防员。
这是他小时候的梦想,那时他觉得消防员很伟大,能够到处帮助其他人,可现在,他已经没有这种想法了,由于生活所迫,他正为贫民窟的毒贩团伙工作,下场只有两个,一是进监狱,二是在帮派火拼中死亡。
就在网友感慨毒贩说的这几句话时,有人注意到,采访毒贩的不正是刘骁骞嘛!
作为央视的驻外记者,刘骁骞几次身临险境,在去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巴西毒贩大本营时,仍然像逛自家菜市场一样平静。
谁见了都得说一句,原来世界上真的有,无论遇上什么,都云淡风轻的人类啊!
其实,采访巴西毒窟是几年前的事情了。
本来毒贩交易、内部情况是不会轻易让外人知道的,但是帮派老大觉得,记者采访也有好处,可以宣传下自己,打打广告啥的,于是刘骁骞被端着武装的帮派成员“邀请”进了大本营。
接下来观众愣是看到了,宛如民生记者暗访注水肉小作坊一般,极度不寻常的场景。
两个彪形大汉带着刘骁骞去了一个毒品加工工厂,期间经过了10个有重机枪把守的关卡,来到了一个20平米不到的房间,在这里,毒贩们正进行分包、封口、贴标工作。
普通人大概想不到,在这里工作也有很多严格的规定,比如要由资深成员负责分包,工作时可以稍微吸毒,但是不能喝酒,人们宛如食品加工点的工人,按部就班地忙活。
刘骁骞来的这天也巧,正值巴西狂欢节,往常都是10个人的小房间里,今天格外忙碌,贩毒集团老大介绍,他们为了在天亮前,交出袋毒品,还特意增派了人手。
刘骁骞不仅见到了制毒场所,还来到了毒品交易现场。
交易场两侧就有不少机枪猛男把守,万一有警察来了,他们就全员抄起家伙火拼,为此,毒贩们还炫耀起了武器,说他们有很多狙击步枪,其中一个毒贩手上拿着的是9毫米手枪,还在刘骁骞面前一边晃悠一边介绍,最后来了句:“要是警察来了就等着吃枪子吧!”
不过这些人也可怜,只是因为生在贫民窟,就陷入了以毒养家的生活。
就像那个诉说曾经有消防员梦想的毒贩一样,他们也会害怕,但是只能过一天算一天,每晚躺在床上,不会去想第二天会怎样。
采访巴西毒贩的新闻,让刘骁骞打响了名声,接下来,他没有贪图安逸,年就去采访“哥武”了。
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是有着7个集团军、多人的武装组织,已经成立了半个多世纪,动不动就跟哥伦比亚政府展开游击战。
采访这样的组织十分危险,在前一年里,就有3名记者被哥武扣押,哥武以此要求支付大笔赎金,好支撑整个组织的运营。
如果刘骁骞不小心被关押,说不定什么时候被放出来,毕竟哥伦比亚总统候选人在一次和谈失败后,就被哥武整整关了七年。
刘骁骞知道,这次行程险象环生。
在出发之前,他把自己家该交的费用全交了,怕自己回不去给别人带来麻烦,还胆颤心惊地发了条微博报情况。
去的这一路上,哥武成员的防备心理很强,没有让刘骁骞他们知道具体地点,先是把他带进了一个不知名小镇里,三天后才带着他们进入真正的控制地区,在那里,刘骁骞见到了不一样的生活。
由于连年战乱,哥武控制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起来,很多穷人流离失所,不少未成年人直接加入了哥武组织,虽然这样起码能吃饱饭,但这种生活并不意味着幸福。
在营地里,他们每天都要保持警惕,有人巡逻岗的人按时巡逻,也有人轮番把守关卡,为了防止空袭,每天晚7点就要关掉灯火,只要有战机飞过来的轰鸣声,每个人都会被惊醒,随时准备撤离。
这种环境让人筋疲力尽。
迪叠参加游击队时才15岁,现在3年过去了,他还会想起,刚开始教官会教他们拆装枪械,训练3个月后他们就该实战了。
如果不想出意外,只能自己勤加练习,在第一场游击战中,他就在战场上负责掩护,另一位老人负责进攻。
当然,迪叠也怕死,更怕被活捉,他不想自己这样的人生再重复下去,当他的弟弟跟他说也想进入游击队时,他拒绝了,因为他真的不想亲人在自己面前死去。
刘骁骞就这样穿行在这个世界的硝烟当中。
接下来,他去调查哥伦比亚“银三角”制毒链条,走访大毒枭巴勃罗的私人领地,前往毒品生产第一线,经过长途跋涉,刘骁骞终于找到了毒品贸易的源头,在那里,农民种了漫山遍野的古柯,从这种植物提取的东西,就是可卡因。
即使是现在,但凡有人提起他的经历,很多网友还会眼前一亮地说一句“又是他!那个不怕死的记者啊!”
这话不假,前段时间在美国,发生了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致非洲裔男子死亡事件,引起不少抗议者当街游行,刘骁骞就混在抗议者中做直播报道。
结果警方开始驱赶抗议者,后面的催泪瓦斯砰砰炸开,整群人都开始跑,刘骁骞在跑的同时还没忘继续直播。
很多人都不敢相信,一个说话温声细语,奶里奶气的年轻人,面对危险怎么跟闹着玩一样,于是送给了刘骁骞一个称号:“奶音猛男”。
他确实跟印象中的记者不一样,以前大家都认为,驻外记者的日子肯定过得非常苦,每天提心吊胆的,但是刘骁骞的日常过得还挺悠闲。
甚至在采访间隙还养了一条狗,工作忙时医院寄养,等没问题了再接回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刘骁骞驻外十年,用生命做出了一段段报道,也许这就是他想过的生活吧。
-END-
作者:震惊叔
信息、图片来源:央视《东方时空》、东南网、晋江经济报、重庆时报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加波